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写作情境创设性命题初探

来源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ls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2019年11月20日《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以及目前中小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新形式和试题编制的原则、依据等,“充分考虑城乡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等“情境创设”的命题概念得到很多教师的认同。本文以近几年云南省中考语文的写作命题为参考,以“肩膀”为例,对试题中作文的情境创设性命题进行初步探索,并根据此种命题导向,对平时的初中作文教学策略作简单的思考。
  一、作文的情境创设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根据命题依据,新课标对写作考查的内容,充分考虑了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和社会崇尚真善美的价值观,考查层次定位于初中学生的认识能力、思想水平和情感价值观范围。中考命题中要求“充分考虑城乡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正是对此提出的最好的实践要求。笔者研究近年来云南省中考作文命题发现,写作是比较典型的个人体验情境创设类试题。
  首先,从写作题目总体要求上来看,云南省中考语文写作命题强调“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两大原则;若是材料作文或者话题作文,强调“题目自拟”。显然,每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因自身性别、经历、学识等的独特性,在进行创作时的构思、立意自然具有独特性,这能够比较充分地给予学生根据个人独特的情境体验进行创作的思维空间。其次,从考查形式上来说,尽管命题作文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思维有所限制,但是中考语文写作设计的选题,无论从角度上、内容上,还是立意上,都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徜徉在自己所经历过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创作。从2017年的“周末”、2018年的“二三事”、2019年的“这一次,我是主角”到2020年的“肩膀”,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以“肩膀”为例,这是逆向创设情境的命题作文,也是一个充分考虑到城乡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命题。因为“肩膀”这个本体不管是对城市的学生还是对农村的学生,都是熟悉的存在。在“肩膀”这个名词承载着“责任与担当”的意蕴下,顾小而言之,学生可将自己放在校内外身边人、身边事的个体实际生活情境中;顾大而言之,可将自己放在当下疫情防控的群体社会生活情境中或者已经逝去而又为中国人民所铭记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等社会历史情境中,无论大小,都是学生已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的情境,都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去体验、去感受。对于每一个独立的学生个体而言,“肩膀”让他们想到的对象不同、情境不一、体验不同,这正好体现了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如此,语文写作正是通过从贴近社会生活实际情境的角度激发学生打开思维,拓展材料,抒写自我的独特体验来测评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写作情境创设性命题的意义
  在学科核心素养建设的背景下,基于情境创设的写作命题,对测评“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正确、有效的导向作用。云南省中考写作情境创设性命题对合理测评学生的四个素养和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改变有积极的影响。
  1. 有助于合理测评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写作是最能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积累、语言表达训练的语文学习模式。当写作成为学生的另一种学习感悟的过程,中考这个指挥官就达到了测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素养的目的了,当然,也实现了考试的选拔功能。
  2. 有助于教师的写作教学行为发生积极的转变
  考试和教学,两者本质上都是为育人服务的。教学是育人的手段,考试是要用相对公平公正的方式达到评价育人效果的目的,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基于情境创设的写作命题对教师的写作教学具有导向作用。针对写作试题的情境创设,教师可充分利用班级、学校、社区的各种活动,基于语言学习与运用,开展真实有用的写作活动。凡是学生在个人体验、学科认知、社会生活中接触到的任何情境,都能成为学生写作的载体,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三、写作情境创设性命题导向下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每一种教学都要实现一定的素养,每一种导向都会引发策略的改变,针对中考作文情境创设命题的导向,教师进行中考作文教学时需依此而教,学生也应依此而写。中考作文的命题考查,或一个话题,或多则材料,或一个题目,其情境创设往往源于学生校内或校外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微小的,广博的,必然都能找到与学生经验相连接的纽带,也必然能激发学生或深或浅的独特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将源于生活的情境升华为一篇较有深度的作文呢?笔者结合学生写作实际和当下命题的导向,提出三点策略:
  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生活和语文的关系。誠然,没有生活的语文就算不是死的语文,也必然不是美的、鲜活的语文。同样地,语文学习中的写作,没有生活,何来创作的源泉。这也印证了叶圣陶先生说的:“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才是作文教学的精髓所在。
  我们的学生常常因为忽视自然情景、生活情境等而缺乏源于生活的审美体验和感悟力。当这种忽视成为一种习惯,他们的写作自然陷入死水微澜的境地。然而在越来越关注学生生活情境体验的中考写作命题导向下,这种状态自然是难以达到中考关于核心素养的测评标准的。所以,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感悟生活显得十分必要。
  以此次中考作文题目“肩膀”为例,大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因为缺少观察而忽视细节,写作中所创设的情境、选取的材料陈旧而没有新意、落入俗套甚至虚假。写亲人的“肩膀”,千篇一律地写被雨水打湿的肩膀、被重物压出红痕的肩膀,或者至亲去世无“肩膀”可靠,行文中更是无描写、少叙述,“肩膀”只是“肩膀”,并不是情感的载体;写疫情而无细节,只有全中国人民皆耳熟能详的名人材料、名人事迹……相反,此次作文中善于观察和体验的学生便能详细地叙述关于“肩膀”的情境,同时抓住关于“肩膀”的细节进行生动感人的描写,从而抓住“肩膀”这个名词承载着的更深更能引起共鸣的内涵,写成一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情感真挚的文章。   2. 鼓励学生付诸笔墨,积累素材
  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无论是从事文学创作还是文章写作,素材积累都不可或缺,驰名中外的文学巨匠也不例外。事实上,素材积累的过程本身就是表达能力提高的过程。在创作中,素材就像一粒“种子”,不仅能激发主体强烈的表达欲望,还能拓宽写作主体创作的思路。在初中作文教学中也如此,鼓励学生不断地付诸笔墨,将那些源于自己生活的或者别人生活的素材积累下来,便能成为写作的“种子”。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这样积累素材:其一,引导学生不仅要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还要把观察到的、感悟到的付诸笔墨,形成文段,无论是真实的自然情景,还是因为某种触动经过想象形成的虚拟情境,都可随时记录。其二,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学会挖掘细节,一片落叶、一滴露水、窗外骤然而至的雨、路上偶然撞见的母子情深,甚至在路边看到的蚂蚁奋力搬运面包屑的情境等,教师都可以作为一粒写作的“种子”带进作文教学的课堂。与此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养成收集写作“种子”的习惯。其三,挖掘教材,从课内外阅读中提炼素材,随时摘录,随时温故,在温故中发掘写作的火星。
  3. 以点辐射,思维训练,深化立意
  杜牧说:“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文须以意为先,若无“意”则文章辞藻再好也不能称其为好文。初中作文教学中,写作立意就是学生在进行写作之前,就文章的中心思想与主题进行明确,然后在写作的过程中就某一方面内容或详细叙述,或谈谈感受,或发表议论。学生文章写作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立意层次的深浅,好的作文立意正是学生思维逻辑能力以及语文综合能力的最佳体现。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写作能力以及写作思维的重要发展时期,受年龄与经历的影响,在写作时缺乏明确的方向感或者思维局限,实为常见。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专门的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与观察,逐渐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训练,一则避免学生写作时立意方向错误,二则引导学生学会多元化写作立意。提到此,黄厚江老师的共生写作教学是最好的案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不断地交流、对话,教师适时“点化”,作文课便在一种交流与碰撞中,成为一个真正的思维互动过程,成为培养学生思维发展最好的实践场地,也成为学生真正的自主立意、自主写作的过程。
  以“肩膀”为例,“肩膀”让人想到“责任、担当”,而“责任、担当”两个词容易让人想到疫情下站出来为国家、为人民撑起一片天的医学专家、一线医务工作者、志愿者等人。对于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的初中生来说,可以写成一篇立意高远,极具家国情怀的“大”文章。当然,这类立意的文章中,堆砌材料的不能称之为好文章。同时,“肩膀”还可以是一个意蕴丰厚的喻体,可以用身边的人、身边事来诠释“肩膀”的内涵。“肩膀”也可以是爱的承载。优秀的作文可以由责任升华到爱,一切责任的背后是亲人、老师深切的爱。“肩膀”应自然地貫穿全文,成为全文的行文线索,鲜明地亮出“肩膀”,事件中必要因素的浅层性出现,循序渐进,到象征意义主旨的深层次点明。如果孤立地在文章某一个部分出现“肩膀”,虽不偏题,但在文思合理流畅性上略显单调生硬,也必将带来主旨浅层的问题。总之,这个作文题目既应了疫情的社会大情境,也没脱离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境。当然,这类文章中若无细节、无描写也不能评其为好文章。
  总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积累知识以储备自身的资产;明辨事理以丰富自己的才识;体验生活以提高观察的能力;顺应情感以演绎美妙的文辞。在当前中考作文采用情境创设命题的导向下,笔者以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付诸笔墨、积累素材,训练思维,深化立意,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责任编辑 晏祥辉◇
