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想象力的童话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ba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复习词语,回顾课文
  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巨人的花园》,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生书写)
  师:首先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请同学们准备好。(师读词,生听写。听写后课件出示以下词语,生自己纠正。)
  洋溢 允许 围墙 训斥 覆盖 冷酷 拆除
  师:你能从这些词语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联系课文内容说一句话吗?请先练习一下。
  (生练习,师指名回答。)
  生:我用“洋溢”来造句。巨人的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的欢笑声。
  师:好的,不错。
  生: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发起脾气来:“谁允许你们进来的?”我用的是“允许”。
  师:很好。
  生:老师,我可以用两个词吗?
  师:当然,请。
  生:巨人终于明白了是他那颗冷酷的心使花园冰雪覆盖、隆冬来临。
  师:真不错,他用了“冷酷”“覆盖”两个词。
  生:我也用两个词造句。巨人拆除围墙,把自己的花园给了孩子们。我用的是“围墙”和“拆除”。
  师:真聪明,直接用“拆除”“围墙”联成了词组。你能借助这两个词语展开联想,说一说《巨人的花园》写的是什么吗?
  生:村子里有一座漂亮的花园,他的主人是一个巨人。巨人旅行回来看到孩子们都跑到自己的花园里玩,就把孩子们赶了出去,并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从此,花园里就没有了春天。后来,一个小男孩让他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于是,巨人又拆除围墙,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
  师:不错,能不能把花园里的变化适当做一点补充?
  生:我来为他补充。巨人砌起围墙以后,花园不久就隆冬来临,春天已经来到村子里,但还是不到巨人的花园里来。一天早晨,春天来到了花园里,但是巨人把孩子们赶走了,花园又变成了冬天。
  师:把这个意思加进去,哪位同学为我们完整地说一说?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巨人有一座漂亮的花园,他看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就把孩子们赶了出去,并砌起围墙。于是,冬天来到花园里。后来,春天来了,花园里却还是冬天。一天,孩子们从围墙破损处钻进花园,于是花园里又变成了春天,但是巨人又发脾气了,花园就又变成了冬天。后来,一个小男孩让他明白了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这个道理,巨人就拆除了围墙,把花园送给了孩子们,于是,花园里又像以前一样漂亮了。
  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他概括得清楚、简洁、完整。
  【点评:这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听写词语,本是一个极为传统的课堂练习,其所承载的功能,无非就是复习巩固生字新词。但是,吴老师的教学想象力却赋予了这个传统的课堂练习以丰赡的课程意义。首先,借助词语听写,很自然地重温了故事内容。当学生用“洋溢”“允许”等词语造句时,他们不仅对词语的本义进行了复习,同时也对课文故事的相关情景进行了回忆。其次,借助词语听写,很好地概述了课文大意。学生正是借助“拆除”“围墙”这两个词语,准确地聚焦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更妙的是,借助词语听写,还强调暗示了童话的文体特征,这是最富有语用学思考的教学设计。在学生概述大意的过程中,老师要求“适当补充花园里的变化”,其实,就概述大意而言,“花园的变化”无需补充,之所以额外增加这个要求,意图完全是落在文本的童话特征上。就全文的故事情节看,“花园的变化”最神奇、最让人惊异、最富有童话的意味。补充这一点,无疑是在委婉地强调故事的童话语境。说实话,面对稍纵即逝的学情,非胸中有大丘壑者断不能为之。这一动态生成的教学环节,不免让人感慨:只有当教师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要教什么的时候,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才能玉成课堂的终极关切。】
  二、解读课题,揭示文体
  特征
  师: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齐):巨人的花园。
  师:这篇童话的题目很有趣,一看就知道是童话。猜猜我是怎么知道的?
