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想象 提升素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ermiss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一条基本理念。“语文素养”的提出,是第八次课改的重大理论贡献。新课标关于语文素养的表述与实验稿相比有两点发展:一是丰富了语文素养的内涵,把“方法与习惯”纳入素养的视野,在原有“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基础上,增加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二是清晰了语文素养的形成途径,指出了实现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必须“通过优秀文化进行熏陶感染”。
  语文素养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多层次的综合概念,其核心是在语文实践中习得语言、发展思维、传承文化。发展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以借助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民间故事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故事情节有规律,便于讲述;二是故事中经常出现神奇的人或人格化了的物,语言充满神奇而又诗意的想象;三是往往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生活百态或者表达了人民大众的理想愿望,主题美丽、温暖。以第二学段为例,人教版在教材中安排了五篇民间故事,主要出现在略读课文和选读课文中,并在一篇精读课文后的练习中也出现了关于民间故事的学习要求。(详见右表)
  如何充分发挥民间故事的课程价值,引领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民间故事中的特质——“想象”元素,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为,在民间故事的三个特点中,“想象”是贯穿民间故事的核心:故事情节或曲折、或复沓回环,源于想象;故事语言与内容吸引听众,基于想象;故事主题表达诉求,也是基于现实环境的丰富想象。
  一、借助想象,习得语言
  习得语言是指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梳理、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经验,并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语言实践必须借助文本进行,民间故事中丰富的想象元素正好为促进语言建构提供了最佳素材与土壤。
  1.梳理整合,发现规律
  民间故事种类繁多,不同的故事呈现出不同文本的特有价值。如《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选读课文。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从文本核心价值来看,这篇故事不同于其他民间故事,这是一篇有关自然景物形成的民间故事,是老百姓根据现有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想象,它属于“民间地名类故事”。为带领学生梳理这个故事的独有之处,整合这类民间故事的特点,从而发现“民间地名类故事”的特有创作规律,我这样展开教学:
  师:刚才大家从“妖怪出现”“花珊除妖”这些情节中充分感受到了这个故事充满神奇的想象。那么,故事中有没有现实生活里真实存在的内容?
  生:武夷山、阿里山、武夷山上的巨石、阿里山上的红桧树。
  师:这两座山在故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借助“助学单”说一说。
  生:很久以前,东南沿海的武夷山和台湾的阿里山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出现了妖怪,花珊勇除妖怪。最后武夷山裂开了,西边就是现在的武夷山,东边就是现在的阿里山。
  师:文章是怎样紧扣武夷山、阿里山这两个地点,描述它们的演变过程的呢?自由读,小组内用小标题排列出演变的
  过程。
  生:(讨论梳理)武夷山和阿里山连在一起——武夷山裂开 ——形成台湾海峡,西边成为武夷山,东边成为阿里山——母亲变成巨石——花珊变成红桧树,山上形成日月潭。
  师:这个变化是一下子发生的吗?
  生:不是。“形成了”“一天天过去了”“渐渐变成”“天长日久”,这些词说明变化时间长,很
  神奇。
  师:这类民间故事是关于自然景物的,每一个景物的形成和变化,都充满了老百姓神奇的想象。请你们再读两篇文章《神女峰的故事》《日月潭》,你有什么
  发现?
  生:也是围绕景物变化的过程展开叙述的,变化的时间很长,变化也很神奇。
  师:请你们发挥想象,尝试写一篇《望夫石》的来历故事。(出示图片)
  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使他们发现,这类故事的个性就是围绕景物的变化展开叙述。景物的“变化”是比人物表现更富想象力的元素。学生只要了解其特有的规律,在群文阅读中发现规律,并尝试学写,使理解内容和体验写法自然交融,就能习得文本的表达顺序与语言规律。
  2.听说并举,运用语言
  很多民间故事的情节具有复沓的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他们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如《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情节就是训练学生想象力、让学生运用语言的极佳范本,执教者蒋军晶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蒋老师读一遍,故事情节就能讲了。你们信不信?你喜欢听哪一个,我就讲哪一个。
  生:“一条大河”。
  师:(讲述)……小鸟说……只见她……从此以后那座桥就叫作“内地桥”。
  师:怎么样?为什么我现在读一遍就能基本上讲下来?
  生:因为你记住了这个格式,先是遇到了什么困难,然后是解决方法和结果。
  师:民间故事就是这样,很多情节其实是有格式、有规律的。这是个克服困难型的民间故事,它的格式就是“动物来说话,公主来出手,神奇延续久”。你们来试试。
  (生四人一组合作,一人说一处困难。)
  师:《文成公主进藏》其实有很多版本,其中有一个版本提到了日月山,山上的土都是火红色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请你们创编。开始!
