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一切景语皆情语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前奏作为一节课的序曲,其成果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效果。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导入着手,通过鲜活的教学实例,分析了“开门见山”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开门见山 导课
  课堂教学中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而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法是最简单、最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是教者直接点出课题、点明学习目的、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它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这种导入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而且增强了其学习的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草虫的村落》的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是精彩的,下面跟我读《草虫的村落》并思考:1.这篇文章写了哪个季节?2.文章中哪个词描述了作者眼中的村落?问题出示后,师生同读,并分析这篇文章,认识《草虫的村落》描述的草虫的生长环境。紧接着老师又用投影仪打出了《动物世界》的片段,要求学生观看,亲身体验。老师说:同学们,你们对草虫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回答自己心中的感受。当学生各抒己见后,老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草虫的村落》。
  这篇课文的导入,用到了视频和片段及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大约用时9分钟,一堂课总共只有45分钟,教学实践如此紧张,而教师导入就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有效的教学时间还剩余多少,这种兜圈子、做迁移、造气氛的课堂导语其实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可是有的教师还美其名曰“创设氛围,情境导入”。
  其实,在上课前,老师已经印发了导学提纲,要求学生在课前根据导学提纲进行充分的预习。通过预习,学生基本上对课文有所了解,也知道老师这堂课讲的是《草虫的村落》这篇文章。试想一下,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必要去慢慢导入吗?这样的导入是徒劳的,只是浪费时间,完全是煽情或者表演,对整个课堂教学没有多大的作用,根本不可能起到创设氛围的作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与其画蛇添足地导入,还不如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样也许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当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样的导入法一般在高年级采用,因为低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意志力较差,直接导入法往往收效甚微。
  从上述课堂导入对比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开门见山”式导入的精彩。导入语言精练、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
  可见,“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要求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用准确精练的语言,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一个具体而微的感觉。虽然是直接导入,导入时间很短,但教师还是要注意在导入时的语言要做到简短、明白、易懂,以生动有力、简洁明快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那么,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开门见山地导入呢?
  一、开门见山可以从标题入文
  良好的开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前奏作为一节课的序曲,其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效果。因此,优秀的教师都十分注重课堂前奏的积极设计,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的教学方式更易于创设情境、乘势而为。
  这种导入方法是语文课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一篇文章总有一个标题,即使是“无题”,那也是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接触文章的第一步。透过标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构思。从标题导入课文,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抓住文章的要旨,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然后可以比较顺利地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学生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而且理解文章的突破口也是弄清题意。由审题入手,抓住重点,促使思维迅速定向。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直截了当,使学生迅速进入对教材中心问题的探求;同时,也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学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可以这样导入:这篇文章的文体是记叙文,叙述色彩较浓。通过介绍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基本情况、地形概貌,学生可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初步扫清理解障碍。了解题目,对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很有帮助。解题式导语的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典型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与挖掘,把学生的思路引进题目的中心和课文内容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二、开门见山可以从中心导入
  从文章的中心事件、中心思想导入,也是常见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式。教师先揭示中心事件,后介绍作者,再讲读课文。教案呈现导、读、思、品、写5个环节,环环紧扣,中心明确,结构紧凑,条理清晰。
  如一位教师在教《詹天佑》时这样开始的:“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为我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那么,当时中国的铁路建设的背景怎样?詹天佑的生平、学习经历如何?是什么力量激励他如此发愤图强?我们读完文章就知道了。”这样导入,既帮助学生了解了有关詹天佑的知识,同时又牵出了文章的情节线索,提出了思考性的问题,吸引学生尽快地进入课文学习。
  三、开门见山可用文中诗文、典故、成语导入
  例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教师可用成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作为导入,先让学生查成语词典弄清成语的意思,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开门见山地运用历史典故或故事进行导入。例如,在教学古诗两首:《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时,有一位老师这样导入:“这两首古诗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学瑰宝。其中,名言警句、诗词、对联、成语故事等,言简意赅,想象丰富,含义深刻,表现力强,影响深远。授课时,巧妙地引用它们作为导语,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   再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师可先从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等方面着手,让学生对鲁迅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带领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组织学生讨论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在讨论中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理解。通过这几种方式产生的“合力”教学效果很好。当然,学生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对鲁迅先生本人的生平概况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四、开门见山可用课后练习作为导入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方式,重视情境创设,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新的亮点。一个好的开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息,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意义。
  教师一走上讲台,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有的放矢地带着问题读书,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课文中心的探究。有位老师在讲述《落花生》时,这样导入:“大家预习了课文之后,最令你感动的片段是什么?说说落花生取名的含义。”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很快进入了对课文中心的把握。
  还以《詹天佑》一文为例来说明问题。一位教师对课文第六自然段是这样处理的,该教师首先用“读课文,画图表示詹天佑开凿隧道的两种方法,体会詹天佑杰出的才华,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做统领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理解、交流,给学生创设了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其后,在找典型同学作重点发言时,该教师又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升认识水平,加深情感体验:这样开凿隧道有什么好处?都使用中部凿井法行不行,为什么?他能根据不同的山势采取不同的凿井方法,你从中感悟到什么?(引导学生感悟詹天佑超常的智慧)这样的细节设计,总体方向明确,细节层次清楚,有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有教师引导提升的过程,是较为理想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文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导入教学,可以给足孩子们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下满怀信心地参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使孩子们的大脑中闪烁出创造性思维的光芒。有了导入教学,一切又是那么的自在,丝毫不露痕迹,颇有“润物细无声”的味道。
  开门见山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巧妙而有效地导入,不但使学生瞬间聚焦课堂,还能引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进一步加强,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魅力所在。而开门见山就是教师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开门见山如运用得当,则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开门见山”式导入的运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师生的情感在上课开始时就得到交融。这就要求老师语言精练、讲解精彩,能抓住重点,切忌拖泥带水、词不达意、吞吞吐吐,甚至自己唱独角戏而不顾学生的情绪。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充满智慧,积极捕捉并有效开掘教学中精妙的细节,定能“于细微处见精彩”。
  参考文献:
  [1]王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导语[J].新课程学习,2008(7):39.