  生:老师,你肯定是从“巨人”这个词知道的。因为生活中是没有巨人的,只有童话里才会有巨人。
  师:(出示课文插图)你们看,这就是巨人,和他身边的孩子比起来,他显得特别高大,他坐在那里,就像——
  生:一座小山。
  生:一棵大树。
  师:想象一下,如果他走起路来——
  生:他走起路来“咚——咚——咚——”声音一定特别响。
  生:他如果不小心可能会踩坏一些东西。
  师:他要是说起话来呢?
  生:他的声音一定震耳
  欲聋。
  生:他要是一说话,一定会吓人一跳。
  师:巨人,生活中本来没有,是作家凭借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出来的,因此围绕巨人发生的那些事就会让我们感到异常神奇,(板书:神奇)这是童话的特点。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就要抓住这个特点,和作者一起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感受童话中的那些神奇的人和事,思考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阅读和研究。
  【点评:文体先行,在语用教学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吴老师以其敏锐的文体意识,引领学生擦亮了课题的童话特征。而其擦亮的方式本身,就极富童话意味:让学生想象巨人的形象。说实话,要唤醒学生的童话文体意识,这绝对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教学设计。正如吴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那样:“巨人,生活中本来没有,是作家凭借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出来的,因此围绕巨人发生的那些事就会让我们感到异常神奇,这是童话的特点。”从“巨人”到“童话”,这是最自然、最经典的文体联想,“巨人”仿佛天然就是“童话”的流行符号、文体品牌。】
  三、想象画面,感受童话
  神奇
  师: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发现许多地方,读着读着就能在头脑中浮现出画面。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把那些能在头脑中浮现神奇画面的内容标画下来,稍后我们作交流。   (生默读、标画)
  师:可以交流了吗?
  生:请大家跟我看第6自然段。(生读第6自然段)在这段里,我画出的词语是:“北风呼啸”“隆冬来临”“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因为巨人回来以后,赶走了孩子们,花园里不久就变成了寒冷的冬天,而当春天来到村子,村子里都开出了美丽的花,可巨人的花园还是寒冷的冬天,所以,我感到巨人的花园很神奇。
  生:我找的也是这里。第3自然段说“有一年秋天,巨人突然回来了”,说明他回来的时候是秋天,但当他赶走孩子不久,就北风呼啸,说明冬天不久就来了,一般冬天都不会这么快
  就来。
  师:你从这里感受到——
  生:神奇,不可思议。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关注到巨人回来以后花园里的变化,巨人回来之前花园是什么样子?
  生:巨人回来之前,花园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
  一片”。
  师:那花园里,有鲜花盛开的春天,有——
  生(齐):绿树成阴的夏天。
  师:有——
  生(齐):鲜果飘香的秋天。
  师:还有——
  生(齐):白雪一片的冬天。
  师:这花园里四季——
  生:如画。
  (师板书:四季如画)
  师:难怪课文中说——(课件出示句子)
  生(齐):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师:然而,是什么让四季如画的花园发生了改变呢?
  生:是巨人赶走了孩子们。
  师:请你读一读。
  生:那年秋天,巨人突然回来了,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师: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什么?
  生:巨人还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而且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
  师:于是,原本四季如画的花园,不久就——
  生:北风呼啸,隆冬来临。
  师:请同学们把这前后大不一样的景色对比着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课件出示下面两段,指名读。)
  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
  不久,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巨人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严冬。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
  师:好的朗读总是能让听众透过你的声音,看到生动的画面。谁能再读一读,让我们感受到变化的神奇?(指名读)
  师:此时的巨人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所以,文中写道——(课件出示语句)
  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生齐读)
  师:继续交流你们画出的语句。
  生:请大家跟我看第7自然段。我画出的词语有:明媚的阳光、草翠花开、鲜花凋谢、树叶飘落、冰雪覆盖。这里有两个画面,一个是春天的画面,一个是冬天的画面。
  师:请同学们把这两个画面对比着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听了她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春天特别温暖,让人快乐。冬天特别寒冷,很可怕。而且这花园里的景色一瞬间就发生了变化,从这里我感受到这是一个神奇的花园。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花园里一瞬间就发生了变化?
