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各地都轰轰烈烈地进行课程改革,课改在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开展探究式教学。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指根据初中语文的课程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思考问题,教师在其中扮演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辅导。
一、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传统的语文教学已不能达到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加入新鲜的教育思想来活跃语文课堂。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出现,为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一阵春风。将探究式学习方式应用到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1.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都与学习方式有关,也就是说学习方式的改变,会引起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及习惯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处于学习的客体地位,强调教给学生固定的知识,学生仅需跟着教师的步伐学习即可,从而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从发挥,比如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只会抄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问题的标准答案,而缺乏自身的体会。这种无意义的抄写会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并且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能力。探究式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
2.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面面俱到地为学生讲解课文知识点,学生只需摇头晃脑地听。但是随着探究式学习的展开,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己去探究学习,这改变了以往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师是高高在上的,但是通过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学习进步。通过共同学习,教师认识到学生并不是被动的学习机器,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人,从而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局面,把学生与教师放在同一地位,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二、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反思
教师们将学习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上,让学生自主、自由地去探索真知,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所取得的理想效果是学生获得了探索真知的能力,但是通过全面观察,我们会发现在探究式学习开展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1. 关于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问题
在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上,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有的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从而使得一部分学生可以在此课题得到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而另一部分学生却由于抱有消极参与的态度而浑水摸鱼。对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想办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如在对《死海不死》这篇课文开展探究式学习时,教师可以适当地作个课前导入,通过一些有趣的知识问答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对学生普及有关“死海”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比如“为什么死海不死?”,使得学生乐于参与到研究讨论的学习中去。
2. 关于把握探究式教学时机的问题
探究式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还需要履行“传到授业解惑”的职能吗?很多教师在探究式教学的课堂中仅仅只是放手让学生去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不作指导评价,事实证明,这种完全放手的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能力提高并无积极影响。探究式学习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索、共同研究的过程,教师要在此过程中把握时机,适当地对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正确的引导。如对《木兰诗》的学习,学生可能会认为木兰的这种欺骗是不好的,教师在这时就应该给予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去探究木兰女扮男装的目的,再来对其行为作评价。
3. 关于探究式教学方式使用范围的问题
自从探究式教学的教育理念被提出以来,我们的课堂就热闹起来了,教师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引进探究式教学方式,以期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很明显,但并不是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去进行探究的,有限的课堂时间也不允许有过多的探究。因此应该将探究式教学方式与其他的教学手段配合使用,从而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是明显的,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探究式教学在与现实课堂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局限性,并对此进行反思,从而去想办法改善,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意义
传统的语文教学已不能达到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加入新鲜的教育思想来活跃语文课堂。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出现,为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带来了一阵春风。将探究式学习方式应用到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1.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都与学习方式有关,也就是说学习方式的改变,会引起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及习惯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处于学习的客体地位,强调教给学生固定的知识,学生仅需跟着教师的步伐学习即可,从而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从发挥,比如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只会抄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问题的标准答案,而缺乏自身的体会。这种无意义的抄写会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并且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能力。探究式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
2.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面面俱到地为学生讲解课文知识点,学生只需摇头晃脑地听。但是随着探究式学习的展开,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己去探究学习,这改变了以往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师是高高在上的,但是通过开展探究式学习,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学习进步。通过共同学习,教师认识到学生并不是被动的学习机器,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人,从而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局面,把学生与教师放在同一地位,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二、关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反思
教师们将学习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上,让学生自主、自由地去探索真知,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所取得的理想效果是学生获得了探索真知的能力,但是通过全面观察,我们会发现在探究式学习开展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1. 关于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问题
在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上,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有的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从而使得一部分学生可以在此课题得到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而另一部分学生却由于抱有消极参与的态度而浑水摸鱼。对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想办法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如在对《死海不死》这篇课文开展探究式学习时,教师可以适当地作个课前导入,通过一些有趣的知识问答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对学生普及有关“死海”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比如“为什么死海不死?”,使得学生乐于参与到研究讨论的学习中去。
2. 关于把握探究式教学时机的问题
探究式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还需要履行“传到授业解惑”的职能吗?很多教师在探究式教学的课堂中仅仅只是放手让学生去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不作指导评价,事实证明,这种完全放手的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能力提高并无积极影响。探究式学习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索、共同研究的过程,教师要在此过程中把握时机,适当地对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正确的引导。如对《木兰诗》的学习,学生可能会认为木兰的这种欺骗是不好的,教师在这时就应该给予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去探究木兰女扮男装的目的,再来对其行为作评价。
3. 关于探究式教学方式使用范围的问题
自从探究式教学的教育理念被提出以来,我们的课堂就热闹起来了,教师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引进探究式教学方式,以期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探究式教学的优势很明显,但并不是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去进行探究的,有限的课堂时间也不允许有过多的探究。因此应该将探究式教学方式与其他的教学手段配合使用,从而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是明显的,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探究式教学在与现实课堂结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局限性,并对此进行反思,从而去想办法改善,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