其他文献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把一篇作文比作一棵树,那么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就好比树上的枝叶。树没有枝叶就不像一棵活树,作文没有细节就显得平淡,不生动,不真实,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赵树理也说:“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
期刊
文言文阅读在初中生眼里,普遍被认为是难点。阅读的难点来自陌生的信息无法落实,而陌生的文言实词的出现无疑是阅读路上最可怕的“拦路虎”。由于文言实词数量大,且一词多义的现象极为普遍,如何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文句中的含义成为文言文阅读的最大障碍。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固然是基础,但是掌握正确的方法推断具体文句中实词的含义则是关键。本文探讨通过两种方式的借用联想以及两种“代入”方法,共同解决文言文课外实词的
期刊
所谓以文意统摄字词,是指字词教学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背景中进行,字词理解要为文意把握服务。为什么要这样做?主要有两点理由:  一是教一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即是把握文意。一位中学老师曾问叶圣陶先生:“语文课的教学,应侧重于章段结构的分析,还是词义的讲解?”先生回答说:“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讲词义和章段结构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但是,目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字词教学被从文意把握中剥离
期刊
任正非说:“再穷也不能穷老师,再穷也要对未来投资。”可是,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簡称《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教师享有与公务员同等的医疗待遇、定期体检、培训以及住房优惠等待遇。20多年过去了,教师知道自己有这些待遇吗?他们享受到这些待遇了吗?  我们姑且听听他们的回应吧——  “希望工资待遇不低于
期刊
统编教材在全国推行使用后,昆明市中考语文由省、市轮流命题,改为统一由省里命制,其中古诗默写部分的考查形式保持高度一致,作为占据“语文知识积累”板块半壁江山的基础题,2020年考生表现情况怎样?引发语文教师对未来语文教学古诗文默写有效复习的哪些思考?如何让得分题不失分?如何做到古诗默写的科学规划、精确定位、有效备考呢?笔者首先就2020年云南省中考语文古诗文默写题的基本情况和考生表现进行分析。  一
期刊
【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吕氏春秋》有言:“言之易,行之难。”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知行合一”是每个人都应该达到的人生境界。  针对“‘知’与‘行’”这一主题,《时代新青年》杂志社举办征文活动,请你给该杂
期刊
接手文科实验班刚三天,我忙得晕头转向。周五上午放学,我抱着一摞作业刚回到办公室,一个学生跟着我后脚就到了。还没来得及抬头看他的模样,就听到:“老师,我周六、周日都不想来上课,我要去休息,去玩。”声音冷冷的、硬硬的,像从冰窖里传出来。  我抬头一看,他黝黑而棱角分明的脸上每个毛孔似乎都透着寒气、怨气。看他的胸牌上写着:高二(2)班武XX。我惊诧道:“我又不是2班的班主任,你找错了。”武同学说:“你不
期刊
【人物简介】  彭泽刚,男,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正高级教师。现为昭通市昭阳区首届名校长,昭通市人民政府督学、昭通市作家协会会员、昭通市诗词协会会员、昭通市首届名校长、昭通市名师、昭通市学校内涵发展项目本地专家、昭通市首届名校(园)长学术工作室主持人,云南省名校长工作坊坊主、“云南省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培养对象、云南省首届文化名校长、云南省第一届中小学教育评估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乡村
期刊
生活中,我们常有动情之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就是抒情。想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还需要倡导学生在作文中抒发具有独特性的情感。因为文章所传达的情感越独特,读者从中获得的感受就越真切,他就会越发积极主动地融入这种情感之中。  常見的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是指作者或人物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情感。它的好处是情感炽烈、直接袒露、有强烈的感染力。例如,光未然
期刊
教育心理学研究揭示,教师为学生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具有重要意义。课外作业能起到督促学生及时复习课堂所学内容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完成适当的课外作业,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又一次学习,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更有助于真正理解掌握知识并应用知识,发现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逐渐认同学习活动本身的价值。完成课外作业的过程,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和韧性等心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