  生:是“与此同时”。
  师:与什么同时?
  生:是与巨人说话的同时,也就是巨人的话还没说完,花园里的景色就变了。
  师:巨人说了什么呢?
  生(读):“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师(边板书边讲述):同学们,你们看,这“四季如画”的花园,不久就变成了冬天(板书:冬)。一夜之间,春天(板书:春)来临,却一瞬间又变回了冬天(板书: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是因为孩子们,孩子们来了,春天就来了;巨人赶走孩子们,春天就走了,冬天就来了。
  师:一句话——
  生: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巨人知道这个秘密吗?
  生:不知道。
  师:是谁帮助了他呢?
  生:是一个小男孩。
  【点评:这又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读这一环节的想象力意蕴。第一层面,从“神奇感”入手,聚焦花园的变化。毫无疑问,这个故事的童话特征,或者说童话的神奇色彩,主要就是通过花园的情景变化来呈现的。吴老师让学生搜寻给人以神奇感的故事画面,正是依循了故事的这一童话特征。这一设计,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可以重新唤起学生阅读童话的欲望和期待,规避因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熟悉而形成的某种程度的倦怠;第二,可以凸显童话阅读和理解的个性化策略,读童话就是要通过自己的想象感悟故事形象和情节的惊异、神奇,进而借由这种惊异和神奇去理解故事的深层意蕴。如果说第一层面解决了阅读童话的动力问题,那么第二层面则是提供了阅读童话的最佳策略。因为,就教学的第二层面看,吴老师其实改变了故事的叙述路径,由原故事中“秋天——冬天——春天”的季节更替这样一种线性结构,改变成“冬天”回溯“秋天”、“冬天”期待“春天”这样一种以“冬天”为圆心的环形结构。这种改变的教学用意是深刻的,按环形结构重读巨人花园的变化,无疑在鲜明的对比中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张力。我们看到,学生的阅读焦点首先集中在课文的第6自然段,即花园冬天的情景。而学生之所以觉得这一故事情景的惊异、神奇,其认知背景就在于之前的秋天和之后的春天。学生敏锐地发现,巨人的花园从秋景变成冬景是如此迅速,而从冬景变成春景却又是如此迟缓。这一改变故事叙述逻辑的教学路径,显然更有利于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对童话背后深层语义的思考。这样的设计,除了想象力,更需要一种饱满的课程智慧。】   四、质疑引路,解读童话道理
  师:请你们读一读课文的第8、9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生自读)
  生:我的问题是:那个小男孩为什么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拔腿就跑呢?
  生:我想问,那个小男孩为什么眼睛会说话?为什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就火辣辣的呢?
  生:那个小男孩是谁呀?
  师:同学们都注意到了这个小男孩的与众不同。谁能解答这些问题,这个小男孩儿为什么没像其他孩子一样跑掉,难道他不怕巨人吗?
  生:我认为他也和别的孩子一样害怕巨人,但是他不想再看见巨人这么糊涂下去了,他要留下来告诉巨人这个道理。
  师:你是说,他看到了巨人的痛苦,决意留下来帮助巨人?
  生:是的。
  师:可是他什么也没说呀!
  生:他是用自己会说话的眼睛说的。
  师: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都“说”了什么呢?
  生:小男孩用他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好像在说:“巨人啊,你醒醒吧!有孩子的地方才有春天,你怎么还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师:你的眼睛真会说话。
  生:他还会说:“你知道吗?孩子们在,春天才在。”
  师:你也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生:春天一直都在你身边,只有爱才能把它唤回来。
  师:多么富有诗意,这样的语言怎能不打动巨人那颗坚硬的心呢!
  生:小男孩的眼睛还会告诉巨人:“亲爱的巨人,你知道我的小伙伴为什么都跑掉了吗?因为你太自私了。你要是对他们好一点儿,他们就不会害怕你了,他们回来了,春天就回来了。”
  师:真是一双会说话的
  眼睛!
