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中的家校协同共育模式初探

来源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chl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其教育工作成效直接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从而引导他们在社会生活学习中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为国家发展进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切实抓好劳动教育,家庭教育要高度重视,以新的方式推进立德树人工作。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应积极探索新时期中小学阶段劳动教育中的家校协同模式,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更好地实施劳动教育内容,实现劳动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养成和劳动素养的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协同共育,家校双方应做到明确一个长线目标,达成两个共育共识,形成劳动教育共同体,在有效的机制保障下实现共育联动。
  一、明确一个长线目标
  通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指示,给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再次把“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提升到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建设要求高度。
  德、智、体、美、劳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育有机整体。“五育”以德育为龙头,其他四项内容起主导作用。智育主要是提升学生的系统知识,为其他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体育是各项教育有效实施的基础保证;美育是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升华;劳动教育虽列五育之尾,但通过劳动教育的实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明显,使五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得到了回归和坚守。在劳动教育家校协同的过程中,家校双方首先应该明确劳动的综合育人功效在学生成长发展中是长期的、作用巨大的,努力建立起家庭、学校在这一长线教育中相互配合的双向循环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同步,促进学生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达成两个共育共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在他看来,只有学校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塑造人的复杂任务。因此,在教育问题上,家庭和学校应该达成共识,共同教育。劳动教育亦如此。
  1.育人目标必须高度一致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所有中小学都开设不同层次的劳动教育课程,但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把它作为重点。许多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只是一种形式,甚至一些学校,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一系列的劳动工作多为雇用清洁工完成,忽视学生的劳动实践。这类情况使学校的劳动教育更多的是在课程中而不是在實践中完成。在家庭中,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受“独生子女很金贵”“分数第一”观念的影响,很多父母及其他长辈过多包办日常生活劳动,忽视了对孩子劳动习惯、劳动价值观、劳动素质的培养,有些父母甚至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鄙视、轻视劳动。这些社会现实的根源在于我们学校和家庭对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习惯,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等精神品质,对于劳动实践活动能减少孩子对成人的依赖,培养独立自主习惯,对于从小进行的劳动实践活动能促进孩子智力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重大意义认识不足。作为教育主体的家庭和学校应该看到自身在劳动教育上各有局限,需要互通有无、相互配合。在开展劳动协同教育时,学校与家庭必须统一认识:劳动教育是长期的教育目标,坚持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从而形成合力,协同共育。
  2.育人主体必须各司其职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家庭和学校要分别发挥劳动教育的基础和主导作用。《意见》是在明确学校和家庭环境作为一个学生学习成长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育人主体基础上,指出了劳动教育中各自的职责和作用。学校是教育实施的主阵地,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最佳引导者。在劳动教育方面,学校应从课程体系建设入手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加强对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引导,使其树立积极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创造生动具体的劳动实践活动来教授劳动技能。家庭是校外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开展终身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作为子女第一任教师的父母,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领导者,应该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通过饮食、衣着、住房、交通等真实情境和机会来培养子女的基本劳动技能,同时扩大学校教学内容,根据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进行及时、有益的补充。劳动教育的场所在学校,更在家庭环境中,只有家庭和学校双方明确各自在推进劳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承担各自的教育指导职责,才能形成促进劳动教育价值的合力。
  三、落实三项保障措施
  1.加强纵横交流,打造家校劳动教育共同体
  中小学劳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教育教学过程,应做好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调动作为劳动教育实施主体的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着力打造劳动教育共同体,使学校和家庭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思路清晰,实施过程高质高效。横向上,家庭和学校要同步劳动教育中的教育内容,设计校内外一体,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衔接贯通、各有侧重的课程体系。例如,在“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光荣”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可以设置为组织学生前往工厂、农田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最伟大的观念意识。而父母在同一时期和主题内容下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给孩子讲述劳动模范的经典故事、安排布置日常生活中打扫房间、洗衣物等家务劳动,使他们进一步强化理解,提高劳动技能和养成劳动习惯。纵向上,我们应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明确各学段劳动教育工作的重点,通过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落实各阶段的劳动教育教学内容。例如,在初级中学的三年中,劳动教育内容设计逐渐从体力劳动和技术劳动扩展到包括农业种植体验活动、简单的手工体验活动和服务型体验活动等,实现劳动教育的延伸。   2.积极搭建平台,汇聚资源,创设实践机会
  在劳动教育新时代,学校要发挥协作教育的主导作用,整合资源,积极搭建和利用各种平台,引导学生热爱、尊重和倡导劳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家委会”,调动来自各行各业、拥有丰富社会资源的家长提供一些参观学习或劳动实践的基地,创设教学实践机会;可以动员家长,利用家庭场所引导学生在基本家庭文化活动中学会自理技能和劳动技能;可以不定期组织开展学生劳动技能比赛活动、劳动大比拼活动等;可以把学生在校、在家的劳动教育实践创新成果数据进行各级各类别的报道、反馈和评价,在各方力量、各种信息资源的支持融入下,促进劳动教育。
