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实录及评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chong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读书的乐趣,养成爱阅读的习惯。
  2.学习作者通过心理、动作描写表情达意的方法,体会两种方法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单元主题精读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窃读记。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你们理解题目的意思了吗?
  生:就是悄悄地看书。
  师:非常好。“窃”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结合这个语境,你认为哪种解释更符合题意? (出示:1.偷;2.偷偷地;3.谦指自己。)
  生:我认为是第二种意思。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是的。第二种更合适。
  “读”顾名思义就是读书的意思。“记”本文以“记叙”为主,属于叙事性文体,就像我们生活中写的日记、周记等这种文体。
  师:好了,让我们带着对题目的理解再干脆、利索地读一下课题。
  (生读)
  师:这是本节课的学习目
  标,谁来给大家读一下?
  (师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读书的乐趣,养成爱阅读的习惯。2.学习作者通过心理、动作描写表情达意的方法,体会两种方法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生读)
  师:嗯,读得非常清晰。都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学习目标就是我们本节课努力的方向。
  【评析:开门见山,让学生直截了当地知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出示也让学生明确了这节课要达成的学习目标。课的开始可谓干净、明了。】
  二、初读课文
  1.走近作者
  师:在学习《窃读记》之前呢,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吧!请快速地浏览一下这段文字介绍。(出示作者简介)
  师:林海音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她有很多作品,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窃读记》选自她的著作《城南旧事》。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这段文字。(出示)
  生:本文节选自《城南旧事》。林海音五岁时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一住就是25年,这里也就成了她的第二故乡。所以,她的作品大多是以此为背景和素材写成的。林海音在《窃读记》这篇散文中回忆了童年时期的读书生活,由于贫穷而买不起自己喜欢的书,只能到书店里偷偷地看书。
  师:这就是《窃读记》的写作背景,而《城南旧事》是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五年级即将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学校提供了40多本《城南旧事》供我们轮流阅读。希望读后你能对林海音的童年生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评析: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2.窃读之旅
  师:下面让我们赶快走进作者的窃读之旅吧!请全体1号同学起立接读课文,检验一下大家课前预习的情况。注意声音要洪亮、要有感情。
  (生接读课文)
  师:不错,通过大家的接读课文,可以看出1号同学们课下预习得不错。接下来,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请大家迅速思考。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小女孩儿因为买不起书,去书店窃读,在书店里体会到了窃读的乐趣。
  师:这是你的理解。谁还能来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放学后从学校急匆匆地赶到这里,怕被书店老板发现,她有时要伪装成大人身边的孩子,有时下雨的时候假装在这里避雨,最后两个小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下回家。
  师:能听出来你是有意识地想更条理地说,运用了“首先”“然后”“最后”这样的词语。但是很多叙述性的语言有点啰唆了。我们讲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可以简单去想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出示:本文主要按时间顺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窃读经历。其中插入了藏身于顾客之中、雨天借读两个场景,细腻生动地表达了“窃读”的滋味。)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窃读的滋味?
  生:没有。
  师:是啊,大家现在的生活条件都很好了,完全可以自由阅读各种图书了。“窃读”到底是一种什么滋味呢?谁能用文中的话说一说?
  生:窃读就是作者感觉到很快乐,也很惧怕。
  师:你能用文中的话来说一下吗?
  生:我很快乐,也很惧怕——
  这种窃读的滋味。
  师:是的。这就是“我”真真切切的感受。请大家一起读一读作者窃读的滋味。
  【评析:从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学生课下预习情况的同时,更进一步增强了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水平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深入朗读
  师:放学后,“我”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这里,“这里”是指饭店吗?
  生:不是,是书店。
  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更深入地去感受一下作者竊读的滋味吧。“我”边走会边想些什么呢?谁来读第2自然段?
  生: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师:前面读得不错,听出了小作者担忧的感觉。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把作者边走边想的语言读得很到位,你认为引号里的句子应该用什么心情读?
  生:我认为应该用急切的心情读,想快点看到书。   师:是。你用“急切”的心情读一读吧!
  (生读)
  师:像这种对心里想法的描写,你知道是什么描写吗?
  生:动作描写。
  师:不对,还有别的答案吗?
  生:心理描写。
  师:是的,这就是心理描写。请大家一起读一读“我”的心理活动。
  (生读)
  师:读得真不错,听出了你的“安心”,也听出了你的“担忧”。
  师: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和内心活动的描写。
  师:这本书到底有没有找
  到,跨进门店就知道啦。请这一排的同学来读一读!(出示: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师:从一开始找不到书的急切心情,到突然找到,你应该用什么语气?
  生:高兴。
  师:是的。还有更准确的词语吗?
  生:惊讶,意外。
  师:没错,就是这种感觉。请你带着这种体会再读一读这段话吧!
