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常规关系理论的“X is X”句式的认知分析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yao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英语中“X is X”句式是在实际语用及文学作品中经常见到的句式。作为一种主系表结构的简单句,其特殊性在于主语和表语由同一词充当。由于这种句式结构和语义特征,听话人不能从字面意义理解句式所表达的意义,而必须借助其认知机制通过X自身的常规关系理解这一表达式之下的隐性表达,补充完善不完备的显性表达,从而达到一种较为完备、可被听话人所理解的表达。在这一过程中,常规关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常规关系理论的视角对“X is X”句式的认知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X is X”句式;常规关系;认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220-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人们的日常语用中,经常会出现类似于以下例子的句子:
  1. Q: Who love football crazily, Boys or girls?
  A: Boys, of course. Boy is boy.
  2. Q: Can you compare him to John?
  A:He is he.
  3. Q: How do you define ideal?
  A: Ideal is ideal.
  在上例的对话中,答语都是一个“X is X”句式的句子。这个句式的特殊性在于发话人在表达对主语“X”的理解时并没有假借其他事物,而是直接使用“X”本身作为喻体。在实际的语用中,“很多交际信息不是直接表述的,而是隐含的、间接的。类似隐含信息就是语用学关注的语用含义,这不同于字面意义或非语境意义(即‘含义’)。”(何自然&冉永平,2010:63)语用含义的解读需要依靠语境(context),而语境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常规关系”(stereotypical relation)。“常规关系”是对会话含义进行解读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Levinson(1987)在对Grice会话含义理论进行完善时提出了Levinson三原则中的信息原则(Information Maxim),常规关系作为信息原则的一个重要概念被提及;Sperber &Wilson从关联理论研究了人类语言的认知过程,“人类认知倾向于追求关联的最大化(Sperber &Wilson,1986:260)。徐盛桓(1993,1998,2002)将常规关系引入到国内语言学界并最早对常规关系的定义、性质、生成机制及认知规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钟百超(1995,1998)从系统构成的角度,对常规关系的构成和作用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论述了常规关系的特征以及其与含义之间的相互关系;徐盛桓(2002a,2002b)利用常规关系理论对于语句的结构及意义进行了应用研究;雷卿(2008)在常规关系理论的视角下解读了语言中的隐喻现象;高海龙(2011)研究了实际语用中缺省推理和常规关系之间的联系。本文拟从常规关系理论的角度对实际语用中“X is X”句式进行认知分析,以期对该语句的语用含义得出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常规关系视角下的“X is X”句式的理解
  常规关系是新Grice会话含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信息原则”中,发话人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受话人则通过常规关系对发话人简化过的语言进行话语含义还原。“话语理解的重要特征也就在于用不完备的前提得到所需要的结论。”(高海龙,2011:139)由此可见,常规关系是理解会话含义的一个重要因素。“X is X”句式中,出现了主表同词现象,句式的生成以常规关系为基础,而其理解也要通过常规关系进行解碼。
  (一)常规关系理论的基本思想
  常规关系是Levinson于1987年完善新Grice会话含义理论时在信息原则下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从来源说,常规关系并不发源于语句之中;它是客观世界中的一种现实关系,是事物自身与他物的关系,不以语言运用者的语句为转移。”(徐盛桓,1993:13)
  常规关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其自身的分类。一般来讲,处于同一常规关系中的事物可以是“一对一”“多对一”和“一对多”这几类关系。
  常规关系是人们通过一些不完整、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话语表达来传达真正想要表达的信息的关键因素。通过常规关系在人们大脑中对这些不完备的表达加以完善,使之达到一个完整的意义,从而被人们所认知。因此,徐盛桓(2006:24)建立了一个“常规关系分析模型”来解释常规关系在人们认知隐性表达时的作用:
  (二)从“X is X”句式的常规关系角度分析
  “X is X”句式在其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上的特点决定了这一句式在实际语用中的认知过程必然有“常规关系”的参与。“X is X”句式是一个对称的线性结构,这一结构决定了在语义的理解上只有单向或者双向的理解,而不会存在第三向的理解;“X is X” 句式中存在的是一种共轭关系。“共轭关系”是由两个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所决定,一方的语义必须同另一方的语义发生必然且排他的联系。
  尽管在语义层面上,作为主语的X和作为表语的X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从语用角度进行考察,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差异。究其原因,作为主语的X所代表的是X自身的字面意义或是事物X的内涵;而作为表语的X所代表的则是事物X的外延。在上例1中,在不考虑问句的情况下,作为答语的“Boy is boy.”中作为主语的“Boy”实际指向的意义是其内涵,即X1={男性儿童};但是作为表语的“boy”指向的则是作为事物boy所具有的所有特性,也就是其外延:作为表语的X2={男性儿童,活泼,好动,调皮,鲁莽……}。
