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ti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各科教学的目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模式下,教学过程作为由多个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环节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有效性。
  一、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基于生活,使学习过程生活化。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是零起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教师还要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在顿悟中学习。
  2.粗化教的过程,细化学习方式。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要努力克服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及的几个“过于”,要粗化教的过程,变教学过程为教学环节,细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听中学、做中学、看中学、读中学、想中学,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此外,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准备精彩的评价语言,制定教学方案。
  3.围绕学习结果,做好预设和反思。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一节课的教学评价指标,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充分、准确的预设,确保教学过程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此外,教学结束后,教师还要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进行有效的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问题要明确,有探究价值。教师的课堂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基本素质、语言功底和教学智慧。对于课堂提问,教师要切实做到问题明确,语言准确简练,确保提出的问题信息能够比较顺畅地传达给每一个学生。此外,教师还要积极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增加所提问题的思维容量。
  2.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教师在提问时,要精心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学习情境,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
  3.构建合适的学习模式,有效应对学生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出问题的学习模式,对学生提出的综合性很强的问题,要分阶段集中力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对一些枝节性问题,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相机解决。在应对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创新交流方式,强化多向交流。现行的课堂教学,不是处于教师“一言堂”的无交流状态,就是处于“教师问,学生答”的单调的师生交流状态,而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却交流甚少。
  上述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师生的有效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创新交流的方式,提出有驱动性的、有思维容量的问题,改变学生的活动方式,引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此外,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结论,应把课堂交流引向更深处。
  2.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供思考、交流的范式。有价值的话题是有效交流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与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基本方式,如“围绕问题—形成假设—收集资料—形成初步结论—相互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有可能在一定的思考、交流范式的指导下,围绕问题有条不紊地和文本、老师、同学展开有效的交流与对话,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四、优化教师评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变重复、强化性的语言为激励性语言。教师在课堂上习惯性地重复学生的回答,而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的现象随处可见。这种重复的强化性语言过多存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也容易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变重复、强化性的语言为激励性语言,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回答问题的学生,教授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知识技能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
  2.加强评价的预设,养成良好的评价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避免评价的随意性,在预设评价语言时,就要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表现和回答问题的不同情况设计出不同的评价内容,强化评价的针对性,提高评价的实际效果。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增加教学积累,不断提高课堂评价的水平,养成良好的评价习惯。
  五、优化教师的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参与活动,留心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还要担当起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角色。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了解学习活动内容和活动进程,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并适时给予指导,为后面的交流活动做好准备。
  2.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适时调节活动进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当学生的学习出现问题或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和智力支持,并根据学习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调节活动的进程,确保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高效地进行下去。
其他文献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教学理论,成为现代教育的理论和依据,本文主要揭示了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提出创新高校音乐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推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长久发展。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高校音乐;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音乐教育多元智能理论发展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
小学数学课堂中,复习课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如何改变枯燥的复习课教学模式,既要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复习,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复习阶段需要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我校小班化生额少、师生交流密度大的特点,尝试在高年级开展个性化教学实践。  一、个性化教学的内涵  邓志伟的 《个性化教学论》一书中认为个性化教具有以下内涵:1、教学活动针对一个既定的教学目的,即教学在于最充分地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与个别性;2
【摘要】京剧作为国粹,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继承发扬好京剧这一文化艺术,全国多所高中在音乐课堂中增设了此内容,但是从现阶段音乐课堂京剧教学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并不理想。基于此,下文主要结合笔者近年来工作经验,以公共艺术音乐篇教材内容为例,对高中音乐课堂中京剧教学的创新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音乐;京剧;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京剧作为中国
课程标准强调合作探究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提倡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合作探究。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味地体现主体作用,忽视教师主导作用,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变成单一的小组合作和简单的师生问答,而应该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与伙伴对话,与思维较劲,产生属于每一个学生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能力。  一、要让新知在学生体验中形成  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应该是能使学生进入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明确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如果仅仅是单纯地在课堂上传授知识,那是异常枯燥的,学生极易产生厌学情绪。而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和发现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诱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一、积累感性素材,调动参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