  生:小男孩还会用他的眼睛说:“巨人啊,你知道吗?你爱别人,别人才会爱你。”
  师: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别人,别人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你。多么富有哲理的语言啊!
  生:巨人啊,你再不能这样下去了,让我来帮助你吧!
  师:是啊,小男孩不但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告诉巨人这一切,他还做了什么?
  生:(读)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师:真是太神奇了!这个小男孩到底是谁呢?你大胆地想象一下,他可能是谁?
  生:他是圣彼德吧?(众笑)
  师:为什么?
  生:只有神才这么有魔力!
  师:你感觉到了神的力量。(众笑)
  生:我猜他一定是孩子们的头儿。
  师:你感觉到了男孩身上的王者气质。
  生:我想他一定是爱神丘比特!
  师:爱的天使!说说看——
  生:天使都是给人们带来温暖和爱的,他帮助了巨人,使巨人不再痛苦,所以我认为他是爱神丘比特。
  师:孩子们,你们的回答令我感动,你们不但读懂了作者,也读懂了他的童话。如果你们想知道这个小男孩到底是谁,老师课后送给你们这本《巨人的花园》,请你们自己去读一读原文。让我们再读一读第8、9自然段好吗?
  (生自由朗读)
  师:经过小男孩的帮助,这回巨人明白他的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些神奇的变化了吗?
  生:明白了。
  师:他明白了什么呢?
  生(读):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他还明白了什么?
  生:他还明白了不能这么自私、冷酷。
  师:请你读读巨人的话。(课件出示语句,指名读。)
  “噢!是这么回事呀!”
  “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师:听了巨人的话,小男孩又做了什么?(指名读文,然后出示下文。)
  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于是,他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师: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问,巨人为什么是“第一次”感到温暖和愉快?难道以前从来没有人给过他温暖和愉快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同学们,你还记得在巨人回到他的花园之前,他去了哪里?
  生:他去旅游了。课文第2自然段说,他外出旅行已有好久了。
  师:(课件出示原文)这是《巨人的花园》原文中的一句话。王尔德在原文中这样写道:一天,巨人回来了。原来他到自己的魔鬼朋友科尼西家串门去了,他在那里一住就是七年。
  师:从这里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巨人是一个很冷酷的人。因为一般人都不会跟魔鬼做朋友,而他不但跟魔鬼做朋友,还在魔鬼家里住了七年,说明他也跟魔鬼一样冷酷无情。
  师:你是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生:是的,他的自私、冷酷都是跟魔鬼在一起才这样的。
  生:我觉得巨人很孤独。因为他平时特别自私、冷酷,村里人都不跟他交朋友,所以他就去找魔鬼做朋友。
  师:孩子们,你们都关注到巨人的自私、冷酷、无情,关注到他是怎么对待别人的。你知道吗?没有人天生就自私、冷酷、无情,你们有没有想过村里的人可能是怎么对待他的呢?
  生:我想村里的人一定都不喜欢他。因为他长得太丑了,说话的声音又那么大,可能走路时还会不小心踩坏别人的东西。
  生:我也觉得村里人对他不够友好,不然他就不会去找魔鬼做朋友了。
  师:你看,别人怎么对待他,他就怎么对待别人。同学们,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一个特别的人,你打算怎么对待
  他呢?
  生:我会站在他的角度想想,我不会歧视他。   生:我会主动跟他做朋友,温暖他的心。
  师:多么善良的孩子!
  生:我也不会不理他,我会帮助他,让他知道这世界上还是好人多。
  生:我会让别的同学都跟他玩,让他不要跟坏人交朋友。
  师:所以呀,同学们,当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以后,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于是——
  生(读):他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
  师:他把自己的整个花园都给了孩子们,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幅图画——(课件出示,生齐读。)
  从那以后,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站在巨人的脚下,爬上巨人的肩膀,尽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师:王尔德在原文中是这样描绘这幅画面的。(课件出示原文,学生读。)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如今巨人变得又老又弱。他再也没有力气和孩子们一道做游戏了,只好坐在一张大安乐椅上看着孩子们互相追逐打闹,欣赏着花园里的满园春色。他常说:“我有许许多多美丽的花,可是最美丽的花是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
  师:于是,巨人的花园又变得(勾画板书)——
  生(齐):四季如画。
  师:你知道是什么让巨人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吗?
