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双基”成弃儿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r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很多老师没有真正领悟课标中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理念,忽视了“统一”这一关键词语,过分夸大了“人文性”,而淡化了“工具性”,削弱了“双基”教学应有的地位。
  我们常常看到,在各类优质课评比或课堂教学大赛中,多数授课教师都淡化了“双基”教学,对字词处理大多是象征性地一带而过,朗读教学也仅仅是流于形式,课堂上呈现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繁琐的理解、分析、“鉴赏”、拓展等等。“聪明”的执教者会在上课时声明一下“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然后以检查预习为名,浮光掠影地走一下过场,便是对“双基”教学做了一个交代。究其原因,是授课教师有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认为“双基”教学不能“出彩”,不易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展示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非在教师华丽语言的引导和讲解下进行琐碎的分析不可。长期以来,很多所谓的“示范课”、“优质课”便误导了整个语文阅读课教学的方向。
  一些语文教研员没能真正理解程少堂先生“语文味”的要义,在评课指导中,常常以突出“语文味”为由,误导授课教师强化语文阅读课的“声情并茂”、“激情澎湃”等等所谓“语文味”的引导,而把语文学习中的书写、默记、思考、涵泳等无声的学习方式统统排除在“语文味”之外。这就导致了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文本解读,淡化甚至抛弃了“双基”教学,不论课文长短难易,都在一节课内完成任务的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现状,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给听课者一个“完整”的印象,而不是展现一个真实的语文课堂。这种本末倒置,充斥虚荣和浮华的课堂,早已招致有思想的一线语文教师的极度反感。
  在常态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也不愿意在“双基”教学上花费太多功夫。对字词教学一般采取“读一读”了事的做法,甚至连“写一写”都觉得是耽误时间,根本谈不上对学生汉字书写的示范和指导;朗读教学大多是让学生随便读读完事,走一走过场,缺乏具体指导;口语训练也只表现在回答老师设计的问题,答出大概意思即可,至于表达的技巧和质量,很少会有规范的引导。基于应试的需要,多数教师的做法是把字词的书写、课文的朗读背诵等“双基”教学的任务都安排在了课外,把课内宝贵的时间都花费在所谓的“阅读理解”上。尤甚者,一些老师在头脑里浸透着一种非教师精彩的讲解不能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的荒谬思想,于是,课堂上便极尽能事,口若悬河,展示自己,压抑学生。
  一些语文研究者,在解读语文教学时,也常常是长篇累牍地阐释语文课“人文性”的重要性,过分夸大阅读分析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形成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在“双基”教学的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客观事实。
  在这种语文教学的误区里,每一位教师稍作留心都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养成的语文基本素养,进入初中以后非但没有进一步提升,反而在不断削弱。
  请老师们翻开学生的作业、日记、作文本,倾听一下学生的朗读和表达,看看我们通过那么多节语文课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当下的语文基本素养有多么令人痛心吧!
  很多学生不会拼写、认读基本音节,不会规范地书写汉语拼音,不会正确地标注声调。
  汉字书写现状更令人惨不忍睹。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书写的汉字越来越难看,错别字越来越多,行款越来越不整齐。稍加留心还很容易发现,很多学生的书写笔顺都是颠三倒四,笔画随意改变。如此事实,连课标中“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的最基本要求尚难达到,何谈“规范、美观”呢?
  书面表达中,错字别字比比皆是,标点符号随心所欲,行文语言词不达意,课标“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无从体现,语句之间多无逻辑性可言。
  课堂上,很多学生发表意见时,“嗯”“啊”不断,吞吞吐吐,语不达意,连“清楚、连贯”都难做到,还怎么谈得上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呢?朗读课文时丢三落四、返读错读、没有句读、拖腔改调等等现象不绝于耳,哪里还有“感情”可言?
