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摸索,浅谈了作者的看法与做法。即: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结合本地实际与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教育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正在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与学习方式。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创造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模式,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成为主角,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1.发展性特点。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这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
2.综合性特点。信息技术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美学、文学、数学、物理、机械、电子、工程、光学……等等,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教师授课时应淡化“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应把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使学生在计算机文化综合应用的熏陶中,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
3.应用实验性特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应制造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单凭课堂讲解或者演示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会把概念理解的更好。比如学“程序设计”时,学生只有通过对程序的不断编写、调试、修改才会达到最终正确结果,这远远比让学生在纸上谈兵好的多。
4.工具性特点。计算机是信息技术处理的重要工具,但其并不代表全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把信息技术课上成打字课、单纯的计算机语言课。如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打字时,可以适当的利用打字游戏来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5.趣味性特点。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高,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也越好。因此,要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创新教育及其特点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改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获取信息,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总结,创新教育的主要特点如下:
1.特异性。表现在不同学段、年级的学生以及不同的学生个体都有其特点,不可机械划一,强求一律,以免扼杀个性,扼杀学生个体的创造性。
2.全面性。创新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全面的基础知识。因此,应当鼓励学生对学科不可偏重认知、思维,而忽视了兴趣、情感、想象等品质的培养。全面性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他们个性全面而自由地得到发展。
3.探究性。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并注重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扩充个人的知识视野,从且形成具有创新性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4.开放性。创新教育不是狭隘的、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中,而应不断开阔视野,通過课外阅读、参与课外活动来扩充知识,扩大视野,通过经受各种锻炼,达到学习上的开放。
三、信息技术课与创新教育
根据两者的特点,结合自己在教学实际中的摸索,谈谈本人的看法和做法:
一、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决定。第三,建立新型的合作式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的服务,提供可借鉴的建议和意见,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敢于标新立异,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自由和权利,以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WORD图文排版时,要更换“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任务教学法”,布置学生制作一份“课程表”,让他们对课程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并插入艺术字、图片和自选图形等,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使用,展示优秀作品给全班同学观看。再讨论能否对其修改,使其更完美。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教师依据儿童好玩的特点,应指导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扩展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例如在教键盘基本指法时,我就采用“游戏教学法”。学生在“打地鼠”等游戏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必须先练习好指法,这样,学生自然愿意去练习指法了,而且热情非常高,由被动学变为“愿意学”,“我要学”的情境。
三、结合本地实际与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全国各地经济、教育发展、教师水平等条件各不相同,这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麻烦。但不管使用何种教材和教法,我们都应该结合实际,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知识能从生活中来,又能应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讲解WORD制作电子小报时,可以本地特产的棉花和红提葡萄为主题,布置任务。让学生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图片与所想,都集成在自己的作品中。在制作时,文字可以用自己语文课上写的作文、日记,图片可以采用美术课上的作品,这样的任务驱动,同时可使学科知识整合。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元旦时,可以应用PhotoShop制作新年贺卡送给老师和学生。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要掌握理论、更新观念、开放思维,在教学中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使信息技术的创新教育更加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郑芳,教育信息化及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施
[2]潘云泽,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3]温涛,探索现代IT教育,中国教育报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教育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正在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与学习方式。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并正确合理地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必须创造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和模式,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成为主角,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1.发展性特点。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这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
2.综合性特点。信息技术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美学、文学、数学、物理、机械、电子、工程、光学……等等,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教师授课时应淡化“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应把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使学生在计算机文化综合应用的熏陶中,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
3.应用实验性特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应制造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单凭课堂讲解或者演示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会把概念理解的更好。比如学“程序设计”时,学生只有通过对程序的不断编写、调试、修改才会达到最终正确结果,这远远比让学生在纸上谈兵好的多。
4.工具性特点。计算机是信息技术处理的重要工具,但其并不代表全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把信息技术课上成打字课、单纯的计算机语言课。如在学生刚开始学习打字时,可以适当的利用打字游戏来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5.趣味性特点。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高,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也越好。因此,要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创新教育及其特点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改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获取信息,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总结,创新教育的主要特点如下:
1.特异性。表现在不同学段、年级的学生以及不同的学生个体都有其特点,不可机械划一,强求一律,以免扼杀个性,扼杀学生个体的创造性。
2.全面性。创新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全面的基础知识。因此,应当鼓励学生对学科不可偏重认知、思维,而忽视了兴趣、情感、想象等品质的培养。全面性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他们个性全面而自由地得到发展。
3.探究性。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并注重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扩充个人的知识视野,从且形成具有创新性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4.开放性。创新教育不是狭隘的、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规范中,而应不断开阔视野,通過课外阅读、参与课外活动来扩充知识,扩大视野,通过经受各种锻炼,达到学习上的开放。
三、信息技术课与创新教育
根据两者的特点,结合自己在教学实际中的摸索,谈谈本人的看法和做法:
一、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决定。第三,建立新型的合作式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的服务,提供可借鉴的建议和意见,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敢于标新立异,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自由和权利,以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WORD图文排版时,要更换“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任务教学法”,布置学生制作一份“课程表”,让他们对课程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并插入艺术字、图片和自选图形等,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使用,展示优秀作品给全班同学观看。再讨论能否对其修改,使其更完美。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教师依据儿童好玩的特点,应指导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扩展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例如在教键盘基本指法时,我就采用“游戏教学法”。学生在“打地鼠”等游戏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必须先练习好指法,这样,学生自然愿意去练习指法了,而且热情非常高,由被动学变为“愿意学”,“我要学”的情境。
三、结合本地实际与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全国各地经济、教育发展、教师水平等条件各不相同,这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麻烦。但不管使用何种教材和教法,我们都应该结合实际,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知识能从生活中来,又能应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讲解WORD制作电子小报时,可以本地特产的棉花和红提葡萄为主题,布置任务。让学生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图片与所想,都集成在自己的作品中。在制作时,文字可以用自己语文课上写的作文、日记,图片可以采用美术课上的作品,这样的任务驱动,同时可使学科知识整合。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元旦时,可以应用PhotoShop制作新年贺卡送给老师和学生。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要掌握理论、更新观念、开放思维,在教学中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使信息技术的创新教育更加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郑芳,教育信息化及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施
[2]潘云泽,信息化进程中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3]温涛,探索现代IT教育,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