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是低年级教学的“老大难”,那么如何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规律,来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得有兴趣,让教师教得有效率呢?我们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
一、追寻“变序”痕迹
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是“先学拼音后识字”,使得拼音教学“难上加难”。统编本教材,反其道而行之,是“先识字后学拼音”。学龄前儿童已经在生活中通过父母的教读、媒体的熏陶、语言的学习等方式,有意或无意地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即便一些不认识的汉字也能在生活中说得地地道道——普通话,这就为从未接触过的汉语拼音发音教学提供了依据。先认识一些最常见、最容易同时又跟汉语拼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汉字,然后通过这些汉字带读拼音,让学生通过眼、嘴、手等感官“耳闻目睹”,从而“能熟于心”,这其中包括学生还没学过但已经会准确说出的具体事物来带读拼音。这就大大丰富了拼音的学习内容和内涵,让我们实现了“短文长教”,让学生“兴趣盎然”。因此我们的拼音教学也就应该突破传统进行“变序”——“先识字后学拼音”,而这特征主要表现在一年级,因为二年则应该进行二次“变序”—— “先学拼音后识字”,使拼音真正成为教师识字教学和学生识字过程的“拐杖”。
二、体验“变序”乐趣
在教学 “ɑ、o、e、i、u、ü”时,我们就是先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看清嘴巴发音的特点,然后自己做个示范,学生试着模仿发音(可借助镜子),最后师生根据图意一起体会和创编儿歌,从而让学生改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说和读,并做到举一反三,为后面大量的汉语拼音学习做好铺垫。如教学“ɑ”:丁丁练唱,嘴巴大大 ɑ ɑ ɑ。同桌对练并互相纠正,然后让学生自己创编儿歌。于是,学生通过看图观察,体验发音,编出了像模像样的儿歌:
公鸡打鸣,嘴巴圆圆 o o o。
白鹅倒影,嘴巴扁扁 e e e。
一件衣服,嘴巴咧开 i
一、追寻“变序”痕迹
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是“先学拼音后识字”,使得拼音教学“难上加难”。统编本教材,反其道而行之,是“先识字后学拼音”。学龄前儿童已经在生活中通过父母的教读、媒体的熏陶、语言的学习等方式,有意或无意地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即便一些不认识的汉字也能在生活中说得地地道道——普通话,这就为从未接触过的汉语拼音发音教学提供了依据。先认识一些最常见、最容易同时又跟汉语拼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汉字,然后通过这些汉字带读拼音,让学生通过眼、嘴、手等感官“耳闻目睹”,从而“能熟于心”,这其中包括学生还没学过但已经会准确说出的具体事物来带读拼音。这就大大丰富了拼音的学习内容和内涵,让我们实现了“短文长教”,让学生“兴趣盎然”。因此我们的拼音教学也就应该突破传统进行“变序”——“先识字后学拼音”,而这特征主要表现在一年级,因为二年则应该进行二次“变序”—— “先学拼音后识字”,使拼音真正成为教师识字教学和学生识字过程的“拐杖”。
二、体验“变序”乐趣
在教学 “ɑ、o、e、i、u、ü”时,我们就是先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看清嘴巴发音的特点,然后自己做个示范,学生试着模仿发音(可借助镜子),最后师生根据图意一起体会和创编儿歌,从而让学生改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说和读,并做到举一反三,为后面大量的汉语拼音学习做好铺垫。如教学“ɑ”:丁丁练唱,嘴巴大大 ɑ ɑ ɑ。同桌对练并互相纠正,然后让学生自己创编儿歌。于是,学生通过看图观察,体验发音,编出了像模像样的儿歌:
公鸡打鸣,嘴巴圆圆 o o o。
白鹅倒影,嘴巴扁扁 e e e。
一件衣服,嘴巴咧开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