  生:是小男孩改变了巨人。
  师:小男孩用什么改变了巨人?
  生:小男孩用他的亲吻改变了巨人。
  生:小男孩用他的爱心改变了巨人。
  师:其实,就一个字,那便是——
  生(齐):爱!
  师:(板书:爱)对,就是爱,爱的力量!同学们,爱,能够化解昨日的怨恨;爱,能够净化一个人的心灵;爱,能够温暖一颗坚硬的心;爱,能够感化世间万物。爱,能够送给别人一座花园,也能让自己心灵的花园——
  生:四季如画!
  师:下课。
  【点评:毫无疑问,最富有想象力的是最后这个教学环节。赏析这一教学片段,惊异和叹服如排浪一般一波接着一波击打着我们的审美体验。第一波惊异感,来自对小男孩眼睛的想象。那是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学生的想象使这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春天这个温暖的季节里。第二波惊异感,来自对小男孩身份的想象。这一细节,不仅点燃了学生探究童话人物形象的热情,也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物形象所负载的童话意蕴的理解。第三波惊异感,来自村里人对待巨人的想象。吴老师的一句“没有人天生就自私、冷酷、无情,你们有没有想过村里的人可能是怎么对待他的”,不啻是一种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不仅于学生是一种爱的召唤,更是将童话的价值思考引向腹地。第四波惊异感,来自对故事结尾的想象。课的尾声,吴老师还原了原著的故事结尾,巨人的形象似乎更接近邻家老爷爷的祥和与平静,而在这份慈祥的生命气质中,我们感受到了童话的灵魂——爱已然注入了巨人的生命,并润泽着每一个与故事相遇的人。
  所有的惊异感,所有的想象,却有一条绵密而深长的红线牵引着,这条红线就是童话唯一而永恒的主题——爱。对小男孩眼睛的想象,就是爱的想象;对小男孩身份的想象,就是爱的想象;对村里人对待巨人的想象,也是一种逆向的爱的想象;而对故事结尾的想象,则更是将爱的想象推向到一种宁静而庄严的境界。因为爱,所以懂得!因为爱,所有的想象力才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总评:《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吴老师执教的《巨人的花园》不仅保持了作品本身的这份影响力,而且以其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和操作,将这份影响力提升到了一种更温婉、更深刻、更无痕的境界。
  一、教学想象力与童话的价值影响力
  王尔德的童话,以爱为其价值的终极关怀。《巨人的花园》,正是借由季节景色的神奇改变,叙述了巨人生命的爱的觉醒。事实上,故事中的孩子和春天,不过是生命之爱的显性表征。尤其是桃树底下那个神奇、神秘的小男孩,根本就是一位爱的天使,他和他的伙伴们引领着巨人的生命成长,最终点化巨人成为一个拥有爱的灵魂的幸福之人。毫无疑问,童话教学必须以传递这种爱的价值为其核心目标。在这一点上,吴老师的认识是清醒的,是高度自觉的。在课堂教学的第一板块,吴老师要求学生在概述故事大意的基础上,说说巨人花园的变化。这看似不经意的教学点拨,其实已经为花园变化背后的爱的意蕴埋下了伏笔。在课的第三板块,吴老师更是让学生直入花园的变化,彻底解构故事由秋天到冬天再到春天的线性叙述结构,改为以冬天为圆心上溯秋天、下行春天的环形结构,在强烈而鲜明的画面对比中营造认知冲突,激活学生对季节突变背后的生命态度的思考,这是极富想象力的曲笔设计。到了课的第四板块,吴老师更是别出心裁地让学生想象小男孩的眼睛、想象小男孩的神秘身份、想象故事可能的缘起——村里人如何对待巨人、想象故事必然的结局——巨人最终的生命定格于春季,这些汪洋恣肆的想象,引领学生直抵童话的天堂——爱,而这种基于想象的对生命态度的理解是温润的、柔和的,也因此是触及学生灵魂的。
  二、教学想象力与童话的审美影响力
  王尔德的童话,充满了色彩斑斓的美感。《巨人的花园》的美,集中体现在人物形象、物态景象和情感意象上。毫无疑问,童话故事中最富诗意的人物形象当属桃树底下的那个小男孩,我们甚至可以在西方童话而非中国历史的背景下重新解读“人面桃花相映红”这一审美形象。而吴老师的高明之处恰恰就在于将这一最富诗意的人物形象置于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小男孩的眼睛开口说话,在话语翻飞处塑造出一个春暖花开的精神世界。其实,就学生的阅读期待而言,最先带给他们以惊异和震撼的,应该是花园景色的前后变化,极富画面感的故事叙述充满了视觉冲突和审美张力。吴老师巧妙地挖掘了故事的这一审美资源,通过改变故事的叙述路径,将冬天的寒冷与春天的温暖、冬天的死寂与春天的生机置于界限分明的强烈对比之下,从而使学生不仅感受到童话故事在物态景象上独特的审美张力,也借由各自的想象力充分理解了这种变化背后的生命态度。就整个童话故事看,王尔德其实是在孩子和春天之间营造了一种情感联接,我们可以说孩子是人生季节中的春天,也可以说春天是四季轮回中的孩子。因此,孩子才是整个童话故事中的灵魂意象。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的第四板块将阅读想象的焦点集中到小男孩的身上,想象他的眼睛、他的身份以及他对巨人的影响,无疑是一种整体观照下的智慧抉择。
