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的主流叙事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1986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依法治国理念的提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治思想源远流长的国家,一时间,让法学界无比兴奋。虽然在不同的文化与国度里,对法治的认知与表达及运行,可能千姿百态,但它无疑已成了人类普遍可接纳的治国理念。同时,法治又是一个太宏观和抽象的词语,法治的话题太大,大的没有边界,怎样让这个内涵丰富又具有时代气息甚至印有民族烙印的词语为普通民众所知晓,并深化于内心,成为每一个人内心的价值标准,一种信仰,怎样让这个宏观的话题具体化,平民化,都需要借助传媒的力量。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面对太复杂的社会背景,面对太多的元素变化,传媒人有责任将法治的内涵进行精确的诠释,传播与众,送法于民,有责任引领民众以法律为最高准则,树立规则意识,人权意识,甚至掀起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法文化潮流。然而现实生活中主流媒体却越来越倾向于抛弃这神圣使命,反而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仆从,值得深思。
  关键词 法治国家 主流媒体 规则意识 普法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6-064-02
  一、问题意识、方法近路、资料来源
  《今日说法》是CCTV-1每天中午12:37播出的一档法制节目,栏目宣传其宗旨是重在普法,监督执法,推动立法,为百姓办实事。但栏目内容能否达到其宣传的效果呢?作为一档央视节目,它又是怎样担负起民众法律方向标的重任的?普法节目的法律价值到底有多少?主流媒体能否肩负法律文化传播及法治思想普及的使命呢?首先我对2011年10月19日到11月24日的栏目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分类,然后针对这些分类谈一点自己的想法。调查参考http://cctv.cntv.cn/lm/jinrishuofa/的视频进行统计。
  二、《今日说法》内容解析
  第一类:普及法律知识类,包括:
  10月19日家庭矛盾升级至凶杀,有矛盾要寻求法律帮助。
  10月23日交通肇事到故意伤害的转变,案件性质的转变。
  10月25日“的哥”任凭强奸案发生在其车内而置之不理,解释共同犯罪、罪与非罪理论。
  11月8日拐卖妇女罪与非罪的界定,收买被拐人员后的行为对定罪及量刑的影响。
  11月9日多年逃亡后自首,自首的构成及量刑。
  11月10日变态心理犯罪要承担法律责任。
  11月16日合同诈骗案,规则意识,法律意识。
  11月18日同居关系的财产分割,事实婚姻的解释。
  11月20日婚前财产,共同财产,夫妻对共同财产的管理权,婚姻法(三)的解释,婚姻的法律属性。
  11月21日医疗事故,医生的注意义务的解释,医疗意外保险制度。
  11月22日酒驾交通肇事并逃逸。
  节目通过案件讲述,介绍怎样用法律解决矛盾和纠纷,及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戒,能够普及法学理论、专业术语及法律原则,纠正容易被误解的法律概念,传播法律知识。存在的问题是民事、刑事案件居多,行政案件几乎没有,且在案例的选择上欠缺斟酌和考虑。作为一档央视的法制节目,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反应不合理制度背景的典型个案,或者是有较强的社会功能的案件,通过对案件过程的跟进和讨论,总结出预防、解决矛盾的方法,或者实现某个不合理制度的改变。而节目选择的案例显然不能实现这个效果。法制节目不仅要普及法律常识,更应传播一种法治思想、规则意识、人权意识,既然以普法为目标,就应尽力达到最好的效果。
  第二类:社会宣传类,包括:
  10月22日公安机关不放弃追逃,告诫犯罪后要勇于承担责任,接受法律制裁。
  10月24日公安机关成功破获灭门案。
