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教学中的表扬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g61367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国的古书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赶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来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在我们不遗余力地进行教学改革的今天,在我们毫不吝啬地用我们的言辞去表扬某一些学生时,我们是否也想到了那些已经尽了力而得不到表扬的“牛”呢?我们是否在不经意间表扬某些学生的同时伤害了一些没有受到表扬的学生?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面性,表扬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拿着这把剑去激励学生时,有必要想一想应该怎样用好这把双刃剑。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过多地表扬(包括批评)学生。因为这无助于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不能把别人的优点化为自己的长处,这只能使受表扬的人滋长出莫名的优越感。我们可以表扬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取得的点滴进步,可以表扬学生高尚的人格,可以表扬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但我们不能表扬学生与生俱来的特质。比如我们不能表扬这个孩子是如何的美丽,那个又是如何的聪明。我们在表扬学生时要想想我们的表扬是否起到对学生的鼓励作用,能否产生积极的作用。只有明确的目标,表扬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表扬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手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并给予引导和鼓励。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要给予表扬,而且一定要及时,这一点非常重要,要让孩子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进步。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教师更不能吝啬对他们的表扬,哪怕是点点滴滴的进步也应及时表扬,并提出新的要求。这样,学生才会树立起自信心,才会迎头赶上。然而,过多的表扬也会使表扬的效果适得其反,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对某一行为的连续性,表扬会使行为者形成对表扬的依赖。一旦表扬减少或者消失,将会在客观上取到与表扬者初衷相反的效果。一名学生若经常得到老师的称赞,而一旦未能得到称赞时,或者一个经常毫不吝惜赞词的老师,如果忽然沉默下来,会让学生以为自己说错了什么话、做了什么错事而感到手足无措。此外,过多的表扬还会使学生无法积极地面对挫折,一旦遇到惩罚,就会无所适从,这种结果与表扬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要把握好表扬的质与量。适时适量的表扬,如春雨般滋润着受表扬者的心田;过多过滥的表扬,只会是狂风暴雨,摧毁学生稚嫩的心灵。
  表扬时要注意场合,即除了受表扬人外,我们的表扬还会涉及周围听到或看到的人。因此,我们的表扬还要考虑周围的人的反应。我们不能表扬一个或一部分人,而让其他人受到不应有的负面影响。正如,文前所提到的韩国农夫为了不让另一头牛难过而不肯高声评论牛的好坏。我们知道,无论多么聪明的牛,都不会比一个发育健全的人,哪怕是稍明事理的儿童,更敏感。参照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怎能忽略给予学生一份对心灵深处的抚慰呢?
  由于学生气质、个性特点和原有经历的不同,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各有差异,对自己的要求也有高有低。因此,绝不能把“表扬”当作一把万能钥匙,对谁都一味地给予充分肯定。要想使它起到好的作用,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区别不同的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学生中,对待表扬、对待荣誉的态度不外乎两种:一种是珍惜;另一种则抱无所谓态度。如何把表扬这束阳光洒向两种不同心态的学生的心田呢?对于前一种学生,教师热情的褒奖、颔首的微笑都可以给他们前进的动力,都是在给他们“充电”。因此。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和表扬。我的班上有位学生,他自尊心很强,很在意教师对他的看法,但由于基础较差,所以成绩不算理想。自从班级开展学习竞赛以来,他比以前更刻苦学习了,在第一单元考试中比以前进了一大步,于是在分讲评卷子的时候我特意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他充分的肯定:“××同学基础虽然不好,但勤奋好学、有潜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这次单元考试中比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相信下次他一定可以考得更好……”过后,他果然更加努力了。我想这是必然的,他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肯定会时常品味我这句话的分量。我的鼓励使他进一步地克服其他的困难,继续努力学习。表扬在这里起到了催人奋进的作用。而对于后一种学生,我则注意控制表扬的次数和程度。对表扬抱无所谓态度的,有的是一贯表现好的,有的则是一贯表现不好的。一贯表现好的,他们整天生活在老师和同学的“鲜花和掌声”中,当然“难动于衷”。对于这种学生,考好了并不一定要给予其很大的肯定,一般要在其比以前有了进步或取得了新的成绩再给予适当表扬。必要时,可给他们“泼点冷水”,降降温,并提出更高的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给以欣赏。”表扬要着眼于受表扬者个人的劳动和努力;着眼于其今后的发展,让其能更好地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真假、善恶、美丑的是非观念;着眼于“以人为本”的理念。表扬是一门艺术,只有倾注入淳厚的爱心,才能好好运用这门艺术,让它散发出更大的魅力!
  (责编黄春香)
其他文献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各科教学的目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模式下,教学过程作为由多个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环节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有效性。  一、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基于生活,使学习过程生活化。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是零起点。因此,教师在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但是,有了操作实践,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一定会有效吗?答案很明显,不是所有的操作实践都能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操作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数学学习发展的需要。笔者在此简单地谈谈如何让学生的操作活动在数学学习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一、操作活动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
【摘要】我国的音乐教育处于新的发展时期,将音乐教育和哲学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教育,同时推动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对传统的音乐教育进行反思,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对于构建中国特色音乐教育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在本文中我们主要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了分析,发现在21世纪之后,音乐思想的多元化发展逐渐出现,尤其是在世界文化發展的背景下,我们分析了音乐教育的本体化特点,同时也讨论了非本体化的相关因素,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教改意识,在教学中突出一个“活”字。  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过:“如果说教学法是一把钥匙的话,那么在所有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的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吕老的话是对教学成功经验的高度总结
在“全面走进新课程,深化小学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下,怎样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扎实、有效”地搞好数学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有效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广大数学教师关注和追求的目标。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有效教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1.有效的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教师应努力从日常生活入手,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普通小学,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材中也融入了大量贴近聋生生活的情境,极富童趣,又很具有现实意义,往往能很好地提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的普教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生活中的数学”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借助聋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表演情境,让聋生模拟生活,使抽象的概念实际化、生
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什么样的课操作简单却又行之有效?一些公开课上漂亮的课件,精心的教具、学具准备,让人神往,可是一般的教师平时课业繁重,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能否扬己之长,补此遗憾?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悟出:数学是生活的,只要扎实、真实,简简单单同样可以精彩!  一、扎实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目前的学习,而且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对刚入学的新生,首先得让他们明白,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