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aid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是农民,关键在于农民素质的提高,而提升农民素质必须依托教育事业,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本文通过对江苏泰州市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分析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现状、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
  作者简介:钱澄(1957- ),女,江苏泰州人,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校长兼书记。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战略发展研究。
  本文是2010年度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0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大有可为
  “十一五”以来,泰州市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职业教育招生工作与示范性职校建设、经费投入等内容,被列为市委、市政府对各地三个文明建设成绩考核的内容。2010年全市有80%以上的乡镇建成了市合格成人教育中心校,实施“两后双百”工程,全年完成“两后”培训2163人次并100%推荐就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0155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85865人次,培训农村党员、基层干部、致富骨干17.01万人次。2006-2010年,每年召开全市“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暨流动现场会,充分展示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同时调研中也发现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层次不高,连续性、长期性不够,没有能够完全发挥新农村建设主力军的作用。
  (一)主要情况
  1.职业教育培养农村人才的从业情况
  表1为被调研农户家庭从业成员受教育类型及从业情况统计。为了便于研究从业情况,将545户2017人中,507名各级各类在校生和159名未从业者剔除,余下1351人则为农户家庭中的从业人员。表中常年在家从业是指调查期内在本村或所属乡镇行政管理区域以内务农、务工、从商等,这部分人员才是直接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常年在外务工是指一年中6-12个月进城镇务工(也包括稳定性在外工作)。季节性在外务工是指1年中6个月以下在外打工(农忙回家种田,农闲在外打工)。
  从表1情况来看,农户家庭从业人员1351人中,受过高职教育的只有28人,甚至少于本科及以上的48人;受过中职教育的只有62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1%和4.5%,二者合计也只有6.5%。由此可见在农村接受正规职业教育的人数偏少。短期培训是提高农民技能的重要手段,国家启动了“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等农民培训工程,但受培训的人员比例还是很低。据表1可知接受短训的只有85人,占总人数的6.3%。1351人中,常年在本地从业的有599人,这类人员也就是直接从事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599人中,接受中高职教育的人员只占到5%,中高职教育比例之和竟低于本科及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由此可见在新农村建设急需技能型人才时,职业教育没能成为提供人才的主阵地。究其原因,一是职业教育毕业生人数少,致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从业人员比例低;二是参加针对农民的短期培训人数少。
  2.职业教育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情况
  近3年,全市57个村中职业教育机构在26个村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占到总村数的45.6%,开展得最多的是技术服务活动。在技术培训方面,职业教育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次数还是很少,只在8.8%和7.0%的村开展过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与针对农户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其中有38.6%的村没有开展任何活动,这与目前江苏全省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90%的比例相去甚远,与全国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对农业贡献率的情况也是一致的。我国每年约有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只有30%-40%得到推广,10%得到广泛应用,科学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这是造成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农业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3.直接支援新农村建设情况
  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可利用自身智力资源优势及一些扶贫项目直接支援农村建设。在直接支援方面通常有如下途径:一是通过一些基金项目申请资金,给新农村建设以资金支持;二是参与新农村某些项目建设,如改水、改路、土地平整等工程;三是在政府引导下参与直接支援活动,政府有一些扶贫项目需要职业教育的参与,如政府实施的“阳光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在直接支援方面,职业教育作用发挥状况见表3。
  表3显示,职业教育直接支援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参与政府主导的扶贫项目进行的,其次做得较多的是提供资金支持。在直接支援面上,近三年中有50%的村接受职业教育的直接支援,可见在这方面,职业教育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与全面建设小康、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要求差距非常明显。
  二、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1.定位不准
  目前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没有办出职教特色,更多关注为城市服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服务面向等方面呈现明显以服务城市为主的“职教城市化”倾向,职业教育呈现“离农化”现象。办学定位的偏差导致职业学校没有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动力,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鲜明的职业属性,没有为农村服务的意识。
  2.供给不足
  我国普遍存在关注普通教育忽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国家向职业教育领域投入少,中职教育财政预算内拨款投入占财政预算内拨款总投入的比例连续10年降低。这使得本要高投入的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更显捉襟见肘,资金缺口大、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设备老化、师资不稳定已成为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3.校企合作滞后
  目前由于宏观体制、企业经济利益驱动、合作机制不成熟等因素影响,校企合作出现职业学校“一头热”现象,校企合作不紧密不持续。这就使得职业学校在实施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勤工俭学、订单培养、岗位见习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时难以得到条件保障。