  10月26日公安机关成功破获凶杀案。
  10月27日公安机关成功破获抢劫凶杀案。
  10月28日公安机关成功解救被拐儿童,从儿童利益角度出发解决被解救儿童安置问题。
  10月30日公安机关的清网活动,成功抓获在逃多年的人员。
  11月3日公安机关成功破获凶杀案。
  11月5日公安机关成功破获入室抢婴儿案。
  11月11日在警方和公益力量的帮助下,被拐多年的孩子回家。
  11月12日公安机关成功破获抢劫杀人案。
  11月13日医院里的医托,公安机关打击犯罪团伙。
  11月14日公安机关成功破获凶杀案。
  11月15日公安机关成功破获入室抢婴儿案。
  11月17日青春期儿童教育问题,教育问题,社会问题。
  11月19日公安机关打击拐卖人口案。
  11月23日公安机关成功破获盗窃文物案。
  11月24日罪犯逃亡在外多年后自首。
  第二类节目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主要是公安机关肩负压力,冲破重重困难,不辞辛苦,抓到犯罪嫌疑人,案件成功告破的故事,多数是凶杀抢劫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加上艺术性的编辑,《今日说法》就像悬疑电影,让观众跟随警察一步一步的揭开案件的真相,惊险刺激,其中当然会穿插犯罪嫌疑人狡猾的逃过追捕,公安警察细心、敬业的追击。为什么要用如此多的笔墨渲染案件性质相似的节目?节目想告诉我们什么?想告诉我们,这个社会虽然有很多暴利恶劣的犯罪,但是因为有人民警察,我们的生活就会变的安全吗?节目的目的是要颂扬当代公安警察的勇敢机智?还是以惊险的情节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今日说法》作为一档法制节目,不是应向百姓普及法律知识为己任吗?以惊险的情节吸引眼球,但是并没有普及法律常识,引人入胜的情节又有什么用呢?还是作为一档央视节目,《今日说法》宣传官方意识形态的任务要大于普及法律知识的任务?法制类节目本应该是揭露社会中的法治问题,暴露法治的缺失,发现法律执行中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或者向人们普及法律知识,而不应该如此张扬的歌功颂德。   第三类:防骗、盗、抢技巧,包括:
  10月31日公安机关打击抢劫案件,传授危急中的自救技巧。
  11月1日民间借贷,合同诈骗,防骗技巧。
  这类节目对人们日常生活有很大帮助作用,但普法作用甚小,节目中的思想完全可以融合在其他案件中,不必单独为了传播技巧而安排此类节目。这类节目可以从自力救济的角度出发,普及在不能及时寻求公力救济时,公民怎样自救,告诉人们自救的界限及法律后果。埃利稀语:“无论现在和其他任何时候,法律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媒体作为法律在社会中传播和推广的平台必须对自己有明确清晰的定位。
  第四类:披露某种社会现象提起相关部门注意,包括:
  10月20日医院对流浪人员不负责任的救治。
  10月21日非法整容手术致人死亡。
  10月29日卫生法学对器官捐献中的法律关系尚不明确,法律应兼顾传统伦理观念。
  11月2日孤儿的家庭寄养有利有弊。
  11月4日地方执法存在严重问题,为保障地区经济而不惩罚犯罪。
  11月7日医院对贫穷病人的救治,救助不利时司法能否介入。
  这类案件选择的比较有代表性,但报道角度应适当调整,不仅仅是对案件本身的叙述,而应从行政诉讼或公益诉讼的角度出发。第二,与典型的民事、刑事案件比较,此类案件数量上较少,应适当增加。最后,案件很多制度上的规定在实践中的效果不佳,急需改善,需要依靠媒体进行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三、《今日说法》传递的“法治中国”叙事结构
  法制节目,首先应普及法律知识,让没有学习过法律知识的普通人了解一般的法律常识,知道哪些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怎样追究或承担责任,使人们敬畏法律,或者告诉人们怎样用法律保护自己,因为法律是生活的规则。然后,针对当前我国法律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大胆的披露,进而给出解决的方法,或提醒有权规制这一现象的部门注意,简单的说应该是发现和披露问题的节目。显然《今日说法》用了太多的笔墨描绘社会光明的一面,相对的,阴暗的一面披露的就少了。是因为社会的光明要多于社会中的问题吗?当然不是,或许是因为央视本身肩负的主流媒体任务吧,这也是这档节目的无奈。
