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没有什么比“情”更珍贵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情”,为人类所独有,属于精神层面,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能无处不被感受到。外国微小说《这就是底价》,表面上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拍卖一幅肖像画;实质上是在阐明一个观点,彰显一种价值观。这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件“物品”一旦被倾注了人的“情感”,其意义就变得异乎寻常,其价值就显得格外珍贵。这也启示所有的文学创作者,只有融情于景,注情于物,倾情于人,其作品才能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和强烈持久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人物 情感 肖像画 价值观
  “情”,为人类所独有,属于精神层面,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能无处不被感受到。“情”有价吗?既有也没有!最珍贵的“情”,人们只能用世间可见的极致之物来形容,诸如“情深似海”“情如天高地厚”“情比金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然而,在下面一篇不到1500字的外国微小说《这就是底价》中,我们却看到有一幅倾注入了创作者深刻报恩之情、被大收藏家所精心珍藏的肖像画,竟然只用10美元就被拍卖了。难道是这幅肖像画真不值钱吗?非也。我们先来读读下面的原作:
  这就是底价
  [美]达克·史翠克
  从前有一个人很喜欢美术作品,那些画作使他如醉如痴,最后竟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他拼命的工作,拼命的节衣缩食,为的就是多买几幅新品种。有道是老天不负有心人,数十年下来,从伦勃朗、毕加索到其他著名画家的作品,他是应有尽有。
  他早年丧妻,仅有一子。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儿子耳濡目染,也爱上了收藏,长大后成了一名大收藏家。父亲对此感到十分自豪。收藏名画是父子俩的共同爱好,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时光流逝,这个国家突然卷入了一场战争。跟许多年轻人一样,儿子参军保家卫国去了。
  一天,父亲收到一封信,信上说:“我们很抱歉地通知您,令郎在战斗中失踪了。”他看完信,心里产生了一种不祥之感。
  几个星期后,他又收到了一封信,这封信简直让他肝肠寸断。信上说:“我们很抱歉地通知您,令郎在战斗中牺牲了。”
  父亲不忍心继续看下去,但他还是弄清了儿子牺牲时的大致情况:当时他的儿子已经撤退到了安全地带,但发现一些受伤的战友还在战壕外,于是他出去把他们一个一个背了进来。就在他背最后一个伤员时,一颗子弹打中了他……
  儿子的死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父亲一下子苍老了许多。过了一个月,圣诞节到了,但父亲一点心情也没有,甚至连床都懒得起,因为他实在无法想象,没有儿子的圣诞节该怎么过……
  就在这天,门铃响了。打开门,只见一个年轻人拿着个小包站在那里。
  年轻人说:“先生,也许您不认识我。我就是您儿子牺牲时背着的那个伤兵。”说到这里,他的眼圈红了,仍继续说,“我不是个有钱人,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送给您,以感谢您儿子对我的救命之恩。我记得您儿子说过您爱好艺术,虽然我不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但我还是为他画了幅肖像,希望您收下。”
  父亲接过包裹,一层一层打开来,然后一步一步走上楼,来到画室,取下了壁炉前伦勃朗的画,然后挂上他儿子的肖像。父亲泪流满面的对年轻人说:“孩子,这是我最珍贵的收藏。对我来说,它比我家任何一件作品都值钱!”
  父亲与年轻人吃了顿饭,一起过了圣诞节,然后年轻人就走了。
  一年后,忧郁不乐的父亲终于去世了。
  他去世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人们得知,他收藏的所有艺术品都要拍卖,大家都期望着这场盛会的到来。
  拍卖会于圣诞节举行。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馆长和私人收藏家纷纷赶来,他们急切的想在这场拍卖会上投标。
  拍卖会场上挤满了人。拍卖师站起来说:“感谢各位光临!现在开始拍卖:第一件拍卖品是我身后这幅肖像画。”
  后排有人大声叫喊:“这不过是老人儿子的画像。我们跳过这个,直接进入名画拍卖!”
  拍卖师解释道:“不行!先得拍卖完这幅画像,其他才能继续。”
  这么一说,会场静下来了。拍卖师说:“起价100美元。谁愿意投标?”没人答话。
  他又问:“有人愿意出50美元吗?”还是没人答话。
  他继续问:“有人愿意出40美元吗?”仍然没人吭声。
  拍卖师看起来神情有些沮丧,连声音都有些颤抖了,他问:“是不是沒有人愿意对这幅画投标?”
  就在这时,一个老人站起来说:“先生,10美元可以吗?你瞧,10美元是我的全部家当了。我是收藏家的邻居,我认识这个孩子,我是看着他长大的。说实话,我确实很喜欢他,我想这幅画,10美元可以吗?”
