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学校的学生是未来企业的员工,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职业道德状况对国家未来的社会风貌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是中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中职学校正在不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多数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是好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职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1.厌学情绪强烈。不少学生对学习文化知识缺乏动力,没有学习热情,不爱学习、不想学习,有的学生甚至有“混日子”的思想。他们认为上中职是没有出息的,因而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渺茫,整日无精打采或者上课睡觉。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意志比较消沉,甚至有“破罐破摔”倾向,经常逃课、旷课。
2.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他们大多以个人主观意愿为出发点,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考虑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随意损坏公物、扰乱公共秩序、打架生非、抽烟酗酒、打牌赌博等。
3.自控能力较弱。不少中职生心理状态懒散,同时又比较烦躁、易冲动,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因一时控制不了自己而做出一些鲁莽、无知甚至违法的事。经常违反纪律,强调自由、随便,时间观念淡薄;在人际交往方面,不注重塑造自身形象,不懂得基本的礼仪常识,不会使用礼节性用语。
大部分中职生是中考落榜者,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重。加之学不为所用,市场不能有效消化人才,社会尚对中职生抱有偏见等,致使他们身心发展很不成熟,针对以上特问题,中职学校应该高度重视中职生的德育工作,拓宽德育工作的思路和途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对中职生德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落实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
二、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环境氛围和办学风格的反映,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师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心理趋向、价值观念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它不仅对师生具有巨大的感染作用,而且通过培养出的人才的高素质辐射向社会,其影响是全面深刻和持久的。它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讲,它有以下几种功能
1.陶冶功能。校园文化对学生施加的道德教育不是硬性灌输,它所营建的是一个无形的份额潜移默化的氛围,一个有助于求学、上进和做人的“磁场”。它的影响施教于学生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种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和鞭策优良的校园文化可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理观,从而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举止和严谨刻苦的学习习惯。
2.导向功能。比如,一个过去行为习惯及道德素质较差的学生调入到一所校园文化氛围很好的学校后,学校高尚的师德、优良的管理风格,良好的师生关系,优良的育人环境等,都可对其产生影响。即使是不对他施加特殊的教育措施,他的不良言行也会逐渐收敛,渐渐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环境的育人功能,是校园文化所起的导向作用。
3.选择功能。校园文化作为开放的文化系统,在向社会传播文化成果的同时,又受到来自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但校园文化的育人特性决定了它必然依据教育目的对各种文化的优劣进行甄别和取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保持校园文化的先进性,使学生接受新的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则的同时,免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正因为这种选择功能,学校才能经常保持一种文化氛围,从而达到育人的效果。
4.激励功能。对学生来讲,在人人受到重视,个个得到尊重的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中,自己的努力如果能够及时得到教师的青睐、领导的赞誉和集体的褒奖等,他们是非常高兴的。这就是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在积极的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激励教育,使学生不论从思想、心理、性格,还是从行为方式、情感方式和能力上,都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
三、具体措施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有效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1.增强校园活动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中职生的思想品行将在这些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发展和提高。首先,这些文化活动能提高道德认识。其次,这些文化活动能够培养道德情感。活动对人的品德教育不是硬性灌输的,而是通过各种生动形象和美好的情境来感染的。再次,这些文化活动能帮助中职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只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最终转化为良好的品质。
2.优化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从而提高中职生的审美修养和文明素质。校园物质文化能使中职生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暗示、感染。一個具有一定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的校园环境,能使学校各种物化的东西都体现出个性和精神,给中职生一种崇高的文化享受和奋发向上的感觉。
3.发挥协调功能,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校园文化对中职生素质养成有以下心理功能:一是社会助长功能。这是指个人与他人一起工作、学习时,无形中消除了单调感及散漫性,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二是补偿功能。在正式群体不能满足自身需要时,通过非正式群体可以使自己的才华、兴趣、爱好得以表现。三是凝聚功能。非正式群体成员自愿集结在一起,成员间由于兴趣、爱好、信念和利益上的一致,容易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变“我”为“我们”。四是协调功能。由于动机不同,冲突的产生是难免的,但从总体上看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交友、爱好、特长等方面能够起到协调心理动机的作用。