  生:走着走着,文成公主又遇到日月山。她并没有退缩,只见她一只手把整个山撑了起来,把它抱到日月之中去。她太累了,手都磨出血来了,从此以后,日月山的土就变成红色的了。   民间故事的创编有写作密码,蒋老师紧紧扣住《文成公主进西藏》这个故事的情节范式,让学生在听、说中发现情节密码。然而蒋老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范式”的框架下让学生的想象自由驰骋,并引导学生口头创编故事。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民间故事情节演绎的方法,同时也获得了言语表达的技能。语言学习始于模仿。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文本特点,为模仿提供阶梯,让想象力为语言添砖加瓦,学生才能发现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之间的联系,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整合成有结构的系统,习得语言,发展语文素养。
  二、借托想象,发展思维
  思维发展是指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从学习活动的角度看,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充分挖掘民间故事中的文本内容,借托想象,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1.发现探究,感悟形象
  我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因故事曲折,情节感人,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的课后练习就提出了“让我们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的要求。中国民间故事不计其数,这篇故事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除了情节动人,还有其他原因——故事元素丰富,寓意深刻,故事中的动物的设置与其本质特征有关。学生讲述完故事后,我就抓住民间故事中动物的象征意义展开教学。
  师:你们觉得,故事中的老牛是一头怎样的牛?
  生:很忠诚的、忠心耿耿的牛。
  生:知恩图报的牛。
  师:请教大家一个问题,“老牛”可以换成别的动物吗?
  生:不行,牛郎放的是牛。
  生:牛忠厚老实,与象征意义有关。
  师:你的想法更有意思。这是当时老百姓的中国梦:男的在田里耕作,女的在家纺织,加上儿女一双,生活就美满了。动物不能换!
  师:请大家发挥想象,猜猜这些动物的象征意义。
  (生完成如下:
  狐狸——阴险狡诈
  蜜蜂——勤劳无私
  黄狗——忠贞不渝
  骆驼 ——任重道远)
  师:民间故事中的动物不是随便设置的,与动物的本质特征有关。
  在这个片段中,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从迷茫走向清晰。厘清每种动物的象征意义后,又将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民间故事中动物的设置与其本质特征有关。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阅读思维。
  这样的教学,也激发了学生以后阅读民间故事的思维触角。比如在读《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时,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是哭倒长城,而不是屋子、大山,仅仅是因为丈夫修筑长城吗?为什么梁山伯和祝英台要双双化蝶,而不是化成小鸟?为什么白蛇要被压在雷峰塔下?
  2.归纳概括,表达观点
  想象力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优质的想象力不是胡思乱想、凭空猜想,它是以一定的文化作为根基,充满逻辑性和思辨性的。单个看,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外貌、形象各不相同,但把同类民间故事放在一起看,就能发现故事中人物与情节的共同点。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比如,在学完《牛郎织女》之后,教师可以拓展补充其他两大民间故事《白蛇传》《梁祝》,引领学生以菜单式表格梳理这三则民间故事情节发展的共同点。表格中列出“男主角、女主角、反面人物、经历困难、最终结果”等五个维度,引导学生对文本彼此之间存在的异同进行深入思考:反面典型人物有着怎样的共同特点?每个民间故事的情节发展有着怎样相同的模式?
  然后,再出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背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关键词猜测填写表格中的男主角、女主角、反面人物、经历磨难、最终结果,最后读读这则民间故事的原文,把原文和自己创作的故事进行比较,学生会发现,这一类“民间爱情故事”的密码已经被自己破解。
  这样基于想象力培养的民间故事阅读教学,已经升格为对传统文化现象的探寻,对学生的阅读影响将是深远而持久的,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语用能力提升也是有效的。
  三、借用想象,审美体验
  语言实践活动是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很多民间故事的主题表达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对人物的赞颂。在语言实践中,基于想象力培养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审美体验。
  1.还原场景,体验情感
  “只有将想象与现实基础、社会经验相结合,使想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逻辑性和思辨性,同时又拥有丰富性和独创性,这样的优质想象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因此,在民间故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质想象力,将想象力的培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与语言文字运用相结合,让学生运用联想、还原情景等方法,提升想象的品质,促进语文审美情感的体验。如盛新凤老师在教学《文成公主进藏》一文中,安排了一个还原场景的
  环节。
  师:接下来,我们来听一段录音,听听历史学家是怎么来讲这个故事的。
  (听录音)
  师:你听到了哪些与故事中不一样的信息?