  [2]彭玉华.语文教案创新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19).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前英语教学的改革实践推动了课程教学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迫切需要专业与大学英语紧密结合课程教材,以适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需要。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材料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急需改革。本文结合温州大学于2011年开始开设的化学专业拓展课教学实践,探讨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教材的研究与开发。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 大学英语拓展课程 教材研究
摘 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广大学生成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优秀的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围绕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探讨构建全学程实施、全方位展开、全员参与的立体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生职业 四个教育平台 保障条件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职业
摘 要: 在高校摄影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对摄影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原理的教学内容感到枯燥无味;二是认为摄影课程与自身学习和将来从事专业无关,没有必要费心劳神地去学习。本文针对这些现状提出教学对策。  关键词: 摄影课程 教学实践 教学对策    随着摄影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艺术也在飞速发展,如今的摄影艺术已经跨越了传统的胶片时代,来到了方便快捷的数字
摘 要: 西方浪漫派诗歌中常常说神圣的眼泪是从天上来的。小说《高老头》的主人公拉斯蒂涅在该作品里共有八处流泪,这些泪水都是神圣纯洁的情感的外化。文章分析了其每一次流泪的情感内涵,以期更好地理解拉斯蒂涅的形象及其最终的蜕变。  关键词: 《高老头》 拉斯蒂涅 泪水 蜕变  欧也纳·德·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小说《高老头》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典型的人物形象,小说叙写了他从纯洁青年向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转变的过
摘 要: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讲求师生互动,“教”与“学”的关系就是“导”与“演”的关系。实践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目标,必须充分做到“导”“演”互动,利用好课内外、校内外的实践平台,预瞻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实践教学 教学目标 实现方式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是师与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致的,是教学活动的
摘 要: 本文试从“道德”词源入手,阐释道德在东西方的含义,并分析我国在乡土社会,也就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的道德,以“小悦悦事件”为视角,剖析现代社会变迁和经济快速发展所呈现的“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现状及产生原因,最后以“雷锋精神”中的道德维度贯穿其中,提倡需要这个精神所体现出的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道德关怀。  关键词: 道德 陌生人社会 熟人社会 雷锋精神  一.“道德”的词源分析  “道”、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迎新工作平台逐渐将重心转移至网络,通过论坛网站载体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给即将来到大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的新生。如何才能让“迎新频道”更好地为新生服务?本文以上海大学乐乎论坛为例作分析。  关键词: 高校论坛 “迎新频道” 迎春工作平台  对于即将迈进大学的“准大学生”来说,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让他们既向往又忐忑。心仪的大学究竟是怎样的?如何上网寻找新生群或小组、提前探
摘 要: 歌舞片中的“第二舞台”即俗称的电影戏剧中的戏中戏或剧中剧。“戏中戏”原义为文学写作中的技巧,以内在故事突出外在故事的角色象征性以及人物的心理重要性。随着有声片的诞生,戏中戏成为了由戏剧衍生而来的歌舞片的惯用手法。本文主要阐述和分析了歌舞剧“第二舞台”在影片中的三种功能,即避免剧情空乏单一、音乐突兀跳脱,借助另一个物质平台,实现剧中角色内心情感的宣泄与外化;搭建另一个时空,以音乐为背景交替
摘 要: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周星驰导演的影片《大话西游》与《西游记》小说之间形成一种互文。电影《大话西游》保留了西游记中的人物,却赋予了角色现代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大话西游》中主要角色的爱情宿命和自我顿悟之路,剖析电影中角色所映射的当代都市人形象,以及电影所反映的当代都市人的爱情命运和个体自我的迷失现象。本文旨在阐释电影《大话西游》的现代性及当下意义所在。  关键词: 《大
摘 要: 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哈代在写作生涯的巅峰时期发表了近50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既汲取了他长篇小说创作的能量,又洋溢着鲜明的地域特征与浓烈诗情。哈代短篇小说往往执著于爱情的咏唱,创作版图是熟稔的英国西南部乡村并以“威塞克斯”为统称,叙事中涵盖着强烈的戏剧冲突,而且融汇了作家对人类境遇尤其是女性命运的诚挚关怀与深入思考,显现出张弛有度的结构特征。  关键词: 哈代 短篇小说 威塞克斯 爱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