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历史概念内涵,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yon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史课堂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历史概念学习是重要的途径。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自主思考、参与,敢于怀疑,逐步变“学会”为“会学”,从而实现概念知识的内化。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概念学习 思维品质培养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知识之间的联系看,“平均地权”是学生学习三民主义思想的一个难点。这一难点涉及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土地问题。(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这一概念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因受学历和阅历的限制感觉比较枯燥。欲使学生对这一内容有一个正确的深入了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老师在分析这一内容时应采用启发诱导、列举史料、课堂讨论、训练的方法,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激情状态,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具体设想如下。
  一、抓住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学生对历史上农民阶段、地主阶级如何解决土地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学生学习“平均地权”这一内容有着有利的一面。但学生对“平均地权”囿于教材所述,限于表面感性认知。因而对这一问题认识不深刻。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一问题会产生种种疑问。如孙中山既然从小同情农民,在革命过程中开始感觉农民是革命的重要力量,那为什么不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针对这种疑问,老师应因势利导,激活学生的思维。具体做法是补充史料,加以阐释,教学步骤如下:
  史料:孙文曰:“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己,农之所以困也。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而后授之以田,直纳若干之租于国,而无复有一层地主削之,则农民可以大苏。”“要之,孙文所以言行社会革命易于欧美者,实不外前次与吾言大乱之后,人民离散,田荒不治,举而夺之之说。”
  ——梁启超:《杂答某报》
  根据史料,你们认为孙中山有没有思考过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如何解决?
  [学生回答](略)
  [讲解]在孙中山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候,列强正大规模入侵中国,封建经济已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已产生,但还很弱小。从政治上看,旧式的农民革命已经终结;无产阶级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清朝封建统治摇摇欲坠;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比较软弱,但已成为一支新生的政治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社会应当向何处去?是恢复到完全的封建主义?是沦为完全的殖民地?还是走向资本主义?当然是后者。孙中山是在民族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初步发展的时候,开始革命生涯的。中国正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通过革命手段,推翻封建统治,使中国沿着资本主义的道路发展下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在这一点上,孙中山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具有不可低估的进步的时代意义。[1]
  从材料提炼概括不难看出孙中山确实讨论过趁革命风暴予地主阶级猛烈冲击之时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因此,简单地从阶级属性分析说资产阶级不可能提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一说法缺乏说服力。以此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后来无论是孙中山创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还是广东军政府,都没有讨论或制定过任何关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政策,那么如何理解这个矛盾现象呢?
  [学生课堂讨论](略)
  [讲解]第一,在这个时期,孙中山对农民土地问题同革命成败关系认识不足。他不是不了解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但是他仅仅把这个问题的解决看成是革命成功后政府的恩赐,而没有看成是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的重要条件。
  第二,孙中山虽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愿望,却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夺富人之田是不敢和不愿的,而中国农村的土地大部分为私人占有,这就使一切解决农民的土地要求的方案无从谈起。
  第三,革命党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原来就找不到解决办法。保皇党人的攻击,使革命党人在谈农民土地问题上更加慎重,生怕授人以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教材关于“平均地权”的实施办法虽有一定的感知,但对“核定地价”、“照价收买”,“涨价归公”等环节是不甚透彻的,更不用说“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这一结论的理解。针对这些学习中易出现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启发诱导学生,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弄清这些内容。如“核定地价”,实际上政府就控制了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完全堵住土地投机之路。“照价收买”与“涨价归公”是密切联系的,指在土地成千上万上涨的情况下,国家按微不足道的原价收买土地,再以新的价格向需要土地的工商业者出让土地使用权,这一进一出巨额差价,将归于国家,由于有“照价收买”的规定,国家开办工厂,修筑铁路时,随时可按原价收买私人土地。此外,资产阶级兴办工商业,有可能以较低价格从国家获得所需土地的使用权,投资成本就可以降低,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通过上面的层层分析,不难看出每一环节都立足于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样“平均地权”这一土地纲领的性质也就在学生的知识基础上内化了。
  二、将学生已有的有关土地问题的认识与资产阶级土地纲领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平均地权”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
  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回忆历史上有关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然后以此为基础提出问题。历史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是如何解决土地问题的?结局如何?