  在以上的分析中,X1所代称的事物与X2所代称的事物外延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对多”的常规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当说话人用“X is X”句式进行表达时,在无上下文语境的情况下,主语X所触发的表语X是以一种特征的集合形式而存在的整体;当存在上下文语境时,主语X所指向的作为表语而存在的X则是集合中某一特定的元素,在例1中,考虑问句的情况下,将语境限制在对足球运动的喜爱方面,则答句的表语boy则是指向X2集合中的元素“好动”,此时,作为表语的X则是X2={好动}。因此,无论是否有上下文语境,“X is X”句式所依赖的常规关系都是一种共轭关系。   “X is X”句式是一种显性但并不完备的表述。要想理解这种表达背后的真正含义,就需要借助“常规关系分析模型”。在例1中,答句“Boy is boy.”是一个显性的表达,但这个表达由于主语和表语相同,因此这一个表达是不完备的。根据“Who loves football crazily?”提供的语境,从“boy”外延的特征集合中选取了一个元素对“Boy is boy.”这一不完备的显性表达进行解读,从而得到了一个隐形表达:“Boy loves sports”,这不但补足而且还阐释了“Boy is boy”的显性表达,进而达至了一个相对完备且可以理解的表达,即“Boy loves sports, so boy loves football crazily.”
  总的来讲,本文从常规关系理论的视角,确定了在“X is X”句式的认知过程中所借助的常规关系类型是一种共轭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徐盛桓的“常规关系分析模型”对“X is X”句式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分析。“X is X”句式其认知结构受其句法结构及语义特征影响,是一个典型的线性结构,其认知方向只存在单向或者双向而不会存在第三向。虽然作为主语的X与作为表语的X语义相同,但在语用层面上,作为主语的X所指的是X事物的字面意义而作为表语的X所指的则是X事物的所有特性集合。
  参考文献:
  [1]Levinson,S.C. Pragmatics and the Grammar of Anaphora[J]. Journal of Linguistics,1987(23):379-431.
  [2]Sperber,D &D.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Blackwell,1986.
  [3]高海龍.缺省推理与常规关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4):139-142.
  [4]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雷卿.基于心理模型的隐喻理解[J].外语教学,2008(5):8-12.
  [6]徐盛桓.论常规关系: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研究之六[J].外国语,1993(6):11-18.
  [7]徐盛桓.含意运用与常规关系意识[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3):4-8.
  [8]徐盛桓.“成都小吃团”的认知解读[J].外国语,2006(2):18-24.
  [9]钟百超.论常规关系系统构成及其作用[J].外语学刊,1995(2):26-31.
其他文献
加勒比的海风肆意吹荡,一个高大的身影头戴草帽,正享受着日光带来的惬意。不久前,当同为2003“黄金一代”的热火三巨头正努力向三连冠发起冲击时,卡梅隆·安东尼则携着妻子拉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农村向来就是一片包容的土地,无论封建社会、革命战争时代、改革开放时期、还是新世纪以来,农村总是处于艰难的最底层,却默默承受着社会发展所需的种种代价.正因如此,作家们
思想品德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观念的学科,其具有抽象性,所以难免会因为其抽象性而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困难,或者让学生有一种“摸不着北”的学科失真感,为了有效规避这个问题,教
[摘 要] 阅读是大学英语教学及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教师在教学中尽力顾及每位学生,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及接受知识能力存在差异,导致教师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在课堂中应用差异教学以探索其在非英语专业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效果。  [关 键 词] 阅读;大学英语;差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
<正>苏联解体后,在独联体范围内先后出现过多个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截至目前,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是俄白哈关税同盟,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统一经济空间。俄白哈三国的人口合计约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了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将生活化教学引入小学
数形结合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进行数与形的相互转换,在为学生提供清晰简便的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教
使用中子密度一阶泰劳多项式分段近似技术,给出一个新的求解点堆中子动力学方程组的数值方法并采用全隐格式以克服方程组的刚性,同时确保解的必要精度。数值结果表明:在隐式一阶
随着新课改实施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任务分析,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并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任务分析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所以只有在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