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ox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使得语文课堂教学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在深度教学中对教师的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师达到深度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深度教学 培养学生 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果,就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一个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成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学生学习语文课,如何观察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要让学生明确“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1.观察的顺序性:由于学生第一次观察大树,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不能胡乱看一气。“求实、客观”是培养学习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2.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对写作更有帮助。
  3.观察的目的性:学生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过多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二.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写作习惯
  新课程中语文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所以语文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学习探究活动。
  三.养成及时做记录的学习习惯
  “记录”作为语文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它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及结果的书面呈现,清晰地体现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成长足迹。同时,由于“记录”以书面形式再现了学生科学实践的过程,使其提供的信息可超越时空限制变得“可视化”,这为教师打开了一扇可观察学生学习的窗户,搭建了一个来回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台,让教师在“做”与“回应”之间建立了联系,使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交流评价上,还可在课后回望学生走过的轨迹,通过对“记录”做进一步解读,更客观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语文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五.培养学生善于开发利用资源,勤于实验的习惯
  语文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然而现实中,目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读物或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语文素材,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语文。因此,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和写作素材。
  总之,担负语文学科教育,就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將决定着学生后继的语文学习,追求语文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课题论文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祝县华藏寺镇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所以,小学思品课要摒弃空洞说教,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与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掌握、深化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情感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思想品德 学生 情感培养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不仅承担
一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里,“艺术”这个概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其功用都是在于“教化”;而当代艺术,在后现代的解构主义背景里,我认为其主要功用是在于“反思”。   在浩瀚的艺术史里,有美好的歌颂真善美得图景,当然,也有描摹死亡、受难、瘟疫等画面的艺术作品。因为在长时间的宗教画艺术功能作用下,艺术品的创作意图在于教化民众,宣扬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处世的规则。这其中,死亡当然是说教的一部分内容和方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一些显著问题,比如对教育科研工作认识不充分,在科研实施过程中存在理解偏差,项目管理不够科学等,这些问题也制约了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应转变思想观念、进行准确定位、构建有效管理机制等措施来改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现状,促进其向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 教育科研 现状 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我国中小学
内容摘要:新世纪以来,我国饮食文化声名远播,中国菜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中式菜谱的英译工作也不断进步,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中式艺术菜名在中餐菜谱汉译英的翻译中一直很难处理,极具争议。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切入点对中餐艺术菜名的翻译进行研究,从直译,意译和释义三种菜谱英译方法探讨互文性翻译的可行性,旨在丰富中餐艺术菜名英译理论,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有效传播。  关键词:中餐艺术菜谱 菜谱英译 互文
内容摘要:《连尔居》是熊育群对家乡的深情回眸,是一部有关人类生存处境的寻根小说。小说讲述的是发生在湖南汨罗江连尔居农场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初中期的社会变迁与人心变化的故事。小说从自我的童年回忆入手,记录了连尔居浓郁的乡土气息,也刻画了在当时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生命感悟。结合有根的方言、运用散文化式的写作方式描绘出自由、真实、多元的连尔居:荒沼地上的村庄,自由率性生活的人们。生命回归本相,又在本相中升
内容摘要:浑源永安寺正宗殿留存至今赫赫有名的明代水陆道场壁画艺术瑰宝,此鸿篇巨著中众多三教合一宗教形象,以水陆道场法会为展现舞台,借鉴凡间芸芸众生对于宗教世界的顶礼膜拜,泱泱长卷洋溢着浓厚的人世间氛围。大殿东西南北四壁造型构图严谨,色彩艳丽繁华,绘画技法娴熟,表现意境深远。明代寺庙水陆道场壁画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勾线细腻严谨,设色华丽繁复,宗教神化人性,场面恢弘震撼,意境悠然深远这五大艺术特征。作为国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词汇量普遍较低,有些学生的词汇量甚至达不到高中毕业所要求掌握的词汇量,这严重制约了他们英语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词汇教学应该得到高职英语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教授学生一定的词汇学习策略,并要积极开拓创新,多种词汇教学策略并用,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词汇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词汇教学 教学策略  词汇学习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语言学家D.A.Wi
对我来说,这无疑是人生中最为特别的一个春天。四月的一个周末,在遥远的异乡,在一间盛放着阳光与清风的小屋里,我有幸读到了陈国莉散文集《爱在左,情在右》。  打开书稿前,我将房间收拾得整洁干净,拉开窗帘放四月的微风进来,我想,这本书一定满溢着岁月静好,描绘着云端之上的日子,流动着的都是幸福时光走过的声息,“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当然,如果真是这样,如果仅仅是这样,那么,可能,我就不会端坐于深夜,写下
内容摘要: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晚清地主阶级采取中体西用模式求强求富的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结果虽然失败了,但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重要启示。对于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启示主要有:国家主权獨立是现代化的政治前提,解放思想是现代化的思想条件,全面深化改革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洋务运动 现代化
内容摘要:微小说是基于微博平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小说形态,是微博价值延伸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微小说通常都篇幅短小和受到字数限制,不太适合表现重大的题材和主题。因此,如何从生活的某一点切入,如何在情感的某一点聚焦,就显得尤其重要。微小说《惊梦》以一种“借尸还魂”的荒诞形式来再现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同时以一种“意识流”的表现技巧来抒发人物的真实情感,从而含蓄地传达出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对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