  3.尽力完善机制,促进家校互通共育联动
  一是高度重视,提供保障机制。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其原因就是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相连。因此,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应从上到下制定要求,各级各部门给予重视,并提供相应保障。如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不断完善劳动教育制度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更好地保证家庭、学校在劳动教育上的联动运行。二是注重沟通,建立家校沟通、评价机制。积极、有效、及时的沟通有助于提升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家校应该联合制定一系列青少年劳动教育基本规范,形成模式,如《家庭劳动教育指南》《家庭劳动职责分工表》等,通过辅助教育教学手段,从外部约束、评价和内部肯定、激励,规范和调动学生积极的劳动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三是加强互联互通,推进共育运行机制,如邀请各级各类专家不时为家长进行线上和线下家庭劳动教育培训。通过充分的家校合作、家校交流,赢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家长成为孩子的家庭劳动教练和陪练,形成家校联盟,产生教育协同效应,如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家长讲堂等活动,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挂钩走向规范化、系列化、课程化,让家长走进校园,深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劳动教育活动,变被动为主动。
  总之,劳动教育在中小学的落实有其独特的时代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只有不斷发展探索,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的力量实现中小学劳动教育协同共育,才能真正落实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本文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学段‘家-校-社会’协同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AC19017)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邱 艳◇
其他文献
根据2019年11月20日《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以及目前中小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新形式和试题编制的原则、依据等,“充分考虑城乡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等“情境创设”的命题概念得到很多教师的认同。本文以近几年云南省中考语文的写作命题为参考,以“肩膀”为例,对试题中作文的情境创设性命题进行初步探索,并根据此种命题导向,对平时的
期刊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中指出,要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2018年4月,教育部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提出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并指出到2022年,教学应
期刊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和学生打交道。从课内到课外,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承担着教会他们做人、做事道理的责任,不仅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更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冲突矛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记忆中,我就处理过这样一起矛盾。一天下班后,我接到小王爸爸的电话,他说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经常被小郭欺负,今天小郭还打了他。他气愤地在电话那头诉说着:“我的孩子虽然学习不好,习
期刊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码,若想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评价不容忽视,特别应重视写作过程中的作文修改评价和评价后的展示交流方式。为了给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作文互评和展示交流的机会,笔者自2010年起探寻构建初中语文作文互评的有效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思考、改进,最终构建了“品读—分享—回味”作文互评与技法学习巧融合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互改互评,学习
期刊
请先看一个学生的作文片段:  冰心的小诗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世间的事大抵都是如此,人们太过关注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忽略了精彩而充满曲折的过程。而过程,就是酝酿。酝酿,是全力为佳酿做准备,心中怀着美好的期待,默默地积蓄力量,悄悄地等待美好的降临。  作为读者的你,看到这段话会有什么感受我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我这个经常批阅学
期刊
袁枚曾在其《随园诗话》一书中写道:“着意原资妙选材。”佳作华章须用材料来书写,选材的优劣是作文高低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精心选材。  学生写作的困难之处都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之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他们的作品发现他们在选材中存在的问题:面对题目半天没有合适的材料,或者凑材料勉强成文成为写作的常态之一,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不会安排材料,或者陈旧雷同不新鲜、格调低下倒胃口、胡编乱造不可信等。针对这些问
期刊
人物简介  王雯,教育硕士,曾担任昆明市官渡区第二中学班主任、备课组长、校务办公室副主任,官渡区第一中学副校长,官渡区高中英语兼职教研员,现为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英语教研员。她曾获评2017年昆明好人(敬业奉献类)、教育部“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名师、第四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名师、第四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教学能手、第二届昆明市春城教学名师、第八届昆明市高中英语学科带头人、第八届官渡区高中英语学科
期刊
曲靖市第二中学是教育部第一批“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为了高质量推进示范校建设,学校推出了由“骨干教师、卓越教师、首席教师、教育家型教师”组成的“百人名师团队建设”评选方案;为了将“竞赛课、新说课、复习课、素养课、建模课”五种教学功课做好,做出特色,学校提出了“5+1+1”课堂教学改革设想;为了将课上好,上出品质,上出时代味道,学校提出了教师成长要经历“合格‘民师’、盛世‘名师
期刊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快乐应该是成功的愉悦体验。然而,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呢?    一、策略引领——让学生获得成功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追求多次成功的欲望。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某种阻隔,只有体态语言的展现,而没有言语的表述,离成功仅一步之遥。此时教师如果能捕捉成功的点滴而加以引导,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
期刊
综合性学习是历年来云南省中考的必考点,也是初中语文课程中重要的学习内容,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笔者结合2020年云南省中考阅卷的亲身经历,就综合性学习第8~12题学生的答题情况,深入分析学生丢分的原因,试图挖掘教学因素对学生答题的影响,并提出教学建议,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给各位老师一些借鉴与思考。  一、原因分析  第8题:请对材料一、二的主要信息进行综合概括。(材料略)  丢分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