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纱巾》教学设计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sb5503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设计以“童年趣事”为主题,列举名家名作,展示了一幅幅童年的生活画卷。这些作品选取的角度多样,除了表现童年的“酸甜苦辣”也唤起了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而诵读欣赏中“黄纱巾”这篇文章的选取安排,主要想表现的是人世间美好心灵的存在,为我们的孩子们拓展了生活的视野,它告诉我们,除了关注自己的人生,还可以将关注别人的人生,重视别人的存在,因为这世界上还有更多美好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发掘。它对形成学生们的情感价值观,生活态度的积极性有了很强的影响力。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初中教材,稚气未脱,他们知识结构比较薄弱,理解能力也比较单薄。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将太难的太深入的问题强加给学生。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之前也很少接触散文诗类的文章,对此类文章的问题特点还比较生疏,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对此类文章加以引导分析,尽量以学生熟悉的方式加深对文章内容情感的体验。
  教学目标:1. 理清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心理,了解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3.理解小说主旨,感受美好心灵的力量;4.学习小说精巧的构思,设置悬念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人物心理变化过程,体会人物美好心灵的力量。
  教学难点:中年人情感转变的过程;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纱巾在日常生活的用途导入. (板书标题)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设计目的:以简单迅速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教学情景,明确本科的学习目标,了解作家作品。
  四.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理清故事情节。
  设问:文章写了几个人物?围绕什么来展开?
  师明确:两个人物:小女孩和中年人;围绕黄纱巾来展开
  (2)女孩和黄纱巾和中年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师明确:小女孩 中年人
  学生活动:(让学生讨论回答)要求各小组讨论,组长上黑板展示讨论结果,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培养各个小组组员间的讨论能力,以评比加强讨论的重要性。
  这篇小说分成几个片段来欣赏后提出问题。
  (1)女孩:
  片段一(让学生朗读): 女孩放学要经过一个小小的服装市场.
  女孩看见并喜欢上了一条黄纱巾。女孩停住不走了,呆呆地看。
  问题:这个时候,女孩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概?
  明确:这条纱巾真漂亮啊!
  片段二: 整个晚上,女孩都下定向家里要钱的决心. 最终,女孩也没提要买黄纱巾的事,并发誓永远不提这件事.
  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是女孩,你会有哪些矛盾的想法?
  明确:我要告诉妈妈那条纱巾很好看,我想买下它………可是家里没有什么钱,我怎么可以给家里添乱呢?算了吧.!
  片段三:女孩一愣。“不,我不能 白收人家的东西。”女孩毫不犹豫地说。
  问题:经过哪些思考后,女孩才说出这样坚决的话?
  明确:收下吧,这是我梦寐以求的纱巾,可是,没有付出就得来的东西会让我内疚的!我决不能收下!
  (2)中年人
  片段一: “买下吧,孩子,就剩它一条了。只卖10元钱。”
  问题:中年人看到小女孩呆呆的看着这条黄纱巾,他内心是怎么想的?
  明确:这个女孩好像很喜欢这条纱巾,我得劝她买下,那样,我今天就可以多赚钱.
  片段二: 女孩准备离开了。注定买不下它,不如早点儿走开好。女孩刚走开,中年人已摘下黄纱巾,并追上女孩。
  “孩子,送给你的。收下,你围上它肯定好看。”
  问题:中年想了很久以后才把黄纱巾送给女孩?
  明确:小姑娘和这条纱巾搭配在一起很好看,.好久没有见到这么美得东西了.可惜她没有钱….我还是送给她吧,有些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
  片段三: 女孩又回过头说,反正站在楼上能看见它。能看见它,就很好了。中年人立在那儿。
  问题:听了女孩的话后,中年人立在那儿,此时此刻,他有哪些感触?
  明确:我奔波劳累了那么多年,看到的都是尔虞我诈的场面,连自己也卷入其中.而今,小姑娘纯真的一面,使我顿有感触,我是否重新拾回那颗纯真的心!?
