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母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i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上好小学语文课,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筑基的作用。加强母语学习,在这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母语不仅是一种伴随一生的语言,更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寄托的精神支柱,学好母语、亲近母语有着培养学生融入社会、养成良好品格、传承优良传统的重要作用。
  小学生学习语文,从本质上来讲是语言的启蒙学习,特别是母语的学习,从会说到会读、会写是一个质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课堂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品格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鼓励学生亲近母语,从母语中吸取营养,巩固所学到的知识,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实现素质提升的目的。
  一、从识字中学习传承
  作为中华民族语言的载体,汉字的作用显而易见。在学习认识汉字的过程中,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同于世界上的其他文字,汉字是唯一一种几千年来连续不断发展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每一个汉字都有其传承发展的脉络。从殷商的甲骨文到后来的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文字的演变何尝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也许形式变化丰富多彩,唯一不变的是铮铮的华夏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识字到学习祖国的历史文化。
  在教学汉字“水”时,可以将甲骨文中的“水”字图片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看到那时的“水”字就像一条河流一样蜿蜒舒展,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祖先是根据水的形象创造汉字的。教师接下来就可以向学生展示“水”字的演变过程,这样学生对“水”这个字的印象便会更加深刻,并从中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
  二、从阅读中培养素质
  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通过学习语言读懂文化。因此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阅读不仅是通过认识的文字读懂文章字面上的意思,还要通过训练读懂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有历史、文化、精神层面的含义。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读懂这些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在提升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基本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吸取对自身有用的信息,从而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修养,进而在阅读中培养素质。
  在教学《咕咚》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不同的动物在听到“咕咚”时出现的反应。这样学生可以在这种情形下将刚刚学习到的生字更好地进行记忆。同时还可以放一桶水在教室,让学生自己拿着各种形状的物品从空中掉进水里,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样就可以理解课文中木瓜掉在水里发出的声音了。多种形式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三、从习作中发扬品格
  培养习作能力不仅能够使学到的语文知识得到运用,还能将自己在学习中的体悟表达出来,将所学转化为自身能力。习作能力是一种表达能力,也是一种将内在外化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母语将所学、所知、所感、所思通过文字勇敢地表达出来,或许可能因学识、见闻之限,存在大人眼中的“幼稚”,但这又何尝不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或许这就是真实的世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他们眼中的世界和他们对待事物的看法表达出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发扬优良的品格。
  在引导学生写话“快乐的一天”时,就可以充分运用所学到的汉字和词汇,将自己一天中感兴趣的事情表达出来,可以写上学的趣事,可以写与同学的玩乐,不必要求学生写什么内容,但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提升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一年级正是奠定基础的阶段,引导学生亲近母语,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学习一门语言文字,更加重要的是学习语言文字背后的历史文化傳承,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安徽全椒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落花生》是许地山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叙事散文,一直作为保留篇目出现在各版本的教材中,吸引和影响着千万读者。课文包含“种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思花生”等内容,其中 “议花生”是详写的部分。学生在赏析此文时,往往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父亲与子女的对话上,文中的父亲通过借物说理对孩子进行了语重心长的教育,无疑是文中的主角。但是,在阅读时我们不能忽略文中的母亲,虽然母亲话语不多,在父亲面前似乎只是个配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由于学生在年龄、认知等方面的差异,仅靠文本知识既无法满足学习需求,也无法解决课内遇到的问题。因而在具体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实现课内外的阅读勾连,实现学生视野拓展、见识增长、能力提升。笔者探讨了基于语用理念下的课内外阅读勾连的几种策略。  一、结合文
一、长文读短,让复述有序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板书课题,读题。)  师:同学们,《嫦娥奔月》是我国最古老的神话故事之一,从我们的祖先流传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了。它能一直流传至今,全靠讲故事的人一代一代传下来。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讲这个故事。要讲好这个故事,首先要把长文读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把长故事读成了哪些小故事?  生:我读到了这些小故事:后羿射日、王母送药、嫦娥奔月。  生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还提出在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一总目标。要顺利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统编本教材不仅主动将课外阅读纳入到课程教学体系之中,还倡导推进“整本书阅读”,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整本书阅读指导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结合阅读主体,突出习惯培养  良好的习惯能够改变
三年前,带着少许遗憾走进中职;三年后,带着几多收获走出中职。回想起这样的历程,18 岁的陈经纬百感交集:有几分唏嘘,又有几分成功的喜悦;有几分惆怅,又有几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心怀梦想 永不言弃    2006年中考,陈经纬考了496分,与理想的中学——珠海市和风中学擦肩而过。“既然不能上理想的高中,那么就读中职吧,在中职学习一技之长也可以实现人生价值。”遗憾之余,陈经纬毅然选择了读中职。9
思维导图以其直观形象的方式将知识统整为有机的线索,将教材中的课文凝练为内在框架,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串联,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以发散的思维作为基础,呈现出鲜明的思维过程,教师巧借学生鲜活的思维,为学生核心能力的提升服务。  一、罗列思维导图,统整整册教学内容  教材中的课文是个有机整体,教师可以紧扣思维导图来凸显学科目标,把握教材的整体特点,在前后联系、逐步递进的过程中梳理教
培养学生背诵课文的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背诵课文是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多样背诵课文的方法,以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积累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统编本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后习题都提出了让学生背诵课文的要求。背诵课文是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运用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有效的背诵方法,只是机械地按照课文内容一字不差地背诵,以至于学生背诵兴
深入而全面的文本解读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更是高效课堂的保证。纵观当下语文教学,很多问题主要还是表现在教学内容确定的失当上,而其根源则在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轻视或者存在认知上的偏颇。因此,要从教学乱象中抽离出来,就应该着力解决好文本解读这个基本前提。从现在的公开课来看,很多教师在文本解读中的问题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机械生硬的复制照搬  由于常态工作的烦琐,很多教师已经没有心境或者时间
链接课外资源已经成为当下阅读教学的一种共识。有了课外资源的补充与浸润,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会越发深刻,其思想认知也越发丰盈。但纵观当下阅读教学,在拓展资料中总是出现资料内容单一、链接时机不佳等问题,致使课堂对资料的运用走马观花,常常游离于文本之外。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一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释疑解惑,激发思辨  1.统整视角,关注人物经历  经典的文学作品总是带有鲜明的作者印记,是作者人
中国有一句俗语:“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阅读教学中,比较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适时而巧妙地运用比较的策略,对于学生迅速把握文本的表达特点,感知表达效果,积累写作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拓展资料,在比较中明晰语言特点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