  [学生讨论](略)
  [讲解]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历史上地主阶级也曾就土地问题作过探索,但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不止,一切解决土地集中问题都以失败而告终。农民阶级李自成曾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反映了农民阶级反对财产贫富不均和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但该方案因时代和阶级局限,随着起义失败而无法实施。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革命,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第一次具体鲜明地表达了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同样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结果失败。资产阶级力图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尝试,因采用“平均地权”而一再受挫,其原因不难理解。   第一,“平均地权”必须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必须有一个稳定、有力、廉洁高效的政府推行有关政策。但孙中山建立过的政权,都处在外有帝国主义压迫,内有官僚、军阀、政客和其他势力反对的极为困难的环境中,无法真正实行任何建设和社会改革。
  第二,孙中山的党和由这个党掌握的政权,都缺乏坚强的组织力量,也得不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第三,实施“平均地权”是有条件的。其一,在政治方面,该方案只能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功,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夺取政权、掌握政权,而且是全国统一、政权稳定的条件下,方可实施。孙中山明确指出:“本会纲领之次序,必须民权主义实施,而后民生主义可以进行者此也。”[2]其二,在经济方面,国家必须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才有财力收买全国土地。这只能在近代工矿、交通、商业、金融等各项资本主义经济全面发达之后,国家通过征收工业所得税、谴产税和增长的地价税等办法获取丰厚的资金,才能逐步实现。其三,阶级基础:这一土地政策,首先会得到资产阶级的欢迎和支持,因为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地权转归国家,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条件。一是便于工业资本家、农场主廉价购买地皮;二是农民从封建剥削下解放出来,势必为实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商品市场和人力资源;三是便于资金所有者向农村投资,开发近代农业经济,有利于农村采取近代科技和近代生产方式。另外,广大农民欢迎和支持“耕者有其田”,这是农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追求和渴望。因此,在资产阶级政权巩固和财力充足的条件下,在资产阶级政党的推动下,这一土地政策是完全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的。
  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方案是一个综合性的巨大的社会工程,这种土地关系的根本变革,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通过赎买政策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土地所有制,这亦是消灭封建土地制度,铲除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转变封建地主阶级属性的重要途径。因为历史上任何阶级的产生和消亡,主要不在于肉体,而在于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生产方式与剥削方式的改变,关键在于在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实力必须占据优势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对地主阶级的改造。为此,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一个庞大的实业计划,他力求在近代化大生产中解决民生问题和解放社会。在这一点上,孙中山确有其较同时代人更为睿智的远见卓识。它的问题在于:这种土地方案无法解救亿万农民当前的苦难,也就无法长久地吸引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继承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思想的基础上,以其失败的教训为鉴,制订并切实推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付诸实施的土地改革方案,从而赢得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分析历史概念必须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着手,需尊重客观历史,并历史地、辩证地对待。同样,对“平均地权”这个概念的天才预见,不能低估它的历史作用。事实上,时至今日,它仍可给我们以有益的借鉴。孙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土地纲领虽然没有由他实现,但是它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对几代人的教育和借鉴作用是巨大的。它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不仅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必将永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第2卷,P220.