  拍卖师说:“可以。10美元,一次;10美元,两次;10美元,三次——成交!”
  人群中立即爆发出一阵欢呼,人们议论纷纷:“嘿,伙计,现在终于进入正题了。”
  拍卖师立即说:“再次感谢各位的光临!很高兴各位能来参加这个拍卖会。今天的拍卖会到此结束!”
  人们似乎被激怒了:“这是什么意思?你还没拍卖其他作品呢!”
  拍卖师神情严肃起来,说:“很抱歉,各位,拍卖会已经结束了。根据那位父亲的遗嘱,谁买了他儿子的画像,谁就拥有他所有的藏品。这就是底价!”
  (摘选自《小作家选刊》2006年第7期)
  读了上面这篇微小说,我心灵十分震撼。而震撼我心灵的,不只是故事结局的出人意料之外——一位是收藏家邻居的老人只花了10美元,就获得了令“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馆长和私人收藏家”们眼红不已、懊悔不已的价值连城的艺术藏品,而且“这就是底价”就是你愿意买藏品主人的那幅在世人眼里毫不值钱的“儿子的画像”。殊不知,那幅在世人眼里毫不值钱的“儿子的画像”,却是藏品主人“最珍贵的收藏”,它比家里的“任何一件作品都值钱”!这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故事结局,在给我心灵震撼的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深深思考——这世间“最珍贵的收藏”到底是“物”还是“情”?如果说,那些“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馆长和私人收藏家”们对于价值连城的艺术藏品也是一种喜爱之情的话,那么这种喜爱之情到底是在看重那艺术藏品的外在形式,还是在看重那艺术藏品的深刻内涵,亦或二者的完美结合?   在一般人眼里,那幅起价不高的被拍卖的藏品“不过是老人儿子的画像”,而且出自于一位从战场上负伤下来的、并“不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之手——被画的人很平凡,画画的人亦很平凡。然而,当我(一定也有许多读者)一旦了解了蕴藏在这被画的人、画画的人、藏画的人、买画的人身上的丰富、深刻之“情”,我(一定也有许多读者)一定会深深地认同它就是世间“最珍贵的收藏”,它的确比老人家里的“任何一件作品都值钱”!下面我就来逐一体会和揭示蕴藏在这被画的人、画画的人、藏画的人、买画的人的身上都有哪些丰富、深刻之“情”。
  首先,我们来看被画的人——他就是被拍卖的“肖像画”本人。“他”出生在一个酷爱收藏美术珍品的家庭,从小“耳濡目染,也爱上了收藏,长大后成了一名大收藏家。父亲对此感到十分自豪。收藏名画是父子俩的共同爱好,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如果没有意外的变故发生,这个充满了艺术氛围的家庭,会因上行下效、子承父业而其乐融融。然而,“时光流逝,这个国家突然卷入了一场战争。跟许多年轻人一样,儿子参军保家卫国去了”——这表明“他”和其父亲都是深明大义的人,知道“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久,传来噩耗,儿子“在战斗中牺牲了”,而且牺牲的情况是在他“已经撤退到了安全地带,但发现一些受伤的战友还在战壕外,于是他出去把他们一个一个背了进来。就在他背最后一个伤员时,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由此可见,“他”不仅是一个英勇无畏的人,而且还是一个舍己救人的人。像这样一位爱事业、爱家人、爱国家、爱战友的具有崇高精神的人,足以被世人所讴歌、所悼念!所以,在这个被画的人的肖像上,除了寄托了创作者(以及世人)对“他”的深切感恩与缅怀之情,更是表达了创作者(以及世人)对“他”的无限崇敬与赞美之情。所以我认为,作品中被画出的无名氏肖像身上的精神美与情感美,已远胜于伦勃朗本人的《戴丝绒贝雷帽的自画像》和他笔下的《戴金盔的男子》《扮作花神的沙斯姬亚》《阿玛利亚·冯·索姆斯的肖像》《扮成使徒保罗的自画像》《阿加莎·巴斯的肖像》等一系列肖像画的艺术美与形式美;也远胜于毕加索本人的《自画像》和他笔下的《赤足姑娘》《祭坛男孩》《洛拉》《戴宝石项链的妓女》《莱奥妮德·马辛》等一系列肖像画的艺术美与形式美;甚至也远胜于达·芬奇本人的《自画像》和他笔下的《蒙娜丽莎》《抱貂女郎》《哺乳圣母》《戴珍珠头饰的夫人像》《吉内薇拉班琪》《施洗者圣约翰》等一系列肖像画的艺术美与形式美。这也就是微小说的创作者借作品中那位真正懂得收藏的老人之口所说的:“对我来说,它比我家任何一件作品都值钱!”