  师:如果说上一段重点是心理描写,同学们听了这五位同学的接读,你认为这一段主要是什么描写?
  生:我觉得应该是动作描写。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都是写动作的。
  师:打断一下,请你直接说表示动作的词语就好。
  生:跨、掂、挤、找。
  师:你真会读书。同学们,你们能找到吗?
  生:找到了。
  师:下面请大家抓住这些动词,再去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读)
  师:从这些动词,我们能体会到作者急切寻找书、找到后又惊喜的心情。
  师:这段话虽然是以动词为主,但请观察老师出示的红色句子。(出示词语)请你们读一读,这是对什么的描写呢?
  生:对动作的描写。
  师:动作?刚才那些描写动作的词语是动词。你坐下仔细想一想。
  生:心理描写。
  师:对!因为是描述作者内心活动的。作者在这里既运用了动作描写,又运用了心理描写。就这样将两种描写综合运用在了一起,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读书的渴望。这种急切又惊喜的感觉就是窃读的滋味。
  师:请带着这种体会再读
  一遍!
  (生读)
  师:作者拿到书后是什么状态?文中是怎样描述的?谁来说一说?
  生:很开心。
  师:是的。那请你来读一读这一段。(出示: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师:你觉得这一段写得好吗?
  生:好。
  师:好在什么地方?
  生:从这里看出作者像饿狼一样地读书,就感觉像在吃东西一样,肯定是特别高兴。
  师:你真会读书!作者借把好吃的东西赶紧吃到自己的嘴里的急切,把作者想快点读到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作者又害怕什么呢?
  生:作者怕被书店老板发现。
  师:是的,请你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出示: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师:怕被老板赶出去,你有没有自己的体会呢?
  生: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在家里就能读书,不用去书店窃读。
  师:可见作者当时的生活有多么困难,你们一定要珍惜现在拥有的好生活,好好读书。
  【评析:刘老师从作者窃读时的感受“快乐、惧怕”入手,深入浅出地引导着学生反复朗读第2~5自然段。朗读中,鼓励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朗读课文,对提高语文朗读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自由学习
  师:请自由朗读第6~9自然
  段,体会作者快乐与惧怕交织的窃读滋味。一会儿找同学来分享。
  师:有些同学很会读书,边
  读边写,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生:在第8自然段,我从“饥肠辘辘”“做白日梦”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作者读书的专心。
  师:作者的白日梦和她的现状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来读一读有关白日梦的句子。
  (生读)
  师:请你再读一读描写她的现状的句子。
  师: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更突出了她现实读书的心酸。
  生:我喜欢第6自然段。原因是因为她特别想看书,把自己隐藏起来,假装大人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师:隐藏起来是要干什么?
  生:是要表达自己窃读的时候很无奈的心情。
  师:谁还喜欢这一段?请你再读一读。
  (生读)
  生:我喜欢的段落是第9自然段。我从“路灯都亮了起来”“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说明作者读了很长时间,从“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了下去”,就像作者把智慧都吃进肚子里一样,说明作者很喜欢读书。
  師:你分析得很细致。大家也试着想象一下,你在饱餐一顿之后,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开心。
  生:满足。
  师:对啊,其实作者就是想表达自己窃读后充实满足的心情。谁还喜欢这一段?请再来读一读。
  师:最后还有一个自然段,
  谁来读一读?
  生:我从“越是倾盆大雨,越高兴”体会到作者下雨时很高兴。
  师:倾盆大雨会给她带来什么呢?
  生:她就有理由在书店继续读书了。
  师:那这一段到底是表达了作者的快乐还是惧怕呢?   生:是快乐。
  师:“我”有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表面上是在为下雨发愁,实际上作者内心很开心。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评析:刘老师的分配很干脆,每一个小组都接到明确的学习任务。通过小组代表的发言,可以听得出学生真正读懂了作者窃读的滋味。团队学习的方式很值得称赞。】
  师:“窃读”的时光总是过得这么快,当“我”走出书店的时候,感觉很充实。谁来读一读最后一自然段?(出示: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师:同学们请看,小作者明明是脚站得有些麻木,为什么还说浑身轻松呢?
  生:因为她虽然很累了,脚麻了,但是内心还是很满足的,心里舒服了就会觉得浑身很轻松。
  师:同意你的看法。你们是怎样理解国文老师这句话的呢?
  生:吃饭是我们对粮食的需求,而读书长大是指我们更需要用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大脑才行!
  师:你说得真好!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只有知识与灵魂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的人。希望你们也能成为真正健康成长的人!