  4.针对性不强
  在专业设置上,由于传统农业类专业没有办出特色,招生缺乏吸引力,传统的农业类专业招生萎缩。从全国范围看,在高等教育中,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占全国高等教育的0.37%,而数控、机电类专业教育则占到63.2%。专业设置体现不出新农村建设对培养新型农民提出的新要求,一些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新兴专业和复合型专业很少开设。因此,职业教育就很难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实现“办学与服务双赢”是破解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难题的必然选择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而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时代的使命和国家的重托。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职业教育的职责要求表明,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全面的、立体的,要确保职业教育主动有效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深化改革、服务体制创新,从而达到校村共赢的目的,是当前破解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难题的创新之举。
  1.更新理念,创新服务模式
  职业教育必须树立“有为有位”的思想,积极探索、创新办学模式,通过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无可替代的作为壮大自己。要主动进取,积极发展与农村、涉农企业之间的交流,参与发展研讨,增进彼此的合作。同时,要创新办学和服务模式。一是要不断完善科教兴农示范模式、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模式和农业职教集团模式,积极探索创新诸如“校企合一”、“半工半读”、“教学班进村”等有利于教科农结合、产学研结合和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服务模式及机制。二是要以政府支持为依托,创新面向“三农”的培训服务方式,将短期培训与长期指导结合起来,将有偿、无偿培训和有偿、无偿指导结合起来,将近距离、面对面的培训、指导与远程的网络培训、指导、咨询结合起来。
  2.提高素质,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人才
  新农村建设需要各级各类人才,职业教育应针对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着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要招收愿为农村建设作贡献的学生,在方式上可采取“计划单列、基层推荐、单独录取、定向招生”的招生办法,或结合国家有关培养计划如“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一定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施教,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产业布局特点,突出区域特色。教学上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育与下基层锻炼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适于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新技术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培养学生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创业能力、针对农村的社区管理能力和爱农、务农、兴农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农村基层工作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这类人才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有为农服务的意愿,回到农村后,这批人才将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技术和管理领域的主力军。
  3.积极参与,加大留守农民的教育培训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更低。针对这种现状,职业教育应广泛开展农民培训。针对新农村建设而言,留守在农村的农民是直接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特别是要加大对留守农民的培训。一是通过国家实施的农民培训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雨露计划”等项目培训农民;二是主动与政府联系、与农村合作,根据当地农民实际需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针对农村中的经营大户和农村企业领导人,开展创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培训;针对乡(镇)、村干部开办乡村干部培训班,培养农村基层干部的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针对农民现状和新农村发展需要,培训农民信息管理能力,如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应用能力。留守农民容易思想封闭,缺乏竞争意识,要通过普及性讲座,帮助农民分析现代农业特点及市场全球化趋势,培养农民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在培养农民竞争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农民合作意识,要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
  4.发挥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新农村建设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目标,就必需转移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劳动力技能的缺乏是制约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技能培训功能,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促进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职业教育可依托国家实施的“阳光工程”,与政府密切配合,将“阳光工程”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可针对农民工实际需要开办技能培训班。在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既要教会农民工进城生存和发展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维权意识,使农民工能够“进得城、干得来、留得下”。职业教育还可利用学校就业资源,帮助受培训的农民工就业。职业学校都有一定的就业合作单位,有一定的就业推荐渠道,可将这些资源贡献出来为农民工服务,促进农民工就业。也可实施校、企、村合作,联合企业开展订单培训,经费实施“政府资助一点、企业负担一点、学校减一点、农民出一点”的办法,减轻农民负担。通过以上办法和措施,职业教育可充分发挥自身培训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
  5.校村共建,直接参与新农村建设