  央视,在民众中有一种莫名的认同,因为它代表着某种权威。央视的普法节目,传递的是一个国家官方的法治理解,更应是精确的,毫无偏颇的。这样的节目如果花费过多的笔墨描写案件性质类似的暴力性犯罪,就会给公众一种误导:法治就是公安警察破获暴力性犯罪。这是不全面的,法治是和平而公正的解决纠纷。法治之所以权威,之所以有力量,不是因为警察,而是因为法律内在的合理性、权威性赢得普遍的尊重。节目忽略了法官,忽略了法本是和平的手段,这将给公众传达错误的法治信息。这样的误导或许是中国自古以来非经暴利无以为治的观念造成的。而现实的要求是媒体应抛弃传统的错误理解,将法治剖析的正确、全面、透彻、有高度,以引领民众对中国法治的再认识。
  无论央视还是地方电视台,近年来,法制类节目都明显的增加了,一方面说明政府重视了法律在社会中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法治宣传了,另一方面,是不是也说明法治在社会中的虚位呢?作为一名法学学生,我始终存在着一种矛盾心理,我希望法律成为我的信仰,信奉法律能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相信法律能让贫苦的人生活的不那么卑微,盼望法律能够实现公平正义,但是看看我们的现实,完美的法律规则走入社会生活中时,却变得如此丑陋,是适用法律的人玩忽职守,还是法律规则本身就有问题呢?理想中的法和现实中的法让我恍惚,不知道是应该屈就理想,还是应该以更宽容的态度看待现实。
  四、隐蔽的问题及其缘由
  建设法治国家是当下最响亮的口号之一,这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中国悠久的儒家思想,因为儒家思想推崇的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讲的是人情,恩情,和谐,是人治思想,人治是法治的大敌。在一个推崇孔子儒家思想的国度,是推崇“义”的,而义气是不讲规则不讲法治的,这样的国家建设法治,注定了法治是空壳,壳子里面还是人情、权力的博弈。
  中国的人治思想流传久远,使中国缺乏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对规则的认知和态度,对规则的知晓,尊重以及信仰。这些主观态度又会表现在客观行为上对规则的服从,社会上多数人对规则的服从与否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针对中国长期的封建历史和人治统治带来的随意性,中国急需树立规则意识,法律权威。我们应看到,在一味地追求现代化法治潮流的过程中,有许多空中楼阁,脱离实际的做法,而法律的生命在于应用,法治更是一种整体性的规则运作系统,规则的实际有效性是法治的内在生命。
  五、结语
  法律是崇高的,普法,监督执法,本是将高高在上的法律平民化的过程,同样是值得推崇与尊敬的,可是不能把这个过程工具化。
  节目中很多时候,当那些中层甚至底层的人们遇到不幸讨告无门的时候,常常说:“让法律给个说法,让法律讨个公道”,可是中国的法律能担负起这个重托吗?中国的老百姓善良、朴素且宽容,当他们攒了多半辈子的积蓄被骗子洗劫一空,当身边的亲人死于非命的时候,中国的百姓能够做的便是留着泪水,对着镜头说一句:希望法律给个公道。贯彻执行法律的人们,你们以怎样的勤勉与谨慎才能承担起中国百姓如此殷切却也无奈的重托?
  信仰是一种内心的确认,一种认同,对法律的信仰更是因敬畏而产生,这种信仰是发自内心的,自主的精神寄托,是理想的精神源泉。法治是建立在民众的信仰基础之上的,没有民众的信仰,法治便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传媒人作为树立民众法治信仰的使者,是荣耀,更是责任,有义务将法治思想的阳光照到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法治社会是一种很美好的理想,是需要理性循序渐进的构建的,传媒人应是这个过程中的引领者。
  纪伯伦语:把手指放在善恶交界之处,就可以碰触上帝的袍服。法律工作者、法治宣传者,你们以怎样的惶恐与戒慎来替上帝掌管好这权柄?