  在学生“双基”素养如此薄弱的状态下,他们如何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和品鉴呢?他们的人文素养难道通过老师的所谓“人文性”的讲解和表演就能获得了吗?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要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呢?这应该引起每一位语文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强化“双基”教学:
  一、淡化课前“预习”
  现在,很多老师布置预习任务,都是只提出“解决生字词”、“读通(熟)课文”等简单而笼统的要求,对学生预习什么、如何预习等细节问题缺乏具体指导。课堂反馈时常会发现,仅有少数学生进行了所谓的“预习”,多数学生由于缺乏学习自觉性等原因在课余并没有进行很好的“预习”,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也就无从下手,只能随心所欲,走马观花,效率极为低下。
  笔者不否认,在老师精心设计“预习指导”的前提下,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对“双基”积累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即使教师设计了详细的“预习指导”,中学生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如果每个学科都要在课余进行恰当的预习,事实上也是做不到的。实践证明,仅靠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积累“双基”,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著名教育改革家蔡林森先生在《永威课改10条定理》中首先提出“不向课前延伸”的定理,应该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遵循的基本原则。随着全社会“减负”呼声的日益高涨,以实际行动践行“减负”号召,是语文教师在顺应新课改形势时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很多老师没有真正领悟课标中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理念,忽视了“统一”这一关键词语,过分夸大了“人文性”,而淡化了“工具性”,削弱了“双基”教学应有的地位。
  我们常常看到,在各类优质课评比或课堂教学大赛中,多数授课教师都淡化了“双基”教学,对字词处理大多是象征性地一带而过,朗读教学也仅仅是流于形式,课堂上呈现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繁琐的理解、分析、“鉴赏”、拓展等等。“聪明”的执教者会在上课时声明一下“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然后以检查预习为名,浮光掠影地走一下过场,便是对“双基”教学做了一个交代。究其原因,是授课教师有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认为“双基”教学不能“出彩”,不易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展示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非在教师华丽语言的引导和讲解下进行琐碎的分析不可。长期以来,很多所谓的“示范课”、“优质课”便误导了整个语文阅读课教学的方向。   一些语文教研员没能真正理解程少堂先生“语文味”的要义,在评课指导中,常常以突出“语文味”为由,误导授课教师强化语文阅读课的“声情并茂”、“激情澎湃”等等所谓“语文味”的引导,而把语文学习中的书写、默记、思考、涵泳等无声的学习方式统统排除在“语文味”之外。这就导致了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重视文本解读,淡化甚至抛弃了“双基”教学,不论课文长短难易,都在一节课内完成任务的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现状,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给听课者一个“完整”的印象,而不是展现一个真实的语文课堂。这种本末倒置,充斥虚荣和浮华的课堂,早已招致有思想的一线语文教师的极度反感。
  在常态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也不愿意在“双基”教学上花费太多功夫。对字词教学一般采取“读一读”了事的做法,甚至连“写一写”都觉得是耽误时间,根本谈不上对学生汉字书写的示范和指导;朗读教学大多是让学生随便读读完事,走一走过场,缺乏具体指导;口语训练也只表现在回答老师设计的问题,答出大概意思即可,至于表达的技巧和质量,很少会有规范的引导。基于应试的需要,多数教师的做法是把字词的书写、课文的朗读背诵等“双基”教学的任务都安排在了课外,把课内宝贵的时间都花费在所谓的“阅读理解”上。尤甚者,一些老师在头脑里浸透着一种非教师精彩的讲解不能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的荒谬思想,于是,课堂上便极尽能事,口若悬河,展示自己,压抑学生。
  一些语文研究者,在解读语文教学时,也常常是长篇累牍地阐释语文课“人文性”的重要性,过分夸大阅读分析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形成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在“双基”教学的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客观事实。
  在这种语文教学的误区里,每一位教师稍作留心都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养成的语文基本素养,进入初中以后非但没有进一步提升,反而在不断削弱。
  请老师们翻开学生的作业、日记、作文本,倾听一下学生的朗读和表达,看看我们通过那么多节语文课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当下的语文基本素养有多么令人痛心吧!
  很多学生不会拼写、认读基本音节,不会规范地书写汉语拼音,不会正确地标注声调。
  汉字书写现状更令人惨不忍睹。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书写的汉字越来越难看,错别字越来越多,行款越来越不整齐。稍加留心还很容易发现,很多学生的书写笔顺都是颠三倒四,笔画随意改变。如此事实,连课标中“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的最基本要求尚难达到,何谈“规范、美观”呢?
  书面表达中,错字别字比比皆是,标点符号随心所欲,行文语言词不达意,课标“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无从体现,语句之间多无逻辑性可言。
  课堂上,很多学生发表意见时,“嗯”“啊”不断,吞吞吐吐,语不达意,连“清楚、连贯”都难做到,还怎么谈得上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呢?朗读课文时丢三落四、返读错读、没有句读、拖腔改调等等现象不绝于耳,哪里还有“感情”可言?
