针对设计语文课程内容的几点思考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m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它与课程目标相联系,指导着教科书的编写。本文以中美两国的小学语文教材《青蛙与蛇》作比较,分析语文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注意价值多元化、以生为本、开放性等关键因素,推进我国语文课程内容建设的合理性与完善化。
  关键词:语文课程内容 价值多元 学生主体 开放性
  课程内容,也叫课程要素,是课程研制过程中,专家根据相应的价值观及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学习经验中筛选的有关要素。课程内容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从而向学生传达相应的价值理念及文化知识,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课程内容的设计不可忽视。
  在对比分析中美小学语文课文《青蛙与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国对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的不同,美国的语文课本更倾向于站在学生的角度,以求知者或者好奇者的身份来探索知识,相比而言,我国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中,偏向于成人化的视角,也就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引导学生该学什么知识。下面,我将以中美两国教材的设置为切入点,寻找美国教材设计的良好经验,从而为我国的语文课程设计提供相应的借鉴。
  一.课程内容应注意价值多元化
  当前我国的语文课程内容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达。语文课本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这是我们的主流文化。课本对于这些主流文化的渗透,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打下思想基础,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意识。从这一角度来看,主流文化的选取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但是,语文课程内容仅聚焦于主流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在如今这样开放的时代,我们也要吸收多元文化、多重价值,展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和价值倾向。
  《青蛙与蛇》是一篇非洲童话故事,它被美国引入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这体现了美国作为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的国家,其文化價值是多元的。我国在引进西方的优秀篇目中,选取了《青蛙与蛇》这篇课文,并依据本土情况对课文作了改编。这其实是一种多元价值的体现,也就是说,在我国的语文课程内容建设过程中,合理地挑选外国优秀作品篇目,能够为学生展现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多元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
  总的来说,我们设计语文课程内容要考虑到价值的多元化,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感悟不同价值取向下的多元文化,从而认识到本国文化与别国文化的异同。在多样文明中,理解整个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财富。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就是在设计语文课程内容中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认知水平,符合学生年龄阶段所接受的知识。美国的语文课文《青蛙与蛇》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呈现内容,设计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本阶段应该学习的知识和要解决的问题。《青蛙与蛇》所在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动物之间的友谊,引出人和人之间是可以做朋友的,课文通过小青蛙和小蛇度过的愉快的一天,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之间的一种友谊,从而认识到不同民族、地域之间的人也能做朋友。而我国鄂教版《青蛙与蛇》位于三年级的课本中,这一单元告诉学生的是自然法则,所以这篇课文的定位就是自然界中的一些动物是不能做朋友的,他们是天敌。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所认识的社会,包括动物知识应该是充满纯真色彩的。但是,我们的教材中,将这篇课文放在自然法则这一主题中,就以成人化的视角来教育学生,让他们了解社会法则,适应规则化的社会。
  不得不说,我们在语文课程内容上强调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以认知者的角度设计内容,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身心特点,在内容选择上富有趣味性与启发性。这样,才能真正的将“教材”变为“学材”,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发展能力。
  三.课程内容要体现开放性
  这里所说的开放性,不仅仅是吸收外来知识内容,让语文课程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在教材改编上的开放性,包括选文的开放性及问题设置的开放性。《青蛙与蛇》在美国语文课本中,结局是开放性的,小青蛙和小蛇在思考明天到底去不去约定的地方。鄂教版中,改编为小蛇去了约定的地方,却没有见到小青蛙。通过两个不同的结尾,我们能够发现一个是开放式的,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学生可以展开想象,深入思考,展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国的教材则是直接给出答案,小青蛙和小蛇不能做朋友,虽然读完课文后,也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但其往往是局限于特定的方向,即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不能做朋友。相对比而言,直接呈现答案和开放式问答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带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思考。这样,才是真正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
  语文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不是强调每次知识的设计都要开放,而是指相比于以往封闭式的内容,包括封闭式的课后问题而言,我们在课程内容上要考虑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呈现出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应有的创意和观点,而不是以固有的框架束缚他们想象思维的发展,这样的教学不仅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长此以往,也会严重制约学生的创造性精神。所以,在课程内容的开放性设计中,我们应该深入思考,提高认识,借鉴美国教材编写中的相关经验,以此推动开放性语文课程内容的建成与发展。
  四.课程内容应具有整合性
  课程内容的整合包括课内与课外的整合。课内整合,主要是指不同课程之间、同一课程内部的整合。比如,英语课程的内容中,可以加入语文相关的课程内容,尤其是主语、谓语、状语、定语等语法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就快速抓住主干,分清英语句式中的成分,理清句式结构,便于进一步分析。课外整合,就是指课程内容要联系实际生活,只有贴近生活,学生才能对课程内容有较高的认同感,认为他们学习到的知识可以用来指导实践,而不是以空洞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中,没有施展的余地。   《青蛙与蛇》这篇课文,与大自然联系密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动物之间的相关习性,认识它们的特点,对于大自然有自身的感悟和体会。由此可见,此课程内容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他们就是在课程内容的整合中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
  这样看来,良好有效的课程整合,能够充实课程内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散学生思维,使其在整合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因此,在设置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课程的内外整合的重要性,学会合理将课程内部、不同课程之间的成分要素予以整合,也要把实际生活中,学生易于接触的真实情境与课程结合起来,提高课程内容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五.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
  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是指设计的课程内容应符合现代社会的时代要求。课程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更新,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的必然要求。
  《青蛙與蛇》这篇课文,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的教材中,都有效地实现了与现代社会的跟进。正是因为时代的背景下,一个讲求地域、民族不同的人是能成为朋友的,一个考虑规则化的社会下要遵从一定的法则。虽然两国的课程内容所表现的视角不同,但同样是在相同的时代社会中,选择和处理教材的。从这一角度来看,课程内容要做到与时俱进,展现时代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强调与时俱进,并不是忽视了语文课程内容对于经典的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要不断继承和发扬的,它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品格修养,这既是经典,也是课程内容不能缺乏的。这里是从中美两国《青蛙与蛇》这篇课文上来比较分析,因此,只是从这一点切入,思考我国的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考虑与时俱进这一方面。
  总体来看,《青蛙与蛇》这个童话故事在中美两国的教材上有一定的差异,对于课文的改编体现了两国不同的价值取向。美国在教材处理上的相关经验,为我们设计语文课程内容带来以下启示:我们要立足本国实际情况与学生本阶段中应有的认知水平,引进多元化的文化价值,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使其认识到人类社会丰富的物质精神财富。以开放性、整合性的内容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使他们创造性思维和独特的想象力的发展。同时,课程内容也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使我国的语文课程设计更加体系化和完整化,更好地指导教学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傅明.中美语文教材之比较——例析《青蛙与蛇》[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7(04).
