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阅读能力是指以数学的思维为基础,用数学的认知、观念、方法来解读、理解数学问题或者数学材料,从中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在成长过程的认知,可以在头脑中构成一个储存信息的系统,学生可以依据这个系统来解决生活、学习上的问题。而培养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过程,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一、培养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原因
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语言中的每一个符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了解这些含义使学生在阅读数学语言时更容易。但是数学所表达出的意象都是在自然界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最简单的数学概念β,在生活中是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对象的。数学在内容和语言上都是比较抽象的,这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不好也会使得数学阅读能力偏低。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听讲、做练习,然后去应付考试,是行不通的。再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授课为主,数学练习为辅,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独立阅读机会较少,使得其阅读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基于这些原因,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培养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们开展活动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就是情感,情感因素对人的刺激作用较为明显。前人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之类的名言。有研究表明,初中生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殊时期,所以,更加需要建立起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在进入正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或者提出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问题,与学生的原有认识产生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下第十章《感受概率》中,教师可以问:抛起一枚硬币会不会100%出现正面的情况呢?学生为了知道答案就会进行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教师可以拿出一枚硬币做实验,来验证课前提出的问题,自然进入正课的教学。通过有针对性、难度适宜地设置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2.立足教材,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当然是通过数学课本来获得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将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教他们学会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概念和关键词。比如在《认识三角形》中对于“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这句话,教师可以着重将“等边对等角”划出下划线,便于学生仔细阅读,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
3.理解阅读材料,激发学生思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阅读教学策略,借助数学课堂阅读来提高课堂效率。尤其是对于每个单元的数学阅读材料,教师可以选择一篇最具代表性的来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如向学生示范教师自己是如何阅读的。把数学阅读教学纳入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形成积极优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理解是数学阅读的核心。在阅读之前,教师要对阅读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给予高度的重视,编好教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学生通过大脑中的联想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整理,通过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便于以后对知识的检索和提取。所以说,阅读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在学生已经理解的基础上,再辅以习题来训练,不仅可以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制力。
4.读与练相结合,促进知识掌握
数学教科书编写严谨、逻辑性强,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要求对每个数学术语、句子、图表有清晰透彻的理解,手和脑并用,读与写结合。数学教材对问题的叙述非常简洁,数学推理过程有时也很简略,面对这些公式、理论、性质,常常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推导,以便于学生理解。有些数学阅读材料还需要学生在看的同时将解题格式、数学公式等写在空白处,以便下次阅读和课后巩固。
在数学阅读中还应注意如何将内部语言转化成灵活的阅读内容。学生要学会把符号语言、图示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将抽象的内容转换成较为具体的内容。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八章《幂的运算》的教学中,学生阅读教材过后如何能用自己的语言将“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这个公式表达出来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把复杂的公式简化,也可以将公式展开来说。通过教师在黑板上的演示,如(5m)3=53·m3=125 m3等,让学生明白幂的运算的概念。然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积的乘方公式的特征,这样不仅传授了知识,还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经过一阶段的阅读训练后,学生初步掌握了阅读的方法,但对于某些理论还是一知半解。造成这种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课后缺乏练习。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陷阱”,专门让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然后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点评,让学生对此概念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意识;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教学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广大教育者要与时俱进,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教师只有结合新时期的教学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在培养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上不断取得进步和成绩。
一、培养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原因
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语言中的每一个符号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了解这些含义使学生在阅读数学语言时更容易。但是数学所表达出的意象都是在自然界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最简单的数学概念β,在生活中是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对象的。数学在内容和语言上都是比较抽象的,这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不好也会使得数学阅读能力偏低。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听讲、做练习,然后去应付考试,是行不通的。再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授课为主,数学练习为辅,但是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独立阅读机会较少,使得其阅读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基于这些原因,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培养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人们开展活动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就是情感,情感因素对人的刺激作用较为明显。前人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之类的名言。有研究表明,初中生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殊时期,所以,更加需要建立起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在进入正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或者提出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问题,与学生的原有认识产生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下第十章《感受概率》中,教师可以问:抛起一枚硬币会不会100%出现正面的情况呢?学生为了知道答案就会进行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教师可以拿出一枚硬币做实验,来验证课前提出的问题,自然进入正课的教学。通过有针对性、难度适宜地设置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2.立足教材,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当然是通过数学课本来获得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将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教他们学会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概念和关键词。比如在《认识三角形》中对于“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这句话,教师可以着重将“等边对等角”划出下划线,便于学生仔细阅读,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
3.理解阅读材料,激发学生思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阅读教学策略,借助数学课堂阅读来提高课堂效率。尤其是对于每个单元的数学阅读材料,教师可以选择一篇最具代表性的来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如向学生示范教师自己是如何阅读的。把数学阅读教学纳入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形成积极优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理解是数学阅读的核心。在阅读之前,教师要对阅读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给予高度的重视,编好教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学生通过大脑中的联想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整理,通过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便于以后对知识的检索和提取。所以说,阅读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在学生已经理解的基础上,再辅以习题来训练,不仅可以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制力。
4.读与练相结合,促进知识掌握
数学教科书编写严谨、逻辑性强,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要求对每个数学术语、句子、图表有清晰透彻的理解,手和脑并用,读与写结合。数学教材对问题的叙述非常简洁,数学推理过程有时也很简略,面对这些公式、理论、性质,常常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推导,以便于学生理解。有些数学阅读材料还需要学生在看的同时将解题格式、数学公式等写在空白处,以便下次阅读和课后巩固。
在数学阅读中还应注意如何将内部语言转化成灵活的阅读内容。学生要学会把符号语言、图示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将抽象的内容转换成较为具体的内容。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第八章《幂的运算》的教学中,学生阅读教材过后如何能用自己的语言将“积的乘方,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这个公式表达出来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把复杂的公式简化,也可以将公式展开来说。通过教师在黑板上的演示,如(5m)3=53·m3=125 m3等,让学生明白幂的运算的概念。然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积的乘方公式的特征,这样不仅传授了知识,还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经过一阶段的阅读训练后,学生初步掌握了阅读的方法,但对于某些理论还是一知半解。造成这种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课后缺乏练习。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陷阱”,专门让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然后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点评,让学生对此概念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意识;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教学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广大教育者要与时俱进,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教师只有结合新时期的教学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在培养初中生数学阅读能力上不断取得进步和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