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rgin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1921年1月鲁迅以一年前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著名小说《故乡》,而祖农·哈迪尔的小说《精疲力尽的时候》发表于1948年,这正是国民党反动派垂死挣扎、白色恐怖笼罩新疆的最黑暗的年代。两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闰土和巴海性格变化及命运走向有异曲同工之处,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病态社会环境下贫苦农民的不幸。
  关键词: 闰土 巴海 转变 病态社会
  一、人物性格从跃跃欲试到驯服不争
  《故乡》中少年闰土的形象英俊,天真可爱。他“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手“红活圆实”。他一说起那“天下的新鲜事”来,总是脱口而出,滔滔不绝,娓娓动听。他能在大雪天巧妙地装捕鸟雀,敢在月亮地里“手捏一柄刚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教给“我”雪地捕鸟的方法,邀“我”月夜看管瓜地、刺猹,“告诉”我夏天捡贝壳、潮汛时看跳鱼儿等“我”素不知道的许多新鲜事。分别时他难过得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后来还托他的父母带给我一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衣着得体、健康活泛、机智勇敢、朝气蓬勃,把同龄的“我”当成一个好朋友,喜欢分享,思想里并没有阶级观念,与“我”兄弟相称。少年闰土是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孩子,有着一个少年该有的健康体态及心态。
  二十年后的中年闰土形容枯槁,苍老呆滞。他脸色灰黄,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深冬时,头上还“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神情木讷,吞吞吐吐。他“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像个木偶人了”。他虽然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过了一会儿他的态度突然恭敬起来,分明地叫道“老爷”。接着,他又“拖也躲在背后的孩子水生”,分明地教孩子“给老爷磕头”,他还认为这是合乎天理的。不这样,就不成“规矩”。二十年后闰土的体态,衣着,精神面貌,以及思想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更让“我”诧异的是儿时亲切的“迅哥儿”称呼突然恭敬地变作“老爷”,并教育后代给老爷磕头……分明已被体制化了。
  《精疲力尽的时候》以维吾尔现代农村为生活背景,描写农民巴海在精疲力尽的时候被黑暗社会吞噬的悲剧。巴海的人生遭遇集中地表现了20世纪40年代维吾尔族农村一部分农民哀苦无告、濒于绝境的真实情景,是对旧社会发出的一份沉痛的控诉状。
  巴海性格鲜明,带有普遍性。他淳朴实在,对姑娘的追求不是靠甜言蜜语,而是靠丰硕的劳动果实来表明自己的心迹,争得姑娘的爱情。他在“辛苦麻木”的生活中,承认了神的威力,向神低下了头。他把自己“切近”的愿望寄托在对神灵的祈求、祷告上,希望神灵的偶像帮他摆脱痛苦,交上好运。所以,他在挑拣东西时,特别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可见,中年巴海已经麻木迟钝,思想迷信了。这是封建思想造成的。封建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总是时刻用封建迷信思想来腐蚀、毒害、麻痹人们。当时穷愁潦倒的巴海被惑人的封建迷信思想所俘虏,于是崇拜起偶像来了。封建迷信思想使他陷入了宿命论之中而听天由命,使他不问不想导致他穷苦不堪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使他处于“只是沉默”而不反抗也不思反抗的麻木状态中。
  他恪守传统道德礼俗,孝敬父母,当他没能腰系白带,手扶丧棍哭着走在灵柩前为老人送葬时,他感到“真愧”,“真不幸”。他安分守己,对官衙的倒行逆施愤愤不平,却“宁肯饿死也不愿告状去”,他虽然穷,却很自尊,而且懦弱,“经不起粗硬话”,受了气也不愿抗争,而是咽下财主的恶毒的丧气话,长吁短叹地回来家里,把怨气发泄在老婆孩子身上。这个强壮勤快的农民,就这样在天灾人祸、贫困交加中倒了下去,真使人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叹惋。