  [2]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P591.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高校摄影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对摄影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原理的教学内容感到枯燥无味;二是认为摄影课程与自身学习和将来从事专业无关,没有必要费心劳神地去学习。本文针对这些现状提出教学对策。  关键词: 摄影课程 教学实践 教学对策    随着摄影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艺术也在飞速发展,如今的摄影艺术已经跨越了传统的胶片时代,来到了方便快捷的数字
摘 要: 西方浪漫派诗歌中常常说神圣的眼泪是从天上来的。小说《高老头》的主人公拉斯蒂涅在该作品里共有八处流泪,这些泪水都是神圣纯洁的情感的外化。文章分析了其每一次流泪的情感内涵,以期更好地理解拉斯蒂涅的形象及其最终的蜕变。  关键词: 《高老头》 拉斯蒂涅 泪水 蜕变  欧也纳·德·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小说《高老头》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典型的人物形象,小说叙写了他从纯洁青年向资产阶级个人野心家转变的过
摘 要: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讲求师生互动,“教”与“学”的关系就是“导”与“演”的关系。实践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目标,必须充分做到“导”“演”互动,利用好课内外、校内外的实践平台,预瞻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实践教学 教学目标 实现方式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是师与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致的,是教学活动的
摘 要: 本文试从“道德”词源入手,阐释道德在东西方的含义,并分析我国在乡土社会,也就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的道德,以“小悦悦事件”为视角,剖析现代社会变迁和经济快速发展所呈现的“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现状及产生原因,最后以“雷锋精神”中的道德维度贯穿其中,提倡需要这个精神所体现出的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道德关怀。  关键词: 道德 陌生人社会 熟人社会 雷锋精神  一.“道德”的词源分析  “道”、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迎新工作平台逐渐将重心转移至网络,通过论坛网站载体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给即将来到大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的新生。如何才能让“迎新频道”更好地为新生服务?本文以上海大学乐乎论坛为例作分析。  关键词: 高校论坛 “迎新频道” 迎春工作平台  对于即将迈进大学的“准大学生”来说,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让他们既向往又忐忑。心仪的大学究竟是怎样的?如何上网寻找新生群或小组、提前探
摘 要: 歌舞片中的“第二舞台”即俗称的电影戏剧中的戏中戏或剧中剧。“戏中戏”原义为文学写作中的技巧,以内在故事突出外在故事的角色象征性以及人物的心理重要性。随着有声片的诞生,戏中戏成为了由戏剧衍生而来的歌舞片的惯用手法。本文主要阐述和分析了歌舞剧“第二舞台”在影片中的三种功能,即避免剧情空乏单一、音乐突兀跳脱,借助另一个物质平台,实现剧中角色内心情感的宣泄与外化;搭建另一个时空,以音乐为背景交替
摘 要: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而周星驰导演的影片《大话西游》与《西游记》小说之间形成一种互文。电影《大话西游》保留了西游记中的人物,却赋予了角色现代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大话西游》中主要角色的爱情宿命和自我顿悟之路,剖析电影中角色所映射的当代都市人形象,以及电影所反映的当代都市人的爱情命运和个体自我的迷失现象。本文旨在阐释电影《大话西游》的现代性及当下意义所在。  关键词: 《大
摘 要: 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哈代在写作生涯的巅峰时期发表了近50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既汲取了他长篇小说创作的能量,又洋溢着鲜明的地域特征与浓烈诗情。哈代短篇小说往往执著于爱情的咏唱,创作版图是熟稔的英国西南部乡村并以“威塞克斯”为统称,叙事中涵盖着强烈的戏剧冲突,而且融汇了作家对人类境遇尤其是女性命运的诚挚关怀与深入思考,显现出张弛有度的结构特征。  关键词: 哈代 短篇小说 威塞克斯 爱情结构  
摘 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前奏作为一节课的序曲,其成果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效果。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导入着手,通过鲜活的教学实例,分析了“开门见山”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开门见山 导课  课堂教学中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而开
摘 要: 本文以厘清“高校学生工作品牌”内涵为切入点,从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要求两方面探讨了创建学生工作品牌的现实意义,并结合金陵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组织实施的“心·阳光”微公益活动,在介绍这项活动内容、成效的基础上,分析取得的经验,对高校创建学生工作品牌进行深入思考,以期为其他高校开展类似活动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关键词: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