  以上环节的师生活动步骤:①师要求学生根据片段内容揣摩人物心理, 组织好语言后回答;②师可以选取一两位表演较好的学生朗诵表演。③女生回答小女孩;男生回答中年人。④回答过程中老师加以评价指导。⑤指导学生的阅读思路:可以根据人物动作、语言、神情来揣摩人物心理变化,从而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3、描绘小说的人物形象
  思考一:女孩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孝顺,善良,不占別人便宜。
  思考二:中年人是个怎样的人?明确:大方,善良.有爱心。
  4、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明确:一颗美好的心灵可以感染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师可以选取回答较好的学生谈谈感悟,并总结板书)
  设计目的:进一步归纳小说主题;延伸概括能力
  5、拓展:
  讨论:文章的情节的安排有什么特色?
  明确: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情节跌宕起伏。(学生讨论回答,达到体会文章的构思的目的)
  设计理念:以一小段充满深情的朗诵结束本课,促使学生情感升华。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还是比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特意设置了一个环节,就是以人物的行为、语言、神情去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体会人物形象,并以此为砖引出了学生对人物美好心灵的感知的玉,在上课的过程中,这样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效果也挺好。但是唯一比较遗憾的是由于学生比较少接触此类的教材,所以他们对文章“蒙太奇”式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内容不是很理解,所以在理解能力上稍微差一点,在这环节实施的时候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总结时时间比较紧迫,今后的教学,尽量在这个环节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摘要]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在学习中设疑答问、增强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中外教育家所共识。本文通过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克服这种现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设置问题情境,开发并训练思维,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英语教学 设疑答问 培养 思维 能力  我国古人认为学从“疑”得,知从“问”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
由于语言习惯和语言环境的差异,英语听力成为很多学生头疼的问题,但它在高考中占的比重较大,而且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是非常重要。所以,对听力的教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就“如何提高英语听力”问题谈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注重素质培养  英语听力的最终目的在于理解,要达到理解的境界就离不开良好的听力素质。那什么是听力素质呢? 所谓听力素质就是指对英语语音基本知识的掌握,如音素识别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新课程标准的出现使我们的数学教育回归人文教育,凸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而体验性
摘要:作文能力是小学生最重要的语文综合素养之一,作文教学是培养作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从当前的作文教学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学方式单一,作文教学课堂缺乏生机,因此需要进行教学的创新。  关键词:小学作文 创新 观察个性课堂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令学生害怕和教师头疼的“症结”。在作文教学中,小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写,也常常觉得不知道如何去写,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切实发挥主导作用,想
【摘要】 实效性高的语文课堂,我认为必然是如水般灵动多姿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乐园,课堂教学也是师生人生长河中一段特殊而丰富的经历。如何让课堂为师生彼此的人生打底奠基、增色添彩呢?我想没有比构建如水般灵动的课堂更能吸引我们的了。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实效性 探索  作为培养学生基本交际能力,滋润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精神生活质量的语文课堂,更需要师生共同用心去经营和呵护。
重新修订的中学语文课本,就拿初中教材来讲,修订前说明文不到20篇,修订后增到40篇。在各种文体中增长率最高,这样加大说明文的教学量,它符合了语文科工具性和实用性原则的要求。同时也清楚表明了说明文在整个教学中与记叙文、议论文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说明文教学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这是因为说明文一般平平实实,缺乏形象性。老师上课时,再那么一肢解,抽血去肉,剩下“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几块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一直是高中课程中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学生高考成绩的好坏。笔者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在不断尝试更加有效的应用教学方法基础上,总结了任务教学法。在此将对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教学法进行系统论述。  关键词:高中英语 教学 任务教学法  教育部新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倡导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逐步达
对于数学学科来说,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线教师,就应该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随着新课改革教育理念不断地渗入,很多老师纠结课堂到底该给学生什么?根据学生和学校教学实际,我不断探讨教学方法,致力于优化常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精心设计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电影宣传片总是让您产生强烈观看欲望。课堂也是如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
我校是中职类院校,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的是四四二的考式模式。即:笔试占40分,答辩占40分,平时成绩占20分,总分100分,通过历年的学生考试表现,总结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笔试)死记硬背。在考试中,大多数班级普遍都存在这种现象。例如:机械基础中有一道题是这样出的:简述机器的五部分构成?并举例说明?在举例中,学生的答案完全一致,都是课堂讲授的例子,没有新的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