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餐次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溯源分析

来源 :食品安全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iww0606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对三餐次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进行溯源分析。方法:以2018年6月30日-7月20日,某市酒店举办学生升学宴中提供的早、中、晚三餐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为例进行研究,分析中毒原因并积极展开溯源研究。结果:此次三餐次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人数为108例,占总人数的84.6%,且患者发病后均伴有发热、呕吐、恶心以及腹痛腹泻等症状,多数患者同时具有多种症状。分析发现6种食物为可疑食物(OR值分别为15.74、10.14、9.12、8.44、5.92、5.55和4.70,P值均<0.05且OR值95% CI>1)。结论:对三餐次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溯源研究发现,引起食物中毒的可疑性食物为加州鲈鱼以及夫妻肺片,需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督,从食物源头减少食物中毒发生。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溯源分析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表现为弧状、杆状以及丝状等多种形式,多存在于海洋生物中(如鱼、虾、蟹等)。相关研究显示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摄入了副溶血性弧菌,极易导致食物中毒的发生,这种情况又被称之为嗜盐菌食物中毒,患者中毒后伴有腹痛、呕吐、腹泻以及水样稀便等症状,且同一单位出现感染会导致三餐连续发生中毒[1]。
  为了更加全面地分析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情况,现以2018年6月30日-7月20日,某市酒店举办学生升学宴中提供的早、中、晚三餐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为例进行研究,进一步加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溯源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以2018年6月30日-7月20日,某市酒店举办学生升学宴中提供的早、中、晚三餐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为例。此次学生宴酒楼在6月7日晚上以及8日中午和晚上共接待了102桌客人,就餐人数806例,每一餐均有人出现中毒,中毒人数108例,而且出现食物中毒的患者均伴有发热、呕吐、恶心以及腹痛腹泻等症状,多数患者症状发生多种。经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检验(肛拭子检验以及呕吐物检验),在检验物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
  1.2 方法
  1.2.1 流行病学调查
  依据医疗卫生机构食物中毒检测报告内容对此次参与学生升学宴宾客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方法为面对面交流、电话交流以及调查问卷等形式,调查的主要内容涵盖发病情况、疾病症状、饮食习惯以及共同进餐时间,通过可疑食物的研究,进一步判断患者的中毒原因。选择同期用餐未发生食物中毒患者为对照组(85人)比较三餐次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3]。
  1.2.2 食品卫生调查
  对酒店中餐饮的各环节负责工作人员进行交谈,同时检查食物制作环境以及导致中毒的可疑食物,进一步分析食物在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3 实验室检测
  此次溯源中共采集肛拭子或者粪便5份,可疑食物原材料以及食品加工样本共10份,依据国家和卫生行业标准对样品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进行检查,同时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系列标准进行生化检验。
  1.3 统计学分析
  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行卡方检验[4]。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行病学调查
  2018年6月30日-7月20日,某市酒店举办学生升学宴,就餐人数806例,实际调查到人数125人,中毒人数108例,食物中毒发生率86.4%(108/125)。
  2.2 中毒场所确定
  对所有中毒患者的中毒时间进行分析,发现在患者中毒发病前的2 d内,患者均集中就餐在酒楼的7号以及8号包间的某一餐中,根据发病时间曲线图绘制,发现中毒时间呈现独立的峰段,而且在3个峰段的不同时间内,峰值均迅速出现后又迅速下降,这种情况完全符合食物中毒的曲线模式。而三餐次发病峰值主要出现在7日10时、8日2时以及10时,由此进行潜伏期推前研究,与患者6日晚餐、7日中餐以及7日晚餐的时间高度吻合,因此可以确定导致患者出现食物中毒是因为6日晚餐、7日中餐以及7日晚餐中的一餐[5]。
  2.3 可疑食物判断
  研究员分别对酒店提供的食谱以及发生食物中毒患者和未发生食物中毒人群进行调查,对可疑食物进行研究,详细内容如表1所示。
  2.4 卫生调查情况
  酒楼为五星级综合性酒店,对餐厅布局情况、卫生环境情况、厨房整洁情况以及餐具消毒情况等进行了调查,食物局部留样有2只基围虾、5片夫妻肺片,餐具无消毒记录,厨师均具有资格证以及健康证明,酒店员工在近期无身体不适等症状,食物原材料均是正规渠道来源并且详细可查。
  3 结论
  副溶血性弧菌是导致食物中毒的重要细菌,这种细菌多见于海产品中,特别是在海虾以及海蜇或者其他高盐的食物。副溶血性弧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可呈现出集体发病情况,而且疾病潜伏期较短,疾病发病急切,发病后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以及肠道疾病。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全球发生率均较高,我国沿海地区也经常发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副溶血性弧菌在内地检出情况逐渐增多。
  此次研究中引起食物中毒的是酒店升学宴,在升学宴的食物名单中,高度可疑菜品为加州鲈鱼、荆沙甲鱼、干煸鸭以及夫妻肺片,其中加州鳕鱼的风险更高,与其是海产品存在重要关系。在调查中发现酒店未记录就餐用具的消毒情况,存在不安全风险。
  该事件的发生再次为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酒店在提供餐饮服务时一定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消毒,选择安全食材,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宗華,许磊,曾德唯.一起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溯源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8(14):1771-1773.