  生:文成公主坐船的时候脸色苍白,她晕船。
  师: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凡
  人,而且是一个在深宫中长大的公主。所以,从她过河的艰难中,我们可以猜测到,她过沼泽地容易吗?过乃巴山容易吗?盛老师给大家提供两组词语。(出示两组词语)
  师:请你发挥想象,想想文成公主是怎么过沼泽地的,怎么过乃巴山的。选择一件事,像刚才那位历史学家一样讲一讲。
  生:文成公主一进沼泽地,
  就闻到一股腐臭的气味,死气沉沉。文成公主心想:我一定要过去!于是,她就和随从们踮着脚尖,踩着草墩,小心翼翼地走。虽然有会陷下去的危险,但她一直坚持着,终于过了沼泽地。
其他文献
一读:抓关键词,把握主要内容  1.抓“鞠躬”,了解事情起因。  师:(师生互相鞠躬问好)同学们真有礼貌,每次上课,你们都会像刚才那样向老师鞠躬问好,是吗?鞠躬是一种礼节。同学们向老师鞠躬是对老师的尊敬,老师给同学们鞠躬还礼,是对同学们的尊重。瞧,一个小小的礼节,把我们的心连在了一起。请看大屏幕,这就是“鞠躬”两个字。“鞠”右边是菊花的“菊”去掉草字头,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左边为什么是个“革”,你们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教低年级变得不那么让人向往了。或许是职称量化评审后,低年级教师在文化考试中拿不到高分;或许是质量调研中,低年级的教师发挥不了“质量为本”的作用;或许是现在的低年级教学同样沦陷在题海中。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参加了浙江省小学语文新课程“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来自浙江省各市的34名教师汇聚一堂,成立了浙江省小语会低年级教学研究中心。其中,有9位特级教师、12位教研员,还有来自市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深度学习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
一、复习词语,回顾课文  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巨人的花园》,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生书写)  师:首先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请同学们准备好。(师读词,生听写。听写后课件出示以下词语,生自己纠正。)  洋溢 允许 围墙 训斥 覆盖 冷酷 拆除  师:你能从这些词语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联系课文内容说一句话吗?请先练习一下。  (生练习,师指名回答。)  生:我用“洋溢”来造句。巨
法国文豪福楼拜曾说过:“我们在有些人面前要欠身相让,说‘您先请’,雨果就属于这类人。”后来,一直到1862年,福楼拜等雨果的《悲惨世界》出版以后才发表了著名的历史小说代表作《萨朗波》。那么福楼拜为什么对雨果会欠身相让呢?有两点:一是雨果著作等身,写出了量大质优的文学作品;二是雨果的人格、人道主义情怀。1862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雨果发表了著名的抗议信。巴黎公社失败后,他大声疾呼赦免起义者。他还
批注强调的是阅读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课堂上光会说远远不够,还要能写。写使自己的想法更清晰、完善,更深刻、科学;写能克服只是口说的那种随意性;写往往能更好地梳理想要表达的东西。同时,学生通过圈点批注、潜心会文,能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解读文本,进行内容理解、情感体悟、表达鉴赏和质疑问难。  一、泛注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
杨玉松,北小营中心小学校校长,1990年参加工作,如今入行己有30载。在过去的30年里,不论是作为一线教师,还是学校掌舵人的一校之长,杨玉松都认真做好每件事,用她的话说:自己的践行教育梦想的方法就是认真走好每一步的教育路。  初入教坛,激情与梦想碰撞  1990年,杨玉松正式踏入教坛,这时候的她,年轻,富有朝气,带着梦想与激情,她成为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这时期的她,积攒了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为她
期末了,班主任们在奋笔疾书,例行填学生的“素质报告单”。群里你一言我一语:“我的手要写废了……”“几千个‘优’写得我都不认识这是啥字了!”我看着小姑娘们的叽叽喳喳,突然想起来当年我写“优”也是要写到吐,以至最后都认为这个字是“埋伏”的“伏”。最后是我的父亲解救了我——他找了个和学生素质报告单的小方框一样大小的长棍橡皮,刻了个“优”字章,让我盖章。三下五除二,搞定!  我一直认为我的父亲真是个天才,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想象动物体型、性格、本领等某一特征方面的变化。  2.能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想象动物特征变化后发生的奇异的事,并用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逆向思维  (一)创设情境,感受动物的神奇变化  1.创设语境:动物王国里,每到星期四都有一个动物大变样。上上上周芝麻大小的蚂蚁变得比树高,上上周勇猛的老鹰变得胆小如鼠,在上周就连苗条的豹子
最近十年,无论是在本班上课还是外出上课,我都基本采用“板块式教学”,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普遍好评。大家都对“板块式教学”抱有浓厚的兴趣,总是问我怎么想到这种设计思路的。那是因为我很早就接触了余映潮老师,接触了“板块式教学”,发现了“板块式教学”的奥妙。一、为什么选择“板块式教学”  “板块式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模式、一种教学思路,是由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首创的。余老师说:“‘板块式教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