其他文献
摘 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是一项基本方略,也是小康社会得以全面、持续、顺利发展的基本保障。作为司法工作者,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肩负司法责任,在司法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安宁稳定,较好推进地方法制建设,是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理念 强化 责任 措施 保障  作者简介:汪丽,富源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中图分类号:D9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
摘 要 新《刑诉规则》中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救济制度采用的是“参照式”立法模式。参照式立法未注意附条件不起诉与“不起诉”之间的区别,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权的制约被忽视;被害人话语权过度张扬有违公平。附条件不起诉救济制度的完善应当遵循制约两大决定权原则;赋予双方当事人救济权利原则。应当增设或细化以下制度安排:一是赋予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环节的启动权;二是增设决定说理制度;三赋予犯罪
摘 要 婚姻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持久、最具特色的一种男女两性的结合形式,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社会劳动分工,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常说“情比金坚”,由此也可见中国人对于婚姻的重视。然而,最近的“离婚潮”“排队离婚”等现象让人不禁对婚姻开始怀疑:婚姻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到底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是不是婚姻只是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催化剂,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简单工具?人们
摘 要 本文以海上货物运输法为视角,从法域、基本原则和一般制度等层面分析了民法与商法的融合与冲突,在肯定商法是民法特别法的同时,强调了商法的独立性。  关健词 民法 商法 融合 冲突 海上货物运输法  作者简介:桑聪慧,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5-011-02  一、引言  民法和商法作为私法中的两大法域,二者关系密切。在
摘 要 中国乡村法治秩序如何构建,本文认为,以法治为核心,传统乡村礼俗为基础,基层司法工作者,村干部为法治践行者,乡村德高之人为道德教育者,村民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和法律知识的逐渐增多相结合,去尝试构建乡村法治、文明秩序,尚可实践。  关键词 法治秩序 路径 纠纷解决  作者简介:林长东,兰州大学法学院2011级法律硕士。  中图分类号:D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
摘 要 工作场所性骚扰问题在性骚扰中占到了很大比例,而且后果上比其他场所的性骚扰更加严重。本文回顾了目前我国当前工作场所性骚扰的基本状况,对当前的学术研究进行了总结,结合政府的举措、民间妇女组织的推动论述当前我国在反对性骚扰的进步,最后为用人单位建立反性骚扰制度提供了一些切实建议。  关键词 工作场所性骚扰 法律建设 制度建设  作者简介:何晨怡,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
摘 要 本文在研究司法公信力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缺失的具体原因,并在研究基础上探索关于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如何实现民意与司法的良性互动、树立司法权威做一番浅显分析,望能跟随主流学术步伐,加入到和谐法治社会的护卫队伍中去。  关键词 司法 公信力 民意 公正  中图分类号:D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9-180-02  一、舆情民意环境下的司法公信力现状
摘 要 关于民主集中制,理论界已经有了很多的探讨,但一些研究在落实到实践层面时却很难得到一个合理的结果。从政治行政二分法角度解读民主集中制,将其分为政治层面的民主和行政层面的集中来理解,有利于民主集中制在实践中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这对于优化当前中国的政府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民主集中制 政治行政二分法 政府过程  作者简介:龚大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伍欣,南开大学
摘 要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纠纷的重要解决机制之一,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是影响多元化纠纷机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从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程序出发,探讨人民调解“司法化”趋势的实质,进而反思人民调解“司法化”与调解本质的关系。  关键词 人民调解 司法确认 司法化  作者简介:梁淑芬,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2011级法律硕士。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
摘 要 经济周期是经济法上一个到现在为止没有统一定论的概念,但是事实上确实存在着一个经济发展的循环往复,从繁荣、衰退、萧条到复苏。经济法从产生伊始就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形势而改变的,这可以称之为经济法的灵活性。从横向方面来看,世界范围内,美国是经济强国,其经济发展典型的体现了经济的周期性,同时它的经济立法也是世界经济法界的标杆之一。本文试图从以美国为例来简单的介绍一下经济周期与经济法灵活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