  三、教学想象力与童话的语言影响力
  王尔德的童话,语言风格是唯美主义的。跟传统童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故事不同,作为剧作家和诗人的王尔德,其童话创作的语言一样洋溢着浓浓的诗性气质。《巨人的花园》虽系翻译作品,但故事的语言文字却极富修辞感,如诗如画。童话教学的使命,当是让学生在徜徉故事的同时能不知不觉地沉入语词、受到干净而精致的文字熏染。这一点,吴老师以其语文教师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敏感,在课堂上做了极有分寸的设计和操作。譬如,让学生选用一两个新词概述故事大意时,她就不失时机地要求学生在概述中补充花园的变化。这补充的不仅仅是花园的变化,也是语言的变化,当然也是修辞方式、叙述方式的变化。再譬如,吴老师让学生想象桃树底下小男孩那双会说话的眼睛。让眼睛说话,本身就是极童话的方式。而学生接二连三的发言,无不充满了象征、隐喻和诗性,他们与其说是在解读小男孩的眼睛,毋宁说是在投射自己内心深处的灵魂语言。因为,此时此刻,每个学生都是童话。说到底,语言的处境就是人的处境,语言的塑造就是人的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讲,童话的想象力就是语言的想象力。教学中,吴老师仅仅只是打开了“巨人”这一井盖,学生的语言想象力就实现了井喷。他们想象巨人的模样、想象巨人走路时的声音、想象巨人的说话,既有趣又唯美。同时,这一充满想象力的教学设计还为课的尾声想象村里人对待巨人的情景作了无痕、精心的铺垫。这一设计本身,也像童话的语言一样充满了诗性的气息。
  虽然童话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故事情节也是作家凭借想象用夸张的手法编织的,但童话的美却是真实的,它给我们的感动与力量却是真实的,它给读者的温暖与善良也是真实的,它所蕴含的哲理更是真实的,而它对学生未来人生的影响同样是真实的。因此,抓住文体特点,运用想象解读文本、建构文本,从而使学生获取感动,获取力量,获取精神世界的丰富,我以为这是吴老师童话教学成功的秘笈所在。】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浙江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个性化教育理论,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大晚小学在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研究教育科研重点项目“小学个性化育人’MCR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立项号:2016ZQJK030)的研究实践中,尝试通过对学校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构建,推进个性化育人模式在小学中的实践探索,使课程更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优化学校教学管理,形成个性化育人“MCR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构建优
【设计初想】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对小学生来说极具教育意义。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狡猾的狐狸如何从乌鸦嘴里骗走肉的经过。全文共6个自然段,每段叙述的字数虽不多,但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告诫人们一个道理:谁喜欢听奉承的话,谁就会上当受骗。  课前在对教材细致分析时,我发现这则寓言围绕着一条主线,即“叼—掉—叼”,讲述了乌鸦叼着肉,狐狸连施三计(乌鸦肉掉了),最后狐