  二、病态社会下的病态人物
  正如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所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闰土就是一个发人深省,且能引起疗救注意的典型形象。
  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官僚的统治,地主的盘剥,军阀的混战,使国人处于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而多子女、饥荒、苛捐杂税等内忧外患更像一座座大山般压得平民百姓喘不过气。
  闰土不仅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且思想上受毒害。他外貌、神情、语言、行为、思想上的巨大变化不得不引发读者思考,他使人们看到,病态社会下普通人无助的病态形象。封建思想麻醉下的闰土由精神的苦闷到身体的疾患,而身体疾患的发展导致并加重身心的双重病苦。前后性格的反差描写是作者企图用主人公之不幸来表示对其同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引起当局对劳苦大众的疗救行动。
  《精疲力尽的时候》发表于1984年白色恐怖笼罩新疆的最黑暗的年代。和鲁迅一样,祖农·哈迪尔也选择以这段病态岁月为小说环境,关注着当时维吾尔族贫苦农民的生活。小说中积郁着群众的悲愤,似乎到了一触即发的状态,氛围沉闷到令人窒息进而欲奋起揭竿。作品的语言也灌注了作者喜忧参半的强烈感情,忧郁中透着欢快,浓郁、悲愤的基调中蕴括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特点。
  巴海的性格转变以父亲的去世为分水岭,丧事给他生活带来了一连串的变故。在军阀无理又残酷的压迫下,他试图据理力争,得到的却是更无理更残酷的拷打。于是他学会沉默与顺从,撒委屈与怨气于自己的老婆孩子身上,最终疾病缠身而死。同样是由精神的苦闷到身体的疾患,进而到身心的双重病苦,结局以死亡告终。祖农·哈迪尔哀巴海之不幸,使读者怒巴海之不争而引发深切反思。巴海只是千万受压迫贫苦维吾尔农民中的一个典型,他们在强大又黑暗的军阀压制与戕害下选择逆来顺受,忍受着身体和精神的病痛。
  鲁迅笔下的闰土与祖农·哈迪尔笔下的巴海都是作者以人精神或身体的病态反映当时社会的弊病,传达作者对社会的思考和人文关怀。所不同的是闰土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顺民形象,他在逆来顺受中无声无息地被同化并将这种软弱麻木与顺从不争传承给下一代。而巴海最终成了军阀病态统治下的祭品,在专制主义的压迫下,处于弱势的个体只能以病态或死亡表达他们的状态。闰土的结局是鲁迅给读者吃的一记“闷棍”,给读者无限猜想,或许闰土会一如既往地苟活下去,或许在某个际遇下会奋起反击也不可知。这种结局更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从情感角度讲容易引发强烈思考。祖农·哈迪尔则直截了当地结束了巴海的病苦状态,意在表明,压抑身心、扭曲魂灵导致身心的双重病态已经不足以用屈从表达悲愤,忍受到极致宁用死亡去表达反叛也不以弱小的力量反抗,死亡成为他们无可选择的解脱和现实命运。在祖农·哈迪尔看来不抗争的结果只能是死亡,不死亡之道是齐心协力的反抗。
  三、波澜不惊和汹涌澎湃的叙事方式
  鲁迅的《故乡》像是在描写一个社会常态下的生活片段,平铺直叙地表达闰土的转变,在成长过程中变得迟钝、软弱。如果说巴海在面对军阀的拷问还有挣扎的话,那么闰土连挣扎都没有,或者是鲁迅省略的挣扎的过程,于是病态表现成了闰土常态的生活,最终还是要这样生活下去,传承下去。叙事和缓又简洁,人物对话透出冷漠的悲哀,平淡无奇的语调也使读者的激动和愤怒平淡却露出自嘲。鲁迅是想以重锤击鼓般的轰鸣唤醒人们麻木愚钝的灵魂,激励人们羸弱的意志。
  祖农·哈迪尔在《精疲力尽的时候》中同样发挥了戏剧创作才能,制造出了一个明显的冲突,父亲的死亡成为主人公巴海和军阀之间矛盾引爆的导火索,也是小说的高潮。反抗、挣扎无果的巴海只能服从,他心知肚明却力不从心,精神的极端压抑和生活的无理盘剥使他把自己无处申诉的悲愤发泄在自己的妻孩身上,身心的双重病痛和生活的残酷无情终于在剑拔弩张的一瞬间将他定格在了抬尸架上。整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节奏感强,人物有大起大落的情绪及心理变化。不同于鲁迅的闷鼓,祖农·哈迪尔通过毁灭巴海良善勤劳的心灵给人们一阵长鸣的警钟,刺耳穿心、醍醐灌顶。
  参考文献:
  [1]李云忠,选编.中国少数民族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民族出版社,2005,4,第1版.