  [2]马蓓.教材背后隐藏的价值观探究——由《青蛙与蛇》引起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8(08).
  [3]韩雪屏.语文课程内容建构刍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8(04).
  [4]魏玮.中小学课程内容选择的方略研究[D].江苏大学,2016.
  (作者介绍:张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对我来说,这无疑是人生中最为特别的一个春天。四月的一个周末,在遥远的异乡,在一间盛放着阳光与清风的小屋里,我有幸读到了陈国莉散文集《爱在左,情在右》。  打开书稿前,我将房间收拾得整洁干净,拉开窗帘放四月的微风进来,我想,这本书一定满溢着岁月静好,描绘着云端之上的日子,流动着的都是幸福时光走过的声息,“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当然,如果真是这样,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可能,我就不会端坐于深夜,写下
内容摘要: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晚清地主阶级采取中体西用模式求强求富的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结果虽然失败了,但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重要启示。对于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启示主要有:国家主权獨立是现代化的政治前提,解放思想是现代化的思想条件,全面深化改革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洋务运动 现代化
内容摘要:微小说是基于微博平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小说形态,是微博价值延伸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微小说通常都篇幅短小和受到字数限制,不太适合表现重大的题材和主题。因此,如何从生活的某一点切入,如何在情感的某一点聚焦,就显得尤其重要。微小说《惊梦》以一种“借尸还魂”的荒诞形式来再现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同时以一种“意识流”的表现技巧来抒发人物的真实情感,从而含蓄地传达出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对生命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使得语文课堂教学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在深度教学中对教师的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师达到深度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深度教学 培养学生 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
内容摘要: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以审美语义的解读作为切入点,对大理白族图案的构成形态、构成规律、美学要素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从符号与象征入手,对图案所蕴含的多重语义进行了深层的解读。  关健词:白族图案 审美语义 解读  “大理白族图案审美语义的解读”这一论题,以白族图案作为个体研究,对解读少数民族图案作了一定的理论探索,并结合设计实践,使二者实现良好的互动,这对于云南少数民族图案在当代语境下
内容摘要:散文写作,在内容上要求真,在文字上要求简。所谓在内容上的“真”,就是避虚就实,文理兼备;在文字上的“简”,就是文意不重复不雷同,没有虚假、恍惚和装腔的作态。  关键词:散文写作 真实 简单  许多作家在谈及散文创作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散文写作在内容上要求真,在文字上要求简的看法。所谓在内容上的“真”,就是避虚就实,文理兼备;在文字上的“简”,就是文意不重复不雷同,没有虚假、恍惚和装腔的
内容摘要:良好的社会创业氛围带动了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热情,在高校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大学生成为最活跃的创业群体。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热情高涨但是行动较少的现状,以及大学生创业技术含量低、成功率低的情况,如何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是高校大创工作应该重视的方向,对此高校应该不断改革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基地建设以及在创业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特点 创业教育  在双创背景下,如何将大学生
我在这里讲讲三个故事,你们可以当成真的来听,也可以当成假的来听,有时候真的就是假的,有时候假的就是真的,有时候现实其实是梦想,有时候梦想其实是现实。  第一个故事,我小时候,也就是文革时期,那时候我们伟大中国的兄弟都在亚非拉,我们无私地援助他们,尤其是对非洲兄弟,无私到把我们身上的裤子脱下来寄过去给他们穿,把我们碗里的米饭倒出来寄过去给他们吃,把我们的农业专家送过去教他们种水稻,把我们的医生送过去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运用目的论分析研究郑振铎译《飞鸟集》和冯唐译《飞鸟集》。根据德国功能主义的“目的论”,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在目的论指导下,分别探究两位译者翻译《飞鸟集》的目的,采用个案研究对比的方法,分析二者特征,翻译目的以及如何才能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关键词:《飞鸟集》 目的论 冯唐 郑振铎  《飞鸟集》创作于1913年至1916年间,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共收录325首短诗,是世界上最
内容摘要:“情”,为人类所独有,属于精神层面,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能无处不被感受到。外国微小说《这就是底价》,表面上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拍卖一幅肖像画;实质上是在阐明一个观点,彰显一种价值观。这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件“物品”一旦被倾注了人的“情感”,其意义就变得异乎寻常,其价值就显得格外珍贵。这也启示所有的文学创作者,只有融情于景,注情于物,倾情于人,其作品才能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和强烈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