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语言形象化例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aohuozi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干瘪、语言枯燥,根本原因在于不能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其实,在写作过程中只要注意到从内容和形式入手,用形象的内容诠释抽象的定义;用审美形象替代自然形象;用形象丰满的图景展现哲理逻辑;灵活运用各种修辞和表达方式,就能写出形象生动的文章。
  關键词: 作文语言 形象化 内容 形式
  
  刘白羽曾经说:“对一个创作者来说,是生活中某种具体的动人形象打动你,给你带来思想、认识,你通过复杂的生活形象,才提炼出你的一分理解、一种思想、一份诗意,这是你的灵魂……”由此看来,形象对于一篇文章至关重要,一篇文章不仅要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实,表达得当,而且要做到语言的生动形象。如何做到语言生动呢?要从内容和形式入手。
  一、内容方面
  (一)用形象的内容来诠释抽象的定义
  如果我们通过“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意象的物化”这个形象思维的过程,把它们转化为可歌可泣的、可以触摸的形象,就能达到化枯燥为形象、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例如“承担”,科学的定义是:“担当,担负,敢于担当的责任与义务。”我们依据这一原则可以这样转化为形象的诠释:“承担”是是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挥手之间定格的形象,德国总理施罗德为纳粹赎罪一跪波兰,是尼克松访华两双大手相握的一刻……或者也可以这样诠释:“承担”是比干直言进谏挖心至死的南山青石,是扁鹊终义死于秦的万古长青,是文天祥亡朝被捕一身正气的日月照心……总的说就是化抽象的定义为读者可感可观的形象。
  (二)用审美形象替代自然形象
  现实生活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山川大地,房屋河流,花鸟虫鱼,英雄豪杰之辈与怯懦猬琐之流皆可入文。但如果不赋予这些形象以丰富深刻的精神,我们所写的就是没有深度、没有美感的对象。狄德罗曾经说过,艺术家首要的重要的任务在于寻找重大的思想。在创作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抓住了事例的审美形象,这将使文章境界大开。
  比如要赞美老师,如果把老师的形象转化为花果风景等审美的形象不就很成功吗?如可以这样赞美老师:教师的生命其实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开着是风景,碾碎是良药。
  这段文字审美形象丰富新颖,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文学艺术功底。这有着丰富的审美意蕴,就是用审美形象替代自然形象铸就的文采,能让读者耳目一新。
  (三)用形象丰满的图景来展现哲理逻辑
  如果能用形象化的图景来展现哲理逻辑,就能避免就事论事,达到化虚(逻辑推理)为实(图景展现)的目的,使文章思路洞开、意象纷呈。
  如逻辑中对于“短暂与永恒”的关系是令人难以把握的,如果能转化为丰满的图景,相信会形象许多。我们可以这样展示:流星选择了陨落,于是划落成了天限那道耀眼的瞬间;瀑布选择了悬崖,于是跌宕成了那雄壮的瞬间;昙花选择了夜晚,于是诠释了生命的短暂;人选择了瞬间的极致,于是便铸造了永恒的光辉。或者也可以这样展示: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阿福、海空卫士王伟,你们的生命曾是那样的短暂,在整个生命的历史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又像是灿烂星空下那划过长空的一颗流星,可是,你们都把那短暂的生命升华成一股不朽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这股不朽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永驻人间,成为永恒。
  这些语言都成功地避免了纯逻辑的推理,将抽象、乏味的论证过程演绎成一幅幅血肉丰满的形象的画卷,使文章富有文采、富有历史意蕴。
  二、形式方面
  (一)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一提到作文,学生就头疼脑热,要么千人一面,要么万人同腔,干干巴巴地翻来覆去地说明一个问题。其原因之一是只单纯用一种表达方式写文章。当然这种文章就毫无生气,毫无活力,也无感情,这怎能打动读者呢?要摆脱千篇一律的面孔,可尝试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1.议论与抒情相结合
  高考优秀作文《执子与通子》中有这样的几段文字: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了生,他隐忍苟活因“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文采不表于后世”。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执著呢!
  历览前贤,如果我们拥有了执子的执著与通子的包容,该会有另一种更美的图形吧!
