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规则之树植于学生心中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12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父母不守规则,行為不雅,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灵成长。
  暑假时,我带着孩子去了安徽黄山市宏村,间隙时去了《卧虎藏龙》的拍摄地——木坑竹海。满山遍野的竹林,一片幽静,在我和孩子上山时,来了两辆旅游大巴车。在半山腰的一个竹亭子里,我们邂逅了那群从大巴车上下来的游客,他们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团体。这个竹亭子建在一个较为险要的地势上,有摇椅,有方砖,还有一个小小的超市。在栏杆旁边,是当初《卧虎藏龙》最精彩也是最危险的武打镜头的拍摄地,苍翠玉竹,伫然而立。我在椅子上享受片刻的安闲与清静,突然耳边响起一连串的抱怨声:“被骗了!”“没什么好玩的,就是竹子!”“有什么看头,一会儿得找导游算账!”一群气焰嚣张的成年人,几名七八岁的孩子尾随在大人身旁,我只是静默。十分钟后,一群人匆匆离去,随地而扔的烟头、包装袋刺痛了我的眼睛,而垃圾筒就在几米之外静立,栏杆旁边是禁止吸烟的标语。
  是什么样的心态造就了这样的一群大人,目无美景,目无规则,只有一味的抱怨,自私自利,尾随其后的孩子受父辈的影响——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随时吸二手烟,随时听抱怨,十年后他们会成为怎样的社会栋梁?二十年之后,又会变成怎样的父辈母辈?
  人活在社会之中,一定得有规则时时约束,爱护环境,珍惜生命,善小为,恶小不为,不闯红灯,不驾乘抛物,不作弊,不欺骗,不造假,以规则约束自身,以道德升华自己。孩子很容易自觉地遵守规则,可是,为什么规则对成年人却难以起到约束作用呢?甚至很多大人都觉得自己在规则面前可以例外。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实了人们的口袋,这也是一个“坏”的时代,个人主义、享受主义滋长,自我意识膨胀,为所欲为,规则形同虚设。人生存于社会,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让社会健康良性发展,就必须遵守规则。
  请将规则之树植于孩子心中,先将一粒规则的种子埋植在他们的心中,用孩子幼小的童心和生命最初的简单、真诚与善良来浇灌,让规则发芽生根成长,改变观念从孩子开始。
  树立规则,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有着明亮双眼的学生最初都是单纯的,内心像白纸一样纯洁,他们不具有很强的判断能力与选择能力,他们很容易接受他人传授给他们的知识和思想,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规范校园与班级的秩序,传播充满智慧与正能量的小故事,树立他们最初的追求真、善、美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明白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既定的规则。如,等待要排队,出行要爱护环境,不可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与人相处要懂得尊重,不可口出狂言,要遵守交通规则,爱惜自己的生命,要诚实守信,不撒谎不欺骗……
  陌生的地方风景无限,熟悉的地方亦有风景。语文教师还要树立学生最基本的审美观。生活中不可能随处有高山流水,也不可能随处有苍茫的大海,一花一叶一世界,苍松翠竹、潺潺小溪、清明雨后、夏日繁阴、秋日落叶、冬日白雪皆是心中的美景。朝霞夕阳清风明月皆可成文章,要指导学生用眼睛用心去发现身边的美,去感受那自然美景中的静谧之美,怡养性情。
  一叶一花一风一石也是风景,懂得这些,这些孩子就不会面对美景视而不见,而是多了开心与庆幸。
  将规则之树植于学生心中,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行为,不破坏生活中的风景,生活简单而快乐;将规则之树植于学生心中,让无数的规则之树繁密成一片森林,让规则不再“流浪”,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规则看守,成为高贵生命的圣洁的花园。
  (作者单位:安徽铜陵市望江亭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还提出在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一总目标。要顺利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统编本教材不仅主动将课外阅读纳入到课程教学体系之中,还倡导推进“整本书阅读”,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整本书阅读指导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结合阅读主体,突出习惯培养  良好的习惯能够改变
三年前,带着少许遗憾走进中职;三年后,带着几多收获走出中职。回想起这样的历程,18 岁的陈经纬百感交集:有几分唏嘘,又有几分成功的喜悦;有几分惆怅,又有几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心怀梦想 永不言弃    2006年中考,陈经纬考了496分,与理想的中学——珠海市和风中学擦肩而过。“既然不能上理想的高中,那么就读中职吧,在中职学习一技之长也可以实现人生价值。”遗憾之余,陈经纬毅然选择了读中职。9
思维导图以其直观形象的方式将知识统整为有机的线索,将教材中的课文凝练为内在框架,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串联,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以发散的思维作为基础,呈现出鲜明的思维过程,教师巧借学生鲜活的思维,为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服务。  一、罗列思维导图,统整整册教学内容  教材中的课文是个有机整体,教师可以紧扣思维导图来凸显学科目标,把握教材的整体特点,在前后联系、逐步递进的过程中梳理教
培养学生背诵课文的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背诵课文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样背诵课文的方法,以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积累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统编本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后习题都提出了让学生背诵课文的要求。背诵课文是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运用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有效的背诵方法,只是机械地按照课文内容一字不差地背诵,以至于学生背诵兴
深入而全面的文本解读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更是高效课堂的保证。纵观当下语文教学,很多问题主要还是表现在教学内容确定的失当上,而其根源则在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轻视或者存在认知上的偏颇。因此,要从教学乱象中抽离出来,就应该着力解决好文本解读这个基本前提。从现在的公开课来看,很多教师在文本解读中的问题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机械生硬的复制照搬  由于常态工作的烦琐,很多教师已经没有心境或者时间
链接课外资源已经成为当下阅读教学的一种共识。有了课外资源的补充与浸润,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会越发深刻,其思想认知也越发丰盈。但纵观当下阅读教学,在拓展资料中总是出现资料内容单一、链接时机不佳等问题,致使课堂对资料的运用走马观花,常常游离于文本之外。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一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释疑解惑,激发思辨  1.统整视角,关注人物经历  经典的文学作品总是带有鲜明的作者印记,是作者人
中国有一句俗语:“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阅读教学中,比较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适时而巧妙地运用比较的策略,对于学生迅速把握文本的表达特点,感知表达效果,积累写作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拓展资料,在比较中明晰语言特点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
当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上好小学语文课,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筑基的作用。加强母语学习,在这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母语不仅是一种伴随一生的语言,更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寄托的精神支柱,学好母语、亲近母语有着培养学生融入社会、养成良好品格、传承优良传统的重要作用。  小学生学习语文,从本质上来讲是语言的启
【教材分析】  《荷花》是一篇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的情景,以及作者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从作品的背景来看,《荷花》改选自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个少年的笔记》,它包含三则笔记,分别是《诗的材料》《三棵老银杏》《爬山虎的脚》。叶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这一阅读意识,编者编选了《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紧扣“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这一阅读目的,引导学生在深入实践中学会阅读,学会有选择地阅读,学会细致、深入地阅读。  一、扣整体,理文脉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都是依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顺序。面对任何一篇全新的课文,教师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