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课改深处的校本课程开发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__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2001年国家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以来,校本课程就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小学“疯狂”地生长,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课程乱象”,如课程泛化、重复或者散点式开发、重开发轻实施等问题。在新一轮中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如何走向深处呢?
  注重价值判断
  在学习无处不在、课程资源遍地的时代,学校需要对应该开发什么课程作出一个价值判断。
  1.确保课程的意识形态正确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是教育目标和教育思想的核心载体,所以,课程开发的第一要义就是要确保课程方向正确,符合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不能出现触碰红线和底线的课程内容。尤其是在国防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宗教教育等方面,更应该谨慎开发,确保课程的意识形态安全。
  2.对拟开发课程进行价值判断
  一门课程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价值,但价值有大有小。由于学生在校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学校要将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内容以课程的形式开发出来,其它内容则可通过活动、社团等形式呈现,同样可以起到育人的作用。
  目前,有一些学校将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内容都开发成了课程,不但给教师增加了负担,而且导致学校课程体系臃肿,冲淡了核心课程的实施。这种做法混淆了广义课程和狭义课程的区别,广义的课程是指一切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内容或活动,基本等同于教育内容,这种无边界的课程很难在实践中操作,也体现不出课程的专业性;狭义的课程主要是指专业意义上的课程,是按照课程的基本要素开发编制而成的课程,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课程建设主要指狭义上的课程。
  目前,对学校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和学校内涵发展,决定哪些内容适合开发为课程,哪些内容适合以活动或资源形式呈现,哪些内容可以渗透在校园文化或环境中,需要学校作出一个合理的价值判断。
  注重集约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一定要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和散点式,力求做到系统设计,整合开发。
  1.系统设计
  学校教育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规划与设计。学校开发什么样的校本课程、开发多少门校本课程,需要在国家课程充分实施的基础上,调研学生发展需求、校内外可以利用的资源等,进行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保证校本课程按照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方向开发与实施,避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交叉与重复。
  2.整合开发
  目前,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还处于比较散乱的状态。例如,某校同时开发了青春期课程、疾病预防课程、安全课程等,其实完全可以将其整合为一门课程——生命教育课程,这样,课程会更加丰满厚重;还有的学校分别开发了节日课程、剪纸课程、礼仪课程、孝亲课程等,其实这些课程更适合整合为传统文化课程,当站在传统文化的高度来开发这些课程时,课程视野会更加开阔,内容会更加丰富;还有的学校采取一门国家课程加一门校本课程的方式,形成“语文 阅读与演讲”“数学 理财”等课程,将校本课程植入国家课程,抓住基础性学科最关键的部分,对其进行拓展和研发。
  当校本课程经过了轰轰烈烈的“加法”之后,学校需要静下心来,学做“减法”,实现课程的提炼“归一”,让价值追求从散乱走向集约,从单一内容走向联动整合,从碎片化教学走向整体化育人,借助个体的丰富积累和团队的智慧合作,将课程凝炼,让课程体系变“薄”。
  注重课程品质
  目前,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渐渐从过去对数量的关注转向对课程品质的追求。课程品质既包括课程内容的品质,也包括课程实施的品质。
  1.课程内容
  首先,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避免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交叉重复,如有的学校开发了地域文化类课程,其实里面很多内容都是与地方课程重复的;有的学校开发了安全课程、国防教育课程等,这些内容又与北京市专题教育课程重复;有的学校开发了一些学科拓展类课程,其实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要么是与国家课程低水平重复,要么是一些课程资源的简单罗列。这样的内容遴选难以保证课程品质。
  其次,課程内容要有利于拓宽视野。视野既包括学科视野,也包括学生的生活和社会视野。校本课程既可以是学科拓展的内容,包括学科兴趣类、学科思维类等;也可以是原创课程类,包括理想信念类、传统文化类等,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实落细;又可以是下移课程类,主要是利用高校优质资源,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打开另一扇窗口;还可以是外引课程类,将STEM课程、人工智能课程等引进学校,并进行校本化改造,为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提供有效载体。
  第三,课程内容尽量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国家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人类已有的先进经验,并进行文化的传承,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其呈现形式多以分科为主,以间接经验的传递为主。而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所以在开发时尽量体现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2.课程实施