  这两段文字在议论的基础上抒情,或在议论中穿插抒情,议论与抒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会使文章显得更有深度,更有灵气,更有感染力。
  2.描写与议论相结合
  描写可以更具体地告诉读者某种实际内容,可以使作品更形象、更生动。有描写作为依托,议论显得顺理成章,说理显得水到渠成。如作文《晶莹雪,寂寞林》:“宝钗的规矩——像圆;黛玉的新颖——像星。我们看宝钗,也看黛玉;我们爱宝钗,也爱黛玉;我们要学做圆,也要学做星,闪耀着独特的美丽光环。”将描写与议论完美的结合,产生更加动人的艺术效果。
  3.概括叙述为议论铺陈
  《纪念》:“有人从黄河的各水段中采集不同的样板,来纪念创造灿烂华夏文化的先人;有人羁旅在外,仍随身带着泥土,纪念自己的祖国;而我们,在细雨纷纷的清明时节,总会带着思念,去纪念为我们幸福献出生命的烈士们。怀着一份感恩,怀着一份信念,我在沙滩上拾取几颗贝壳,珍藏在身,纪念历史,心中已准备好,创造未来。”
  这段文字用简单圆融的笔墨对历史事实进行高度概括,在此基础上凝练出富有理趣的人生社会哲理,撞击读者的心灵,打开读者的审美闸门,生动的形象满天飞舞,语言摆脱了干巴巴的议论面孔。
  对任何一篇文章而言,我们要选用一种表达方式作为骨架,其余的几种表达方式穿插使用。我们学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手法,笔下的文字就会显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醒人耳目、启人深思。
  (二)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入手,经常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1.形象比喻法
  抓住不同范围事物的特点,找出相似点,取常见的、具体可感的事物为例论证深奥的道理。如写“意志”,可以说:“意志是一团火,可以永不熄灭,也可以瞬间消失;意志是一条河,可源远流长,也可以转瞬干涸。”写“理解”,可以写成:“理解是一条纽带,将人与人的距离拉近;理解是一座桥梁,让心与心彼此沟通。”写“自信”,可以写成:“自信是树,开出希望之花;自谦是水,滋润生命之树。自信是太阳,它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发光;自信是火把,它可以把你带出失败的深渊;自信是小舟,送你抵达成功的彼岸;自信是花朵,让你的生命发出芬芳。”这样一来,道理讲明了,讲生动了,讲具体了。
  2.引言阐释法
  引用的名人名言往往有警策人心的作用,用在文章中往往使文章富含哲理。引用说明时不要一味地堆砌所引之言,而要加上适当的阐释语,阐释语可以在引言前,也可以在引言后,目的是加强说理的形象性和哲理性。如要表达对苦难的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表达:叔本华曾说:“生活是一条由炽热的煤炭所铺成的环形道路。”因为他的情感中有对生活苦难的深度感知。张爱玲说:“生活是一件美丽的华袍,里面爬满了虱子。”因为她的情感中有对生活本质深刻的剖析。毛泽东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激昂;苏东坡是“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徐志摩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自慰。如此引用几个名人的名言,加上自己的理解,不仅能使文章富有文化内涵,而且富含哲理。
  3.排比阐释法
  高考优秀作文《星星发光,张扬个性》这样写道: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又该留下点什么呢?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我们应当留下真我的风采与个性的张扬;我们应当留下无悔的演绎和星光的灿烂。
  正是排比多,文章显得节奏爽快、文气通畅、文势迅急,成就作者文意的传达,形成文章阳刚文风,而且排比长短错落、参差有致。如果在高考中运用这种排比修辞将十分吸引阅卷老师,当然会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
  4.对比论说法
  时空对比,地点对比,东西方道德观念、现实片段与历史片段的对比,政治制度与文化的对比,在诸多“对比”的衬托下变成统一体,且突出论点。比如:“执子们执著着他们的执著,通子们通达着他们的通达。不论圆润避世,明哲保身,还是棱角分明,坚守信仰,他们都成为了中华万代的不朽财富。”小作者通过两相比较,能随心所欲地调动素材,产生的艺术效果和审美效果更加强烈,给读者的思考空间更大。
  总之,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达到形象生动,虽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入手,积久成习,自然会有长进,写出让人如仰巍巍高山、逐滔滔江河的雄文、美文。
  
  参考文献:
  [1]方洲.最新五年高考满分作文大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8.
  [2]马永田.浅谈写作运用中语言形象化的表达.黄河之声:科教创新版,2007,8.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从学科特点出发,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认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课堂、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激起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强化语文教学成效。  一、端正语文教学思想认识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全面发展学生。下面我就讨论式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谈谈看法。  一、精心设计好阅读教学中的讨论内容  阅读教学中用于讨论的内容应该精心安排,有所取舍,一目了然的、可有可无的、高深莫测的问题,都不需要安排讨论。教师应选取文本的“精彩点”、思
摘 要: 转变观念,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摆在广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    虽然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有很多,但是阅读对于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作用还是无可替代,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不善于阅读,就不具备这种学习的基本能力,也就更谈不上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有效地进行学习
从语言的角度特别是从修辞的视角来研究外交课题,在中国修辞学史上是较少有人涉足的.至于以外交语篇为专题进行专深系统地研究,最终以一部学术专著的形式呈现于学术界与读书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形成健康向上的品格。据此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明确了文化素养和情感态度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目的:通过用复方制剂肝舒乐片治疗大鼠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实验研究,观察具有疏肝健脾、祛湿清热、活血化瘀作用的肝舒乐片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的前列腺组织中IL
目的:本课题拟通过观察寒立消贴敷剂对膝骨关节炎属风寒湿痹型患者所表现的临床症状、X线检查、检验等方面的影响,对比治疗组、对照组的疗效,以初步评价寒立消贴敷剂对膝骨关节
目的:为了给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医院实施了排队叫号系统,但是由于本院大部分患者为少数民族农民,看不懂、听不懂汉语,需要建设双语排队叫号系统.方法:信息中心考虑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且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就是语言,“语”指口头语,“文”指书面语,学语文就是学口头语和书面语,提高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在语文实践中,我认为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最明显的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苏教版国标本低年级教材中,每个单元都设立了一个口语交际课题,这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发掘教材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