  其次,我们来看画画的人——他具有一定的绘画功底但还并“不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如果不是战争的骤临,“跟许多年轻人一样”,去“参军保家卫国”,他也许会以绘画为终生职业。他为在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抢救自己而牺牲的战友“画了幅肖像”画,并把它赠送给了战友的父亲,这既是在表达对英雄的一种浓浓感恩之情和深深缅怀之情,更是在表达一种对英雄的浓浓赞美之情和深深敬重之情。这里我想化用中国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的一句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所以,画画的人将这幅蕴含着特殊情意的“肖像画”赠送给了那位饱受丧子之痛却又痴迷美术收藏的父亲,是何等恰当与弥足珍贵啊!难怪“老人一步一步走上楼,来到画室,取下了壁炉前伦勃朗的画,然后挂上他儿子的肖像”的。因为此时在父亲心中,这幅并非出自“了不起的艺术家”之手的肖像画,就“是我最珍贵的收藏。对我来说,它比我家任何一件作品都值钱!”
  再次,我们来看藏画的人——这位在微小说前半部分的出场主人公、在微小说后半部分的隐身主人公——他既是被拍卖的肖像画的实际收藏者,也是掌控整场拍卖会的隐身主棰人。“他”应是一位有着特殊艺术癖好的人,尤其“很喜欢美术作品,那些画作使他如醉如痴,最后竟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他拼命的工作,拼命的节衣缩食,为的就是多买几幅新品种。有道是老天不负有心人,数十年下来,从伦勃朗、毕加索到其他著名画家的作品,他是应有尽有”。从前面的描述文字中,我们可知这位老人是一位志趣专一、工作勤奋、生活节俭、恒心持久的人。“他”的所有名画藏品,都是通过正常途径和辛勤劳动所购得,而非像当年“八国联军”盗抢我国圆明园那样,也非像“加勒比海盗”掠夺过往商船那样,是将他国或他人的艺术珍品强占而来。正因为“他”的所有藏品积攒不易,尤其是“他”本人的优秀作品——他那伟大的儿子,虽然斯人已去,但通过收藏儿子的肖像画,使其感到儿子依然音容犹存。所以,在老人收藏的这幅“儿子的画像”后面,不仅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之情,而且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十分自豪”之情。如作品第2段中写道:“儿子耳濡目染,也爱上了收藏,长大后成了一名大收藏家。父亲对此感到十分自豪。”——你看,儿子“长大后成了一名大收藏家”,父亲就“对此感到十分自豪”,而今儿子成为了一个舍己救人、被人感恩与铭记的大英雄,难道父亲不会更加“感到十分自豪”吗?所以,“儿子的画像”显得倍加珍贵——“它比我家任何一件作品都值钱!”
  最后,我们来看买画的人——这是一个在物质上贫困然而在精神上富有的人。尽管他的“全部家当”只有10美元,但他依然也像那些“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馆长和私人收藏家”一样,“想在这场拍卖会上投标”,否则“他”不会来到拍卖会现场。刚一开始,由于拍卖师叫价较高——“起价100美元。谁愿意投标?”见“没人答话”,拍卖师一再降低起價:“有人愿意出50美元吗?”“有人愿意出40美元吗?”现场“仍然没人吭声”。“拍卖师看起来神情有些沮丧,连声音都有些颤抖了,他问:‘是不是没有人愿意对这幅画投标?’”在这样一种几乎就要“流拍”的情形之下,只见这位“老人站起来说:‘先生,10美元可以吗?你瞧,10美元是我的全部家当了。我是收藏家的邻居,我认识这个孩子,我是看着他长大的。说实话,我确实很喜欢他,我想这幅画,10美元可以吗?’”——从这直接而又质朴的语言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老人不是那种趁火打劫的人,而是真心实意地想倾其“全部家当”——10美元来购得那幅不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馆长和私人收藏家”们看上眼的邻居“儿子的画像”。他喜欢这幅画的理由也十分简单——“我是收藏家的邻居,我认识这个孩子,我是看着他长大的。说实话,我确实很喜欢他”!由此可见,这位买画的人对被画之人是非常了解的,这了解之中既有对这个孩子过去成长历程的了解,更有对这个孩子后来英勇事迹的了解。一句简单的“说实话,我确实很喜欢他”的话语里面,蕴含了多么丰富而深厚的情感内涵呀——夸赞之情、崇敬之情、热爱之情、缅怀之情、纪念之情……甚至我猜想,老人要将这幅肖像画拍购回来,更多的是试图传承与弘扬从这个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一种崇高精神——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生死关头,舍己为人。正因为于此,这幅肖像画的“底价”虽然只有“10美元”,但在这幅肖像画的价值天平的另一边,却是一种比什么都珍贵的“情”。如果一定要对这珍贵的“情”给出一个量化指数而不用“海深”“天高”“地厚”“金坚”“潭水千尺”之类的夸张辞来形容的话,那就是“谁买了他儿子的画像,谁就拥有他所有的藏品”。
  综上所述,这篇外国微小说《这就是底价》,表面上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拍卖一幅肖像画;实质上是在阐明一个观点,彰显一种价值观。这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件“物品”一旦被倾注了人的“情感”,其意义就变得异乎寻常,其价值就显得格外珍贵——它既可以“深似海”“高如天”“厚过地”“胜于金”等,更可以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长,而不会由于时光流逝或历史变迁而黯然失色。这也启示所有的文学创作者,只有融情于景,注情于物,倾情于人,其作品才能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和强烈持久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词汇量普遍较低,有些学生的词汇量甚至达不到高中毕业所要求掌握的词汇量,这严重制约了他们英语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词汇教学应该得到高职英语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教授学生一定的词汇学习策略,并要积极开拓创新,多种词汇教学策略并用,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词汇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词汇教学 教学策略  词汇学习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语言学家D.A.Wi
