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一般来说,一个人在13岁(最迟15岁)之前如果养不成阅读的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今后的一生中,将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阅读的大门可能会永远对他关闭。阅读兴趣指的是对阅读活动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它是阅读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被称为阅读的“凝聚力”。阅读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中学生的阅读主要存在于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和语文课下的课外阅读。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认识,树立大语文观
让学生认识到:想学好语文光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堂学习的内容仅仅是个范例,我们应该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相互促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自然界中处处有学问,打破狭隘的语文观。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读书欲望,才会去自主阅读。
1.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多读。初中语文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三大三小六次综合性实践活动,三年共18次。平时应多引导学生汲取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这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作品选。教学名家名篇时,可设计一些拓展性作业题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寻求答案,以此激发学生从课外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阅读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抽出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自读,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什么想法、疑难、体会,可以随时大胆地表达。气氛应该是轻松、热烈的,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次,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鼓励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构造出种种鲜活的形象,在有限的课堂里能展开无限的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在课外阅读方面则应做到“凡事预则立”。老师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量身定制一个阅读计划。严格要求学生执行,切不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阅读是讲究方式方法的,像人物事件、篇章结构、作品的思想内容等,我们一字一句也不能放过,应采取精读的方式,对阅读材料作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对于一些作品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写作技法,我们只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上,其它的可以运用跳读、浏览的方式,舍去无关紧要的部分。
四、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
1.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享受积累之乐
阅读中如遇见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应鼓励学生随时摘抄下来。像一些精彩场景、绝妙细节、精妙的论辩、名人名言,典型人物的心理、行动、语言和肖像描写等都是有益的资料。
在每节课前可以留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名句、好段的诵读、赏析。如:七年级要求能找出作品中有欣赏价值的句段,能背下来,并作简单赏析(喜欢的理由);八年级要求积累一个或几个段落,要求背诵并能从写作的角度分析;九年级要求对名家名篇作整体阅读并学会从写作技巧、人物形象、主题等多角度赏析。还应该定期对学生的积累情况进行检查,但我们应本着“多表扬,多鼓励,重引导,少指责”的原则,让学生在阅读中慢慢感受快乐。
2.开展读书汇报会,交流心得,享受阅读之乐
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汇报活动。学生之间交流读书心得,互换读书笔记,定期举办一些“比比看谁读的多,谁的阅读体验、阅读见解独到,读书经验大家分享”等一系列阅读读书会。当学生将自已的“杰作”展示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时,当自己的“杰作”受到别人赞许时,对于他们来说,那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是阅读带给他们的成就感!
3.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享受运用之乐
语文学习重在“积”和“用”,告诉学生积累的目的在于积累后的运用。当与别人针锋相对、争论不休时,你可以将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拿出来以理服人。这时,你会为自己引经据典、博古通今而感到欣慰与自豪。这就是阅读给你带来的乐趣。阅读并不是让学生读“死书”,只知道积累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我们的阅读其实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为学生今后养成一个好的读书习惯打下基础。
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切不可轻视之。
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的时候,不仅能加快阅读的速度,更能提高阅读的效率,保质保量。因为当学生充满兴趣去阅读时,他们往往更专心,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勤于思考,所以对文章的理解也就自然更深刻,这是强迫学生阅读所达不到的效果,这样阅读既轻松又有效,所以要培养一个好的阅读者必须先培养其对阅读的兴趣。
学生年龄尚轻,对文学作品的甄别能力还不够强,如何引导学生选择读物?在这方面应采取正面引导,不应一味地管制,甚至禁止。关键是引导学生能用正确的心态去阅读。
一、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认识,树立大语文观
让学生认识到:想学好语文光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堂学习的内容仅仅是个范例,我们应该做到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相互促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自然界中处处有学问,打破狭隘的语文观。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读书欲望,才会去自主阅读。
1.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多读。初中语文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三大三小六次综合性实践活动,三年共18次。平时应多引导学生汲取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知识,这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作品选。教学名家名篇时,可设计一些拓展性作业题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寻求答案,以此激发学生从课外获取知识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
学生阅读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内与课外阅读。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抽出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自读,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什么想法、疑难、体会,可以随时大胆地表达。气氛应该是轻松、热烈的,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其次,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鼓励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构造出种种鲜活的形象,在有限的课堂里能展开无限的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在课外阅读方面则应做到“凡事预则立”。老师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量身定制一个阅读计划。严格要求学生执行,切不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阅读是讲究方式方法的,像人物事件、篇章结构、作品的思想内容等,我们一字一句也不能放过,应采取精读的方式,对阅读材料作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对于一些作品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写作技法,我们只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上,其它的可以运用跳读、浏览的方式,舍去无关紧要的部分。
四、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
1.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享受积累之乐
阅读中如遇见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应鼓励学生随时摘抄下来。像一些精彩场景、绝妙细节、精妙的论辩、名人名言,典型人物的心理、行动、语言和肖像描写等都是有益的资料。
在每节课前可以留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名句、好段的诵读、赏析。如:七年级要求能找出作品中有欣赏价值的句段,能背下来,并作简单赏析(喜欢的理由);八年级要求积累一个或几个段落,要求背诵并能从写作的角度分析;九年级要求对名家名篇作整体阅读并学会从写作技巧、人物形象、主题等多角度赏析。还应该定期对学生的积累情况进行检查,但我们应本着“多表扬,多鼓励,重引导,少指责”的原则,让学生在阅读中慢慢感受快乐。
2.开展读书汇报会,交流心得,享受阅读之乐
每学期开展一次读书汇报活动。学生之间交流读书心得,互换读书笔记,定期举办一些“比比看谁读的多,谁的阅读体验、阅读见解独到,读书经验大家分享”等一系列阅读读书会。当学生将自已的“杰作”展示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时,当自己的“杰作”受到别人赞许时,对于他们来说,那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是阅读带给他们的成就感!
3.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享受运用之乐
语文学习重在“积”和“用”,告诉学生积累的目的在于积累后的运用。当与别人针锋相对、争论不休时,你可以将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拿出来以理服人。这时,你会为自己引经据典、博古通今而感到欣慰与自豪。这就是阅读给你带来的乐趣。阅读并不是让学生读“死书”,只知道积累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我们的阅读其实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为学生今后养成一个好的读书习惯打下基础。
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切不可轻视之。
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的时候,不仅能加快阅读的速度,更能提高阅读的效率,保质保量。因为当学生充满兴趣去阅读时,他们往往更专心,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勤于思考,所以对文章的理解也就自然更深刻,这是强迫学生阅读所达不到的效果,这样阅读既轻松又有效,所以要培养一个好的阅读者必须先培养其对阅读的兴趣。
学生年龄尚轻,对文学作品的甄别能力还不够强,如何引导学生选择读物?在这方面应采取正面引导,不应一味地管制,甚至禁止。关键是引导学生能用正确的心态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