  [2]肖颖,鞠立国,张凤兰,等.一起因食用鱿鱼引发的食物中毒[J].肉品卫生,2002(1):12.
  [3]林伟东,贺艳,余彬,等.一起肠道致病性大肠艾希氏菌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0(5):417.
  [4]徐红.一起由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检测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1):36-37.
  [5]毕玉华,李东成,齐新英,等.一起可疑防锈漆引起的食物中毒[J].山东食品科技,2004,6(10):31.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人们的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对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更加重视,食品检验检测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若想保证食品安全,为人们提供更加可靠的食品,相关部门需采取科学的措施控制检测质量,进而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深入,人们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在物质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宾客在享用烹饪带来的味觉体验时,对于菜品的要求已经从对食品色香味的需求转化为对视觉和听觉方面的追求。面对宾客饮食需求的变化,我国烹饪领域引入了全新的理念和工艺,烹饪人员也在不断地追求突破和创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烹调艺术,在色彩和造型上通过盘装艺术的表现手法,设计良好的菜品外观,带给人们不仅是视觉上的美感,还有精神上的愉悦感。为此,本文从果酱画
摘 要:勾芡是中华美食的一种烹饪手段,也是一名厨师必备的烹饪技术,其制作手法和使用方式都有很多讲究。本文结合实际烹饪经验,分析了勾芡技术及其在中式烹饪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式烹饪;勾芡;技术探讨  我国地域广阔,饮食习惯多种多样,菜式种类丰富,产生了形式各异的烹饪方式,为食材增色增味,能将同一种食材赋予不同的味道,为人们带来新鲜的饮食体验。勾芡属于中式烹饪手法,主要通过增加食材的黏稠度提升菜品的
摘 要:随着国民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认知度进一步提升,食品生产技术水平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诸多食品加工技术中,超高压加工技术应用广泛,已经全面覆盖蛋白质类食品、果蔬食品、速冻品及乳制品等食品加工过程中。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围绕蛋白质食品进行了分析,综合探讨了超高压技术在此类食品加工中的具体应用,旨在通过本次研究内容的展开,进一步为未来食品加工工作品质优化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超高压技术;
摘 要: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措施,保证饮用水水源的质量,直接关系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当地生态环境及生态安全。本文通过探讨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的意义,分析当前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以期为保护我国水资源提供参考。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措施  1 水源环境保护的意义  如今饮水安全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当前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水资源环境
摘 要:以莱菔子、红茶、白砂糖为主要原料,红茶菌为菌种,研制具有莱菔子风味的复合型发酵茶饮料。通过改变发酵时间、莱菔子液浓度,结合饮品口感、色泽、菌膜生长情况、还原性糖含量以及pH值,初步探究出莱菔子红茶菌复合饮品的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6 d,莱菔子添加量10 g/L。发酵液具有莱菔子香气,饮品色泽透亮,口感酸甜适中,菌膜成透明胶制状,富有弹性。  关键词:莱菔子;红茶菌;发酵;菌膜  莱菔子
摘 要:食品添加剂可以延长食品保质期、改良食品风味和外观,但食品添加剂对人体会造成一定影响,长期过量使用容易导致慢性中毒或各类疾病。本文简要分析了不同种类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合理对策,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对策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的保存、外观优化及口味改良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食品制作过程中为了延长保存时间,往往会添加各类型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
摘 要:本文主要目的是对红烧肉菜肴营养价值系统评估并分析烹饪方法会对其营养价值产生的影响。以中式民族传统特色菜肴腌制红烧肉原料作为主要科学研究监测对象,分析检测腌制红烧肉在原料烹调烹饪过程中主要的各种营养成分和生物质构功能发生明显改变的实际作用情况,为相关食品的制作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烹饪前后;红烧肉;营养成分  当前关于红烧肉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工艺优化、脂肪酸构成、风味物质检测等方面,关
摘 要: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检测中能准确检测食品中不符合规格的物质,并给出专业检测报告,以此判断食物的安全性,对目前食品行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重点对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检测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和探讨,以期为食品及食品检验行业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生物检测技术;食品检验检测;应用  完善食品检验检测工作,不仅能推动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还可提高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生物检测技
摘 要: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方式较多,常见的如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碘量法等。本文探索上述两种方式测定红提、红苋菜、橙子、圆椒及胡萝卜中维生素C含量,并进行重复性及回收率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碘量法测定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的准确度更高,将其引入到食品分析实践中,使用效果明显,具有进一步推广意义。  关键词: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碘量法;蔬菜水果;维生素C;准确度  食品分析是食品安全行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