  在学生“双基”素养如此薄弱的状态下,他们如何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和品鉴呢?他们的人文素养难道通过老师的所谓“人文性”的讲解和表演就能获得了吗?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要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呢?这应该引起每一位语文工作者的深刻反思!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强化“双基”教学:
  一、淡化课前“预习”
  现在,很多老师布置预习任务,都是只提出“解决生字词”、“读通(熟)课文”等简单而笼统的要求,对学生预习什么、如何预习等细节问题缺乏具体指导。课堂反馈时常会发现,仅有少数学生进行了所谓的“预习”,多数学生由于缺乏学习自觉性等原因在课余并没有进行很好的“预习”,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也就无从下手,只能随心所欲,走马观花,效率极为低下。
  笔者不否认,在老师精心设计“预习指导”的前提下,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对“双基”积累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即使教师设计了详细的“预习指导”,中学生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如果每个学科都要在课余进行恰当的预习,事实上也是做不到的。实践证明,仅靠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积累“双基”,只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著名教育改革家蔡林森先生在《永威课改10条定理》中首先提出“不向课前延伸”的定理,应该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遵循的基本原则。随着全社会“减负”呼声的日益高涨,以实际行动践行“减负”号召,是语文教师在顺应新课改形势时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加强课内“双基”指导
  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加强“双基”教学,必须优化课堂结构,挤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双基”指导。
  以汉语拼音和生字词教学为例,教师要对每一篇课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所有字词进行具体指导也是不现实的,应当从中选择典型性的字词,对拼音书写规则、汉字笔顺、词语意思等进行具体指导。如《列夫·托尔斯泰》一课,课后词语多达20个,教师可从中选取“犀利、尴尬、粗制滥造、广袤无垠”四个词语,对易错读的“滥”、“尴”、“尬”三字进行拼音指导,对易错写的“犀”、“尴”、“尬”、“袤”四字的笔顺、间架结构进行书写指导,对常用难解的“尴尬”、“广袤无垠”两个词语进行释义指导。这样坚持下去,日积月累,学生“双基”中的拼音和字词积累,定会收到良好成效。
  以朗读教学为例,很多课文篇幅都较长,对每一课都进行全文朗读的详细指导,显然是办不到的。教师要善于选取有代表性的语段或句子,从朗读的节奏、语调、语速等技巧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断积累学生的语感素养,提高朗读水平。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可以选取文中描写罗布泊昔日美丽景色的语句和作者直抒胸臆的语句进行细致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些老师,富有创意地用每节课开始的3~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书写、听写、朗读、说话、演讲、讲故事等方面的展示,然后稍作点评,也是积累“双基”的有效办法。
  三、强化“双基”集中训练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人都具有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学生的“双基”积累也是如此。
  为了巩固学生平时在课堂上零零碎碎积累的“双基”,教师可以在一段时间后,安排一两节课,对前期的积累,通过测试、展示、点评等方式对拼音和汉字的书写、词语的理解运用、文段朗读、口头表达、听读和听说能力等“双基”项目进行专项集中训练。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双基”素养便会得到较大提升。
  四、开展多种“双基”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阐述“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一则中强调:“游戏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概念教学以完善和纠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为根本任务,把单纯的教知识变为教知识结构,加强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后续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是概念建立、转变和传递的过程,处于生物学科的中心位置。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 重要概念 概念引入 概念建立 概念传递  一、概念及概念教学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与《义务教育生物课
【内容摘要】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一门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的艺术。唯有建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观念,注意课程标准、教科书与教学内容以及学情之间的关系,才可能打开解读散文教材的思路,重视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从而合理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快速提升语文老师的专业化水准,提高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语文课堂、高考的语文试卷几乎是散文的主场,但不少老师对散文教学的体认还停留在“形散神聚”等外在形式
如今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有效性,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在众多语文研究者的智慧推动下,紧跟时代的需求,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当下的学习要求,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常见的第一课时教学有以下几个步骤:审题——自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内容 ——划分段落等。老师们通常都十分重视对课
【内容摘要】学生主体内在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及早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学生 创造力 培养  “创造”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教育科研早已证明:学生主体内在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及早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
【内容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普遍。随着社区教育的开展,人们在社区中就能够学到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成人教育也在不断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为社区的成人带去了丰富的知识。本文就社区成人教育的管理方式做了简要分析,并对提高社区成人教育的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社区 成人教
作文历来在语文考试中占有极大的比重。考试作文分数的高低,决定了语文成绩的优劣。考试作文如何取得高分呢?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五方面下功夫:  首先,应拟就一个能吸引眼球的标题。  要拟出一个好题目,得先在审题上努力,明确应试文章与自由创作的不同。自由创作是按照作者自己的写作意图来写的,应试写作主要是按照考官的命题意图来写,只有充分体现命题者意图的作文才有可能得高分。故要全面透视命题细节、弄清命题结
加强学生语感培养不仅是汉语言特殊性的要求,也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自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并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培养。  一、发挥教师主导地位,指导语感实践  1.指导学生加强诵读策略  诵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是获得语言美感的一项主要语感实践。学生在诵读中必须调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人们对有兴趣的东西往往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情绪与体验。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规定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必须平时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于阅读。通过课内外阅读衔接,促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课内知识的内容,拓宽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为学生理解语言,
【内容摘要】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分析和研究。查阅相关资料,从体育课、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与发展的方向和办法。推进学校体育的发展,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体育课 学校体育 社区体育 课程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
【内容摘要】目前数学高考题随着课改而发生变化,更突出以能力立意,对知识的考查侧重于理解和运用,特别注意知识的综合性和灵活运用。很多高考数学题目新颖,这类题目在课本例题、复习资料和模拟试题中比较少见,新颖的题目因为没有现成的方法可借鉴,使考生感到难以入手。为此,本人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对新课标高考题的分析研究,分析在新课标下如何备战高考数学。  【关键词】基础知识与方法 数学能力 考试心态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