阅读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个人学习能力、个人素养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众所周知,在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多次获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但是在“访问和检索信息资源”“自己选择、判断和反思阅读材料的重点和难点”“阅读图表、清单等非连续性文本”这三种阅读能力的排名上都不靠前。测试结果是喜人的,但潜在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儿童的阅读素养不全面、不完整。如何培养全面完整的儿童阅读素养?这是一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不断地更新观念,也不断地催生新模式。但综观课堂教学的现状,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学习浅表问题:以分析讲解代替阅读实践,只讲语用而忽略了阅读策略,教学没有深入语文学科的本质……这使得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上严重不足,学生仍然停留在简单记忆和机械训练的学习状态,在理解知识、建构意义和读写能力等方面缺少深度的发展。  一、对近年来语文教学主要思潮的反思与启示  阅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弱”,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模仿课文句式劝说鹬和蚌停止争吵。  3.在充分朗读、品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理解寓言寓意,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第三方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2、第3自然段,品味“鹬蚌相争”的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第三方得利”的寓言道
记者:说起贵校的小课题研究,不仅名扬绍兴市、浙江省,而且在全国教育界也小有名气。关于课题研究这个对不少一线教师来说有些“色变”的话题,在各位老师眼中又是怎样一番“容颜”呢?大家都是语文课题组组长,又兼任班主任,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那么忙,你们觉得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可行吗?  张萍:刚开始接触课题时,我跟大部分老师一样也存在这样的困惑,总觉得课题研究这么“高大上”的活儿是专家的事。但做了几项课题研究后,
从去年到现在,我有幸参加了多场高质量的教研活动:从市名师展示到六县区联谊活动,从市优质课展示活动到全国优质课展示活动,从省特级教师年会到全国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与之前纯听讲的活动不同,在这些活动中,我积极参与互动,或发言,或递交论文,或说课,或参与讨论,得到的启迪似乎比以往更深一些。  徜徉在语文教师大家庭里  每次参加活动,都是一次幸福的语文之旅。尽管活动前后都会异常忙碌,但较之且行且思的收获,
一读:抓关键词,把握主要内容  1.抓“鞠躬”,了解事情起因。  师:(师生互相鞠躬问好)同学们真有礼貌,每次上课,你们都会像刚才那样向老师鞠躬问好,是吗?鞠躬是一种礼节。同学们向老师鞠躬是对老师的尊敬,老师给同学们鞠躬还礼,是对同学们的尊重。瞧,一个小小的礼节,把我们的心连在了一起。请看大屏幕,这就是“鞠躬”两个字。“鞠”右边是菊花的“菊”去掉草字头,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左边为什么是个“革”,你们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教低年级变得不那么让人向往了。或许是职称量化评审后,低年级教师在文化考试中拿不到高分;或许是质量调研中,低年级的教师发挥不了“质量为本”的作用;或许是现在的低年级教学同样沦陷在题海中。  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参加了浙江省小学语文新课程“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来自浙江省各市的34名教师汇聚一堂,成立了浙江省小语会低年级教学研究中心。其中,有9位特级教师、12位教研员,还有来自市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深度学习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