对我来说,这无疑是人生中最为特别的一个春天。四月的一个周末,在遥远的异乡,在一间盛放着阳光与清风的小屋里,我有幸读到了陈国莉散文集《爱在左,情在右》。  打开书稿前,我将房间收拾得整洁干净,拉开窗帘放四月的微风进来,我想,这本书一定满溢着岁月静好,描绘着云端之上的日子,流动着的都是幸福时光走过的声息,“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当然,如果真是这样,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可能,我就不会端坐于深夜,写下
内容摘要: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晚清地主阶级采取中体西用模式求强求富的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结果虽然失败了,但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重要启示。对于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启示主要有:国家主权獨立是现代化的政治前提,解放思想是现代化的思想条件,全面深化改革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洋务运动 现代化
内容摘要:微小说是基于微博平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小说形态,是微博价值延伸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微小说通常都篇幅短小和受到字数限制,不太适合表现重大的题材和主题。因此,如何从生活的某一点切入,如何在情感的某一点聚焦,就显得尤其重要。微小说《惊梦》以一种“借尸还魂”的荒诞形式来再现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同时以一种“意识流”的表现技巧来抒发人物的真实情感,从而含蓄地传达出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对生命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使得语文课堂教学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在深度教学中对教师的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师达到深度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深度教学 培养学生 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
内容摘要: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以审美语义的解读作为切入点,对大理白族图案的构成形态、构成规律、美学要素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从符号与象征入手,对图案所蕴含的多重语义进行了深层的解读。  关健词:白族图案 审美语义 解读  “大理白族图案审美语义的解读”这一论题,以白族图案作为个体研究,对解读少数民族图案作了一定的理论探索,并结合设计实践,使二者实现良好的互动,这对于云南少数民族图案在当代语境下
内容摘要:散文写作,在内容上要求真,在文字上要求简。所谓在内容上的“真”,就是避虚就实,文理兼备;在文字上的“简”,就是文意不重复不雷同,没有虚假、恍惚和装腔的作态。  关键词:散文写作 真实 简单  许多作家在谈及散文创作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散文写作在内容上要求真,在文字上要求简的看法。所谓在内容上的“真”,就是避虚就实,文理兼备;在文字上的“简”,就是文意不重复不雷同,没有虚假、恍惚和装腔的
内容摘要:良好的社会创业氛围带动了大学生群体的创业热情,在高校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大学生成为最活跃的创业群体。针对大学生创业的热情高涨但是行动较少的现状,以及大学生创业技术含量低、成功率低的情况,如何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是高校大创工作应该重视的方向,对此高校应该不断改革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基地建设以及在创业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特点 创业教育  在双创背景下,如何将大学生
我在这里讲讲三个故事,你们可以当成真的来听,也可以当成假的来听,有时候真的就是假的,有时候假的就是真的,有时候现实其实是梦想,有时候梦想其实是现实。  第一个故事,我小时候,也就是文革时期,那时候我们伟大中国的兄弟都在亚非拉,我们无私地援助他们,尤其是对非洲兄弟,无私到把我们身上的裤子脱下来寄过去给他们穿,把我们碗里的米饭倒出来寄过去给他们吃,把我们的农业专家送过去教他们种水稻,把我们的医生送过去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运用目的论分析研究郑振铎译《飞鸟集》和冯唐译《飞鸟集》。根据德国功能主义的“目的论”,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在目的论指导下,分别探究两位译者翻译《飞鸟集》的目的,采用个案研究对比的方法,分析二者特征,翻译目的以及如何才能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关键词:《飞鸟集》 目的论 冯唐 郑振铎  《飞鸟集》创作于1913年至1916年间,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共收录325首短诗,是世界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