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序”教学 “活化”拼音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NIC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是低年级教学的“老大难”,那么如何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规律,来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得有兴趣,让教师教得有效率呢?我们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
  一、追寻“变序”痕迹
  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是“先学拼音后识字”,使得拼音教学“难上加难”。统编本教材,反其道而行之,是“先识字后学拼音”。学龄前儿童已经在生活中通过父母的教读、媒体的熏陶、语言的学习等方式,有意或无意地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即便一些不认识的汉字也能在生活中说得地地道道——普通话,这就为从未接触过的汉语拼音发音教学提供了依据。先认识一些最常见、最容易同时又跟汉语拼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汉字,然后通过这些汉字带读拼音,让学生通过眼、嘴、手等感官“耳闻目睹”,从而“能熟于心”,这其中包括学生还没学过但已经会准确说出的具体事物来带读拼音。这就大大丰富了拼音的学习内容和内涵,让我们实现了“短文长教”,让学生“兴趣盎然”。因此我们的拼音教学也就应该突破传统进行“变序”——“先识字后学拼音”,而这特征主要表现在一年级,因为二年则应该进行二次“变序”—— “先学拼音后识字”,使拼音真正成为教师识字教学和学生识字过程的“拐杖”。
  二、体验“变序”乐趣
  在教学 “ɑ、o、e、i、u、ü”时,我们就是先引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看清嘴巴发音的特点,然后自己做个示范,学生试着模仿发音(可借助镜子),最后师生根据图意一起体会和创编儿歌,从而让学生改枯燥的学习为有趣的说和读,并做到举一反三,为后面大量的汉语拼音学习做好铺垫。如教学“ɑ”:丁丁练唱,嘴巴大大 ɑ ɑ ɑ。同桌对练并互相纠正,然后让学生自己创编儿歌。于是,学生通过看图观察,体验发音,编出了像模像样的儿歌:
  公鸡打鸣,嘴巴圆圆 o o o。
  白鹅倒影,嘴巴扁扁 e e e。
  一件衣服,嘴巴咧开 i
其他文献
深入而全面的文本解读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更是高效课堂的保证。纵观当下语文教学,很多问题主要还是表现在教学内容确定的失当上,而其根源则在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轻视或者存在认知上的偏颇。因此,要从教学乱象中抽离出来,就应该着力解决好文本解读这个基本前提。从现在的公开课来看,很多教师在文本解读中的问题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机械生硬的复制照搬  由于常态工作的烦琐,很多教师已经没有心境或者时间
链接课外资源已经成为当下阅读教学的一种共识。有了课外资源的补充与浸润,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会越发深刻,其思想认知也越发丰盈。但纵观当下阅读教学,在拓展资料中总是出现资料内容单一、链接时机不佳等问题,致使课堂对资料的运用走马观花,常常游离于文本之外。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一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释疑解惑,激发思辨  1.统整视角,关注人物经历  经典的文学作品总是带有鲜明的作者印记,是作者人
中国有一句俗语:“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阅读教学中,比较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适时而巧妙地运用比较的策略,对于学生迅速把握文本的表达特点,感知表达效果,积累写作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拓展资料,在比较中明晰语言特点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
当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上好小学语文课,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筑基的作用。加强母语学习,在这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母语不仅是一种伴随一生的语言,更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寄托的精神支柱,学好母语、亲近母语有着培养学生融入社会、养成良好品格、传承优良传统的重要作用。  小学生学习语文,从本质上来讲是语言的启
【教材分析】  《荷花》是一篇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的情景,以及作者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从作品的背景来看,《荷花》改选自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个少年的笔记》,它包含三则笔记,分别是《诗的材料》《三棵老银杏》《爬山虎的脚》。叶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这一阅读意识,编者编选了《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紧扣“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这一阅读目的,引导学生在深入实践中学会阅读,学会有选择地阅读,学会细致、深入地阅读。  一、扣整体,理文脉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都是依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顺序。面对任何一篇全新的课文,教师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不守规则,行為不雅,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灵成长。  暑假时,我带着孩子去了安徽黄山市宏村,间隙时去了《卧虎藏龙》的拍摄地——木坑竹海。满山遍野的竹林,一片幽静,在我和孩子上山时,来了两辆旅游大巴车。在半山腰的一个竹亭子里,我们邂逅了那群从大巴车上下来的游客,他们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团体。这个竹亭子建在一个较为险要的
活泼好动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这为他们能写出富有灵性的话语奠定了基础。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利用活动构建相关话题,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乐于写话,写出真心话。  一、紧扣生活来选题,让学生敢于创造  1.生活是最好的取材地  低年级学生写话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生活积累。这其实是因为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养成关注自身、关注周边生活的习惯。学生在课间做的活动,在家里玩的游戏,在公园看
信息化环境下,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等“微名词”充盈着人们的生活。“微习作”应运而生,它的优点是时间短,规模小,操作简单,可谓短平快,不侃侃而谈,是一种即时性写作,记录思想,谈谈感受与想法。由于微习作的形式灵活,篇幅短小,容易实施,深受教师的青睐,有利于教师以简驭繁,化整为零,在微时代下开启随课微习作。  一、在生活中找寻源头活水  微习作的源头活水是生活,微习作的真谛就是还原生活。只有生活化
以“学”为基点不是课堂的创新,而是课堂的还原,强调学生学语文的活动。传统的古诗教学大多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实践很少,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以《游园不值》这首诗为例,谈谈以“学”为基点指导下的教学策略。  古诗创作的年代距今比较久远,其语言表现形式与现在也有很大差异,再加上诗人创作的背景比较复杂等因素,就给学生的古诗学习带来了一定难度。那么,怎样才能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效果呢?以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