当然,形成一种良好的、健康的、具有一定凝聚力的校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希望通过加强对校园文化的认识,特别是对校园文化在中职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识,能够促使中职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更多的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中职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1.厌学情绪强烈。不少学生对学习文化知识缺乏动力,没有学习热情,不爱学习、不想学习,有的学生甚至有“混日子”的思想。他们认为上中职是没有出息的,因而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渺茫,整日无精打采或者上课睡觉。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意志比较消沉,甚至有“破罐破摔”倾向,经常逃课、旷课。
2.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他们大多以个人主观意愿为出发点,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考虑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随意损坏公物、扰乱公共秩序、打架生非、抽烟酗酒、打牌赌博等。
3.自控能力较弱。不少中职生心理状态懒散,同时又比较烦躁、易冲动,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因一时控制不了自己而做出一些鲁莽、无知甚至违法的事。经常违反纪律,强调自由、随便,时间观念淡薄;在人际交往方面,不注重塑造自身形象,不懂得基本的礼仪常识,不会使用礼节性用语。
大部分中职生是中考落榜者,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重。加之学不为所用,市场不能有效消化人才,社会尚对中职生抱有偏见等,致使他们身心发展很不成熟,针对以上特问题,中职学校应该高度重视中职生的德育工作,拓宽德育工作的思路和途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人才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对中职生德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落实德育内容、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
二、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环境氛围和办学风格的反映,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师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心理趋向、价值观念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它不仅对师生具有巨大的感染作用,而且通过培养出的人才的高素质辐射向社会,其影响是全面深刻和持久的。它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讲,它有以下几种功能
1.陶冶功能。校园文化对学生施加的道德教育不是硬性灌输,它所营建的是一个无形的份额潜移默化的氛围,一个有助于求学、上进和做人的“磁场”。它的影响施教于学生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种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和鞭策优良的校园文化可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理观,从而培养良好的文明行为举止和严谨刻苦的学习习惯。
2.导向功能。比如,一个过去行为习惯及道德素质较差的学生调入到一所校园文化氛围很好的学校后,学校高尚的师德、优良的管理风格,良好的师生关系,优良的育人环境等,都可对其产生影响。即使是不对他施加特殊的教育措施,他的不良言行也会逐渐收敛,渐渐地修正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环境的育人功能,是校园文化所起的导向作用。
3.选择功能。校园文化作为开放的文化系统,在向社会传播文化成果的同时,又受到来自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但校园文化的育人特性决定了它必然依据教育目的对各种文化的优劣进行甄别和取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保持校园文化的先进性,使学生接受新的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则的同时,免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正因为这种选择功能,学校才能经常保持一种文化氛围,从而达到育人的效果。
4.激励功能。对学生来讲,在人人受到重视,个个得到尊重的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中,自己的努力如果能够及时得到教师的青睐、领导的赞誉和集体的褒奖等,他们是非常高兴的。这就是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在积极的校园文化的影响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激励教育,使学生不论从思想、心理、性格,还是从行为方式、情感方式和能力上,都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
三、具体措施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有效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
1.增强校园活动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中职生的思想品行将在这些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发展和提高。首先,这些文化活动能提高道德认识。其次,这些文化活动能够培养道德情感。活动对人的品德教育不是硬性灌输的,而是通过各种生动形象和美好的情境来感染的。再次,这些文化活动能帮助中职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只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最终转化为良好的品质。
2.优化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从而提高中职生的审美修养和文明素质。校园物质文化能使中职生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暗示、感染。一個具有一定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的校园环境,能使学校各种物化的东西都体现出个性和精神,给中职生一种崇高的文化享受和奋发向上的感觉。
3.发挥协调功能,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校园文化对中职生素质养成有以下心理功能:一是社会助长功能。这是指个人与他人一起工作、学习时,无形中消除了单调感及散漫性,激发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二是补偿功能。在正式群体不能满足自身需要时,通过非正式群体可以使自己的才华、兴趣、爱好得以表现。三是凝聚功能。非正式群体成员自愿集结在一起,成员间由于兴趣、爱好、信念和利益上的一致,容易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变“我”为“我们”。四是协调功能。由于动机不同,冲突的产生是难免的,但从总体上看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交友、爱好、特长等方面能够起到协调心理动机的作用。
当然,形成一种良好的、健康的、具有一定凝聚力的校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希望通过加强对校园文化的认识,特别是对校园文化在中职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认识,能够促使中职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更多的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