  【评析:在本节语文课上,朗朗的读书声此起彼伏。但是,语文课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课程,如果课堂上能听见学生在独立学习时“沙沙”的书写记录声就更好了。】
  【总评】
  作者的生长年代和背景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很大差距。这种背景的差距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关键。如何让学生接触文本后,尽快地融入到文章的情境中,是设计的一大难点。刘老师课堂设计详略得当,第2~5自然段详细处理,从学校课改入手,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作为本堂课的课眼,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充分利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讓学生体会作者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去感受作者窃读时快乐、惧怕、急切、惊喜等复杂的滋味。
  后面设计的小组合作有的放矢,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团队协作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小组展示通过品读重点词句,学生充分交流自身朗读思想,感受作者在窃读过程中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整堂课扎扎实实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朗读氛围中体悟作者“读书的快乐与惧怕”,同时令学生发现自身生活是多么幸福,不禁发出“珍惜当下美好生活,好好学习,做一名热爱读书的人”的感叹。
  (作者单位: 山东济南市高新区丰奥嘉园小学/山东济南市高新区奥体中路学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深度学习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
一、复习词语,回顾课文  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巨人的花园》,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生书写)  师:首先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请同学们准备好。(师读词,生听写。听写后课件出示以下词语,生自己纠正。)  洋溢 允许 围墙 训斥 覆盖 冷酷 拆除  师:你能从这些词语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联系课文内容说一句话吗?请先练习一下。  (生练习,师指名回答。)  生:我用“洋溢”来造句。巨
法国文豪福楼拜曾说过:“我们在有些人面前要欠身相让,说‘您先请’,雨果就属于这类人。”后来,一直到1862年,福楼拜等雨果的《悲惨世界》出版以后才发表了著名的历史小说代表作《萨朗波》。那么福楼拜为什么对雨果会欠身相让呢?有两点:一是雨果著作等身,写出了量大质优的文学作品;二是雨果的人格、人道主义情怀。1862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雨果发表了著名的抗议信。巴黎公社失败后,他大声疾呼赦免起义者。他还
批注强调的是阅读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课堂上光会说远远不够,还要能写。写使自己的想法更清晰、完善,更深刻、科学;写能克服只是口说的那种随意性;写往往能更好地梳理想要表达的东西。同时,学生通过圈点批注、潜心会文,能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解读文本,进行内容理解、情感体悟、表达鉴赏和质疑问难。  一、泛注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
杨玉松,北小营中心小学校校长,1990年参加工作,如今入行己有30载。在过去的30年里,不论是作为一线教师,还是学校掌舵人的一校之长,杨玉松都认真做好每件事,用她的话说:自己的践行教育梦想的方法就是认真走好每一步的教育路。  初入教坛,激情与梦想碰撞  1990年,杨玉松正式踏入教坛,这时候的她,年轻,富有朝气,带着梦想与激情,她成为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这时期的她,积攒了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为她
期末了,班主任们在奋笔疾书,例行填学生的“素质报告单”。群里你一言我一语:“我的手要写废了……”“几千个‘优’写得我都不认识这是啥字了!”我看着小姑娘们的叽叽喳喳,突然想起来当年我写“优”也是要写到吐,以至最后都认为这个字是“埋伏”的“伏”。最后是我的父亲解救了我——他找了个和学生素质报告单的小方框一样大小的长棍橡皮,刻了个“优”字章,让我盖章。三下五除二,搞定!  我一直认为我的父亲真是个天才,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想象动物体型、性格、本领等某一特征方面的变化。  2.能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想象动物特征变化后发生的奇异的事,并用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逆向思维  (一)创设情境,感受动物的神奇变化  1.创设语境:动物王国里,每到星期四都有一个动物大变样。上上上周芝麻大小的蚂蚁变得比树高,上上周勇猛的老鹰变得胆小如鼠,在上周就连苗条的豹子
最近十年,无论是在本班上课还是外出上课,我都基本采用“板块式教学”,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普遍好评。大家都对“板块式教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总是问我怎么想到这种设计思路的。那是因为我很早就接触了余映潮老师,接触了“板块式教学”,发现了“板块式教学”的奥妙。一、为什么选择“板块式教学”  “板块式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模式、一种教学思路,是由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首创的。余老师说:“‘板块式教学思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一条基本理念。“语文素养”的提出,是第八次课改的重大理论贡献。新课标关于语文素养的表述与实验稿相比有两点发展:一是丰富了语文素养的内涵,把“方法与习惯”纳入素养的视野,在原有“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上,增加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二是清晰了语文素养的形成途径,指出了实现语文教育的育人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听、辨、对、造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知自然界和生活中美妙的音响。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激发学生读诗、品诗、写诗的兴趣。  3.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象声词、用摹声法写出各种不同的诗。  【教学设计】  一、“诗”维激发  1.口腔操练  (1)出示一组词串,让学生自由读一读。  嘻嘻 哈哈 滴滴  哧溜 叮当 咔嚓  咚咚锵 扑通通 吱咕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