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教学探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06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59-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学理念受到严重的挑战,更新教学理念,跳出以往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框框,着眼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适应新教材教学的必然选择。
  教学理念的变革,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创新。面对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教材教学的需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落实新课程理念、目标,是广大中学地理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借此抛砖引玉,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1 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新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新理念的提出,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很好地理解、领悟现代科学教育教学观,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胜任自己的角色和岗位。
  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以为,对于地理教师来说,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种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自主学习的、愉悦的、思维活跃的、富有创造性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主人。
  2 构建新课堂,落实新理念
  2.1 设計“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地理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的理念。《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对地理问题的质疑和探究。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激发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科学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和人生规划能力,尤其要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积极探究、求异质疑,并在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开发智能。”在这些新理念的指导下,要求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将探究活动引入现代地理教学课堂。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提供的信息,利用教材和地图册等学习资料,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或独立探索、或协作讨论,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最终得出有效结论,获得新知识。由此可见这种课堂内探究教学的过程,主要有两种组织形式: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2.1.1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课堂上教师创设出一些精当问题,这些问题要有层次、有梯度、有深度、有思考价值、有探究意义。如:为什么说:“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为什么郑和下西洋选择冬季去,夏季回来?为什么我国北方房与房的间距比南方宽?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云是白色的?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要给出一定信息,当学生思维误入弯道,或出现思路阻塞、中断时,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补充信息,架起知识的“桥梁”与“阶梯”,疏通思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
  2.1.2 既分工又协作,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新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丰富,特别是自然地理理性较强,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读图、演示来获得这些原理和规律,使学生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如果个体探究不足以解决的问题,就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直到问题解决,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如:“昼夜长短的变化”一节的文字内容不多,主要讲述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对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光照图的识别,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产生的成因等,课本文字却未提及,而这些内容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及今后的解题都是至关重要的。我设计了以下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课前引导学生观察永安半个月昼长的变化,做好记录,并归纳变化规律;再布置自由组合约4—6人合作小组自制“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的成因”演示学具:用白纸皮剪一个圆(画上经纬线)和一个同半径的半圆(涂黑作夜半球)相连的一个箭头,在圆心处连一个旋转轴。
  3 相互尊重,融洽情感,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要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的身份。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论证过程和论证结果的机会,教师做到真心地倾听、真心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不再为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而感到羞愧。教师也不再为偶尔的讲错被学生指出而恼怒,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满课堂,师生真正地成为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
  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前提。因此新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探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学生的所思所想,以便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如:我在上“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时,学生突然提出:地球自转时为什么人不会像甩干机一样甩出去呢?站在南极的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传统的课堂,教师可能会以为他故意捣乱,也可能会批评他,如果这样的话,以后这位学生也许因此再不会提出疑问。老师因此也失去和学生交流的机会。我采取的方法是: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刚好借此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师生之间马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教师这一观念的转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的思维给激活,老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愿意与你交流了。所以说,尊重学生的观点,并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对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开放思维能予以正确引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培养,是现代新型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无论运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民主、平等、愉悦的气氛中,引导质疑,激活思维,探求创新,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教师讲授是传统的、最主要的方式;但讲练结合却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本文拟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教学中实行讲练相结合进行了论述和探索。  【关键词】课堂教学; 讲练结合  【中图分类号】G2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52-02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讲练结合却是最根本、最有
【摘要】通过实验比较的方法,旨在体育课内通过模块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克服学生硬着头皮学,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分,课上根据不同组别的教学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发展学生身体机能,提高学生运动素质,增强困难生对上体育课的自信心有着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体育教学; 模块教学;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
【摘要】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广泛要求中学语文教学重视课程的教育性和人文性。但就当前而言,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这样的语文教学必定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利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缺陷。本文中笔者主要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方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情感激发; 中学语文;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对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巨大的功能.运用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51-02  探究學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地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学习。探究学习是一种与传统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相对应的主动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发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2095-3089 (2012)02-0151-01  学生是教学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客体 ,这是大家所公认的。如果主体地位不能充分体现,主人不能真正的自主,新的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更无从谈起。鉴于此,我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良久的思考,认为学生仅靠接受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57-02  语文“主题学习”能让学生在一个明确的主题的引领下展开学习,这样学生的视野就不只停留在课本上的那几篇有限的文章上,而是来到了一个广阔的书的“草原”上,扩大了自己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去品味、去感悟、去享受,真正能做到厚积薄发,就像酿酒那样,只有把原料放
【摘要】本文阐述了创新教学模式是当今教改的主题,而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去探究、体验和巩固新知。并从教师的角色转换、业务素质、亲和力、课堂组织等方面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 角色转换; 集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56-01  创新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