  一是将重点或者特色校本课程纳入课表,给予一定的课时保障,并定期组织相应的教研活动,每学期或者每学年对这些课程进行效果评价。二是将学科类拓展课程整合到学科建设中去,使这些校本课程与相对应的学科成为一个整体,如将数学思维、数学阅读、数学生活等校本课程整合到数学课程建设中去,教师可以根据数学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安排进行实施,通过调整数学课程的课时结构,实现课程的有效达标。三是将非学科类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实施。很多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有着深度关联性,学校可以将它们进行整合。
  编辑 _ 于萍
其他文献
北京市第五幼儿园“家庭幼师”项目以培养家长成为家庭幼师为主旨,由幼儿园牵头,充分发挥幼教专家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优势,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最终实现家园合力育人。  1.“家庭幼师”的愿景目标  “家庭幼师”项目以幼儿园为基地,以家庭为主阵地,发挥幼教专家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优势,积极为家长提供专业理论及实践技能资源,指导和帮助家长成为“五有”好家长——在思想上“有格局”、在养育上“有方法”、在行为
期刊
2020年7月,东城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及八个分中心正式成立。天永学区分中心(以下简称“分中心”)通过健全机制,在关键环节、核心领域发力,盘活多方资源,同心聚力,构建家校社共育支持体系。  1.成立一个组织,做好顶层设计  北京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作为天永学区牵头校,推动开展学区家校社共育工作,建立组织机构,明确权利与职责,确立家校间、校际间、社区与家庭、社区与学校间联动机制,汇聚家校社合力,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学区包括四所中学、七所小学和两所幼儿园,在家校共育活动中,各校注重家长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使家长成为学校管理的合作者、教育活动的执行者、专题培训的讲授者。  1.学校管理的合作者  “家长志愿服务”是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形式,各类家长志愿者队伍参与学校管理,形成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局面。上下学时段,学校周边交通拥堵,通过前期调研,整合资源,学校组建“家长志愿者交通疏导服务队”。家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扎实落实教育改革任务,将社会督导引入学校工作机制,将家长代表、资源单位、社区居民、媒体代表纳入到学校督导队伍中。社会督导走进校园,资源单位伸出援手,社区联动提供服务,家、校、社携手,助力学生成长。  学校转变教育管理职能,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教育督导,成立社会督导工作小组,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基本宗旨,坚持多方共育的理念,构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共同
期刊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设置8部家长服务热线,着力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推动教育教学各部门的服务升级与机制建设,力争开拓更有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途径。家长服务热线由学校课程部、资源部、学生部三大部门主管领导接听,高站位提升学校服务水平,立体式打通家校沟通渠道,个性化解决不同家长需求。  学校组织三大部门分工协作,接听不同需求的家长来电,给予及时响应。课程部分设三部热线,调查、回应
自然体验活动的核心价值是满足幼儿亲近自然的需要,增进幼儿对大自然的情感。幼儿园强调在幼儿身边的、真实的、日常的自然中,通过感官参与、身体体验、游戏为主的方式,来开展自然观察、自然探究、自然体验、自然游戏、自然发现、自然表征等活动,让幼儿获得多层次、多方面的经验,增进情感和能力。它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进行的学习,最终培养幼儿了解生命、尊重生命、关爱自然的积极情
为了有针对性地为家长持续提供支持和帮助,最终实现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和进步的目标,我们开设了“家长云课堂”。  1.调研家长真正需求  课程内容与授课对象的需求的契合度决定了授课效果。我们在每期家长云课堂实施前,都专门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家长的育儿问题,更加精准地定位家长真正的困惑和需求。调查显示,家长们的焦虑主要聚焦在“孩子的学习”这一话题上。因此,我们设计了为期六天的“学习动力训练营”,引导家长们
在学校家校协同育人的德育工作背景下,学校小学部设立“家校记事本”,架起家校间心灵的彩虹桥,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打造和谐的教育生态。  1.架起桥梁,汇聚力量  景山学校的学生自入学起,就人手一本“家校记事本”,学生主要记录每天的学习任务和在校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感受和收获,老师会记录下学生在校的表现,家长每天就可以通过这个小小的记事本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义务教育必修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学校需要深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层面如何落实,如何科学设计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如何有效地进行课程评价,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诚敬敏毅”为校训,通过丰富育人载体,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为学生创建体验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成长。  首先,开发校本德育课程,丰富育人的载体。学校研发出版了《冠山教育例话——学生品质阶梯培养课程》教材。教材以校训“诚敬敏毅”为四条主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设计了36个教学主题,以班队会、综合实践活动为途径,以体验式活动为主要教育方式,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培养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