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物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nqin2743850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改革类似十几年前的抛秧技术,只有彻底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才能更好地接受和推广抛秧技术。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也应进行思想大解放,在教学中要不断创新,做到活用教材、注重探究、关注过程、开放创新。
  关键词:物理教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改革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在教学中我体会如下:
  一、创设问题悬念,激发探究欲望
  人都有好奇心、求知欲,在遇到问题时总想尽快寻求答案,而设置的问题悬念,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转化为一种探究的动力。如在教学磁体性质这节内容时,先给学生三辆小车,每辆车内藏有一样东西(铜块、铁决、磁铁)和一块磁铁,问学生如何知道车里藏的是什么,学生充满了好奇心,根据已有的知识,他们判断出三辆车内分别藏有铜块、铁块、磁铁块。在调动了学生的全部心理因素后,得出磁体的一些性质: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铁相吸。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学到了新知识,教学效果十分显著。通过这些神奇的实验和事例,让学生几乎整节课眼睛都瞪得大大的,体现出极大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欲望。在教学中经常创设一些神奇的问题悬念,让学生“经常有惊喜”,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营造开放性课堂氛围,培养探究精神
  探究精神是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付诸探究行动的精神状态。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是如何营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发挥学生的探究潜能的课堂氛围。
  怎样营造一种宽松、平等、民主的开放性课堂氛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解放老师的思想,转变观念,打破老师在学生中的绝对权威 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鼓励学生指出老师的不足,修正老师的错误,战胜老师,超越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有计划地提出问题,有意识地设计问题,创造更多的机会,如:在探究重力势能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时,我设计了多种方案:①准备自己演示;②学生自主实验,重物对沙子做功;③学生自主实验,重物对不同接触物做功。经过酝酿,最后才确定第③种方案。又如在重力势能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考虑到这概念是难点,把“势”字要突破,随便用一个重物从高处落下来做功没有说服力,很多同学会考虑到是重力把物体压进去的。为了纠正同学们的这种误解,我设计成先让0高度的重锤压钉子,结果几乎没有成效。而举高以后重锤就能把钉子打进泡沫里,从而轻松地让学生悟出举高的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具有重力势能。促使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学生可以从基础知识出发,进行实验探究,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学生通过思考,自然会把实验的各方面因素都考虑进去,这就是创新能力,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考虑问题不再墨守成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把基础知识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与创新探究有机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解释。
   2.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并特别关注个别后进生 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时,老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防止少部分学生控制和把持着局面,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相互交流和总结,共享探究过程和成果。
  另教师应在教学中应适时渗入物理史的教学。熟悉教材的有关内容,适时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和物理的发明史。例如在教学中介绍超导现象及我国在超导方面的研究情况;法拉第是怎样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后来又是怎样发明发动机的。我们也可以选取这样的内容作为探究的课题。应让学生明确物理这门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探究,从而让学生学习这些物理学家不畏艰苦、勇于挑战、敢于探索的探究精神。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设计探究性教学要密切结合物理学科和学生实际,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参与、体验、感受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在教学“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这节课时候,我先演示“硬币跳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再通过“吹纸条”“乒乓球与漏斗”“流水现象”等演示实验,接着演示喷雾器原理,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规律。
  例如在探究“大气压强”的活动中,让学生做有关大气压存在的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教师通过演示实验:“玻璃杯盛满水倒入水槽中,慢慢往上提起,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换用量筒重复做”。理解托里拆利实验原理及大气压的计算,再关注社会和生活,了解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形成知识应用的意识。通过体验,学会观察,学会发现,使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教师自始至终只起主导的作用,只是参与维持课堂秩序,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获得知识,是来自于自己的实践,掌握得更牢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实验活动,体现了学生真正自主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开展探究性教学的两点体会
   1.确定探究问题应宜小不宜大 探究性实验问题不要过于繁杂和开放,应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能探究的问题。学生在初中阶段只学习了初步的物理知识,用这些知识可以解释、解决身边的一些物理问题,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和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如:在学习了重力后,可以组织学生探究“如何使用重垂线?怎样制作水平仪,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在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后可组织学生探究“造成各种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惯性知识?”比如,在学习了浮力以后可探究“如何打捞海底的船或重物?曹冲称象的方法有哪些应用?”等这些问题都是和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的,可以体会物理知识是如何应用的。
  2.鼓励学生利用代用品进行探究实验 新课本内容编排的实验、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等相对增加,而我们贫穷山区中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学设备较差,实验器材不完整,从而增加开展这些活动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发动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废弃的物品,如矿泉水瓶、一次性塑料杯、一次性注射器、打点滴的塑料管、各种小药瓶等等。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废物再利用的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又能为实验探究开创更阔的空间。
  总之,在改革物理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实施开放性、探究性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这样才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推拿配合刃针星状神经节触激术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5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采取推拿配合刃针星状神经节触激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头痛情况。
本文给出关于三角形垂心的一个新性质:定理三角形的垂心与其关于三边的对称点关于三边中点的对称点,凡此四点共圆,其圆心是三角证形明的外心,半径是三角形的欧拉线长·设O和H
定理1F是横向型圆锥曲线焦点,E是与焦点F相应的准线和对称轴的交点,经过E且斜率是k的直线交圆锥曲线于A,B两点,e是圆锥曲线的离心率,若 Theorem 1F is the focus of the tra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偶得抛物线焦点弦的一个性质·图1命题过抛物线焦点弦的两端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两切线的交点轨迹是抛物线的准线·证明如图1设抛物线方程x2=2py(p0)·
目的:不同麻醉方式应用于复杂性肛瘘手术及术后镇痛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130例复杂性肛瘘手术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平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分别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及硬膜外麻醉联合自
我们知道,当一个平面与一个圆所在的平面斜交时,这个圆在这个平面上的投影是椭圆.如何去解释呢?笔者经过一番思考,得出了如下的几何证明,仅供参考.图1引理1过球外一点向球作
摘要:学习数学离不开数学作业,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的延续,数学作业不是形式,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把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当一项课后的重点工作去抓,并注意一些技巧和策略,就能大大的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策略;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布置和批改作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得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从而大大的提高教学效果,用得不好,也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这里结合个
《中等数学》2006年第11期数学奥林匹克问题高187是:图1如图1,在△ABC中,∠ACB=90°,∠ABC=30°,点D在边AB上(不含端点),点E在CA的延长线上,使得CE+2BD=3CB,联结CD、BE·证明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老年人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上消化出血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抗感染、抑酸、止血、吸氧、抗休克、补液、补充
多年来,肌肉注射被认为是一种常用的给药途径,但肌肉注射后局部会产生硬结,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因注射药物不同(溶液、油剂、混悬液、结晶、粉剂等)、胖瘦不同、男女不同、老少不一,肌肉和脂肪层的厚薄都存在差异。因此,每个人产生硬结的机理不尽相同,甚至臀肌注射后软组织内形成皮下钙化石者临床报道也不少见,严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医生和护士工作带来很大不便。  1 产生硬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