  [2]鲁迅.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7,第1版.
  [3]许凡军.发人深省的巨变.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其他文献
摘 要: 西方浪漫派诗歌中常常说神圣的眼泪是从天上来的。小说《高老头》的主人公拉斯蒂涅在该作品里共有八处流泪,这些泪水都是神圣纯洁的情感的外化。文章分析了其每一次流泪的情感内涵,以期更好地理解拉斯蒂涅的形象及其最终的蜕变。  关键词: 《高老头》 拉斯蒂涅 泪水 蜕变  欧也纳·德·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小说《高老头》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典型的人物形象,小说叙写了他从纯洁青年向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转变的过
摘 要: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讲求师生互动,“教”与“学”的关系就是“导”与“演”的关系。实践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目标,必须充分做到“导”“演”互动,利用好课内外、校内外的实践平台,预瞻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实践教学 教学目标 实现方式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是师与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致的,是教学活动的
摘 要: 本文试从“道德”词源入手,阐释道德在东西方的含义,并分析我国在乡土社会,也就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的道德,以“小悦悦事件”为视角,剖析现代社会变迁和经济快速发展所呈现的“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现状及产生原因,最后以“雷锋精神”中的道德维度贯穿其中,提倡需要这个精神所体现出的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道德关怀。  关键词: 道德 陌生人社会 熟人社会 雷锋精神  一.“道德”的词源分析  “道”、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迎新工作平台逐渐将重心转移至网络,通过论坛网站载体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给即将来到大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的新生。如何才能让“迎新频道”更好地为新生服务?本文以上海大学乐乎论坛为例作分析。  关键词: 高校论坛 “迎新频道” 迎春工作平台  对于即将迈进大学的“准大学生”来说,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让他们既向往又忐忑。心仪的大学究竟是怎样的?如何上网寻找新生群或小组、提前探
摘 要: 歌舞片中的“第二舞台”即俗称的电影戏剧中的戏中戏或剧中剧。“戏中戏”原义为文学写作中的技巧,以内在故事突出外在故事的角色象征性以及人物的心理重要性。随着有声片的诞生,戏中戏成为了由戏剧衍生而来的歌舞片的惯用手法。本文主要阐述和分析了歌舞剧“第二舞台”在影片中的三种功能,即避免剧情空乏单一、音乐突兀跳脱,借助另一个物质平台,实现剧中角色内心情感的宣泄与外化;搭建另一个时空,以音乐为背景交替
摘 要: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周星驰导演的影片《大话西游》与《西游记》小说之间形成一种互文。电影《大话西游》保留了西游记中的人物,却赋予了角色现代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大话西游》中主要角色的爱情宿命和自我顿悟之路,剖析电影中角色所映射的当代都市人形象,以及电影所反映的当代都市人的爱情命运和个体自我的迷失现象。本文旨在阐释电影《大话西游》的现代性及当下意义所在。  关键词: 《大
摘 要: 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哈代在写作生涯的巅峰时期发表了近50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既汲取了他长篇小说创作的能量,又洋溢着鲜明的地域特征与浓烈诗情。哈代短篇小说往往执著于爱情的咏唱,创作版图是熟稔的英国西南部乡村并以“威塞克斯”为统称,叙事中涵盖着强烈的戏剧冲突,而且融汇了作家对人类境遇尤其是女性命运的诚挚关怀与深入思考,显现出张弛有度的结构特征。  关键词: 哈代 短篇小说 威塞克斯 爱情结构  
摘 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前奏作为一节课的序曲,其成果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效果。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导入着手,通过鲜活的教学实例,分析了“开门见山”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开门见山 导课  课堂教学中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而开
摘 要: 本文以厘清“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内涵为切入点,从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要求两方面探讨了创建学生工作品牌的现实意义,并结合金陵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组织实施的“心·阳光”微公益活动,在介绍这项活动内容、成效的基础上,分析取得的经验,对高校创建学生工作品牌进行深入思考,以期为其他高校开展类似活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关键词: 高校
摘 要: 历史课堂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历史概念学习是重要的途径。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自主思考、参与,敢于怀疑,逐步变“学会”为“会学”,从而实现概念知识的内化。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概念学习 思维品质培养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知识之间的联系看,“平均地权”是学生学习三民主义思想的一个难点。这一难点涉及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土地问题。(毛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