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生涯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hu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高考背景下,如何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助力学生选课选考成为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通过整合资源、开发课程,并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评价、个性指导,积极开展学生生涯教育活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1.完善生涯教育课程,满足不同学生选课选考需要
  学校依据“以人为本、多元开放、自主选择”的原则,在现有课程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建设生涯发展指导教育三级立体分层的课程结构。
  公共必修课:关于生涯规划的通识教育,纳入学生课程体系。帮助学生了解生涯知识,掌握一般生涯规划技能。例如,围绕“高一认识自我,学会适应;高二探索环境,不断超越;高三自主管理,成就自我”这一主线,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探索环境、学会选择、科学规划,有的放矢地进行高中学习和生活。
  生涯选修课: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探索职业世界,以社会实践的形式进行。例如,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为期一周的职业体验活动,深入了解职业和岗位,学生对企业、职业的认识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思考自己的兴趣与未来职业的结合点。
  社团活动课程:针对有明确生涯规划方向的学生,将生涯规划和学科学习相结合,拓展学生的生涯视野,丰富其职业体验,在具体活动环境中进行关于未来专业、职业选择的深入思考。
  2.创新生涯教育品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为助力高一学生更好地选课选考,学校自2017年开始调整年级工作安排,实施为期一周的新高一学生生涯体验营活动。班主任、学科教师利用假期组成备课小组,集体备课,设计并实施开启高中生涯之旅、选择的智慧、学科和专业选择、时间管理、思维训练等班级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生涯规划的意识。学科教师利用学科绪论课,就学科的知识能力、学科素养、学科和未来职业发展、社会和国家的相关需求等话题和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引导学生掌握各个学科的知识,体验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学校在高二年级开展职业嘉年华活动。邀请优秀校友、企业代表、骨干教师、学生家长等优秀职业人进校园,通过职业大搜索、生涯访谈、模拟招聘等活动环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澄清他们对于专业、职业、发展等方面认识的误区,合理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3.及时开展诊断评价,明确未来调整方向
  学校引入第三方测评机构,定期组织专家督导,对学校生涯教育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评估。这样,既明确了学校生涯教育活动的效果,也指出了未来调整和完善的方向,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生涯指导。
  2020届高三毕业生顺利完成高考之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生涯测评、生涯课程、生涯拓展、教师个别化指导等活动的认同度比较高,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在选课选考的过程中得到了老师及时有效的帮助。但也有学生对学校生涯教育活动提出建议:生涯规划要及早开始;在选择科目的时候指导学生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爱好,也要考虑自己的成绩,多方面综合后再进行决策等。这些,也为学校今后开展生涯教育活动提供了改进的方向。
  学校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社会的需要,积极探索开展生涯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动力,也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校本研究专项课题(课题批准号:CBEA16067)研究成果
  編辑 _ 汪倩
其他文献
在学校家校协同育人的德育工作背景下,学校小学部设立“家校记事本”,架起家校间心灵的彩虹桥,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打造和谐的教育生态。  1.架起桥梁,汇聚力量  景山学校的学生自入学起,就人手一本“家校记事本”,学生主要记录每天的学习任务和在校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感受和收获,老师会记录下学生在校的表现,家长每天就可以通过这个小小的记事本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义务教育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学校需要深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层面如何落实,如何科学设计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如何有效地进行课程评价,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诚敬敏毅”为校训,通过丰富育人载体,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为学生创建体验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成长。  首先,开发校本德育课程,丰富育人的载体。学校研发出版了《冠山教育例话——学生品质阶梯培养课程》教材。教材以校训“诚敬敏毅”为四条主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设计了36个教学主题,以班队会、综合实践活动为途径,以体验式活动为主要教育方式,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培养序
期刊
自从2001年国家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以来,校本课程就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小学“疯狂”地生长,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课程乱象”,如课程泛化、重复或者散点式开发、重开发轻实施等问题。在新一轮中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如何走向深处呢?  注重价值判断  在学习无处不在、课程资源遍地的时代,学校需要对应该开发什么课程作出一个价值判断。  1.确保课程的意识形态正确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
期刊
学校按照“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标准,多方发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依托课堂进行渗透  学科教学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抓手。学校借助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做人做事习惯的培养。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在坐姿、站姿、读写姿势、回答提问、专心听讲、积极思考等方面严格要求;另一方面,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纳入课堂常规管理,把对学生习
艺术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质量决定着学校美育实践的有效性,影响着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落实。学校自建校以来,就一直探索构建艺术课程体系。经过三年的持续建设,学校初步形成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成长的小学艺术课程体系。  课程理念:全面发展、个性成长  学校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一方面,坚持全人教育理念,明确艺术课程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实施方式等方面予以
统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在单元编排、教学内容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动和变化,由道德主线转向德与法兼容。因此,用好统编教材,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已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下面,我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一课为例,讲一讲我是如何运用DOK理论开展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的。  1.运用DOK理论开展深度学习的适用性分析  1997年,美国教育评价专家韦伯提出了“知识深度(
学科大概念是指向具体学科知识背后的更为本质、更为核心的概念或思想。它反映学科的主要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学科结构的骨架和主干部分。它充分揭示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更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生成新知识的能力,是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学校以学科大概念为支点,撬动课堂改革,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圆”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  1.找准核心概念,重构单元内容  重构前
期刊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学科,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激发求异思维  创新型人才的第一个表现为:喜欢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标新立异,积极努力探索未知问题,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及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把握程度,是鉴别一个人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例如,在分数除以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是学生获取阅读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篇幅的原因,语文課本上的选文多数只有片段,学生仅仅从片段的阅读是很难真正体会到文章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饱满以及作者是如何巧妙设计文章结构的。但是,整本书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讲,如果篇幅过长,学生恐难以读懂内容,就会感到枯燥与乏味,甚至很快就忘记自己所阅读的内容,这样的阅读显然效果不佳。如何将新教材与整本书阅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