  职业教育要明确服务新农村建设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把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任务,加强校村合作,实施校村共建,直接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之中。职业院校可选择一些村开展校村共建活动。校村共建可实现职业学校与农村的全面合作,职业院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农村提供资金或物资的资助;为农村提供新村规划咨询和设计方案;与农村实施基地共建和项目合作;与农村共同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同时农村可为职业院校师生提供实训实习机会,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提供相关信息,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村校共建还可进一步探索“学校 公司 农户”、“学校 基地 农户”的办学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拓宽思路。校村共建通过校村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学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互利双赢。
  6.推广技术,实现校村双赢
  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主动到农村推广实用技术、新品种、新项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的形式和渠道有多种:一是采用教师蹲点方式。学校选拔优秀的专业教师,到乡村担任科技副乡长、副村长或技术顾问。让教师走出校园、走近农民、深入农村,一名教师负责一片区域,将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和技术带到农村;二是开展技术免费咨询。通过送科技下乡、开通免费“农技110”电话、农业技术知识讲座等活动免费向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三是有偿技术服务。职业院校向农民传授技术或推广新品种,根据技术推广成本和农民受益情况,可适当收取技术服务费用,以实现技术服务的互利双赢和保持可持续性。在有偿服务中,职业院校还可与农村共建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二三产业开发基地等,通过基地建设和运作,向农民传授推广技术。也可与农村和农民合作,共同实施合作项目,在项目的实施中,职业学校以技术入股实现学校与农民的双赢。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复习课是重中之重,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如果教师能把之前所学的碎片化知识进行分门别类,重新整合、连接在一起,形成知识网络,对学生学习化学有很大帮助。化学专题复习能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思维,而如何上好初中化学专题复习课,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初中化学 专题复习 知识网络  一、专题复习的重要性  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在总复习阶段占有重要地位,上好复习课能
主要创新点:  1.创新了人才培养理念  在与国际酒店教育机构合作过程中,作为一所初中后五年一贯制职业学校,我校由2004―2010年的简单模仿,到2011―2013年的借鉴创新,逐步明确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流利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国际型酒店管理知识和经营规则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途径。国际核心课程教材与本土特色课程教材有机融合,构成了新的课程教材体系;中外学生混合编班、全英文
从日前召开的“2009上海职业教育合作论坛”上获悉,目前我国印染行业的技术人员紧缺、后备力量不足,急需职校学生补充新鲜血液。  据上海印染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祥兴介绍,近年来,我国印染产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跃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印染产量的60%,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染料出口国。但我国印染行业目前紧缺创新人才。一些高等院校毕业生由于印染行业工作较苦较累而不愿从事,因此,印染行业的染化剂、助剂等
到职校去采访,会听到有教师这样说:十八大提出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个概念挺激动人心的,好像一下子就把目前的职业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但是,什么是“现代职业教育”,为什么是“现代职业教育”,我们又如何到达这个“现代职业教育”呢?说起来还是有些迷茫。我想,有类似困惑的职教人恐怕不在少数,所以,就尝试着来琢磨琢磨这个“现代”。  组织这次笔谈的过程中还颇有一些波折:一位作者觉得这样的话题太过“宏大
摘要: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探讨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几何图形 空间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识别与几何构造是教学的重点,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良好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学生发展立体思维与空间认知,为今后学习空间几何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足够的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人们发展和创造的基础,职业能力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有些能力可以通过传授和训练提高,有些能力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培养才能获得。许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的成绩、对行业领域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取决于其职业能力状况,职业能力的培养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课例的研发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有意识
读完这则案例,我陷入沉思:为什么职业院校只有建筑专业有如此规模的“插班生”,其他专业怎么未能看到类似的现象?纵观职业院校建筑专业和建筑行业的发展,职业院校建筑专业涌来许多“插班生”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揭示的恰恰是专业发展与行业发展在“人才培养”数量和规格上的有效对接问题。  一是产业需求是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保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规律。建筑业历
一、职业教育吸引力  “职业教育吸引力”是当下职教界一个热门词汇,已从学术词汇演变为社会词汇,颇受公众的关注。“职业教育吸引力”究竟何许?我们应如何考量?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首先是由欧盟提出来的,在欧盟制定的《里斯本战略》(2000)中,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被认为是促进社会包容与和谐,增强公民流动性和就业能力及发展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1]。欧盟在多个报告中都提到,劳动能力人口中资格水平较
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史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德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进程中,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现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不仅是因为,作为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合作的第一个项目,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已被载入史册,而且因为,在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合作的30年中,南京高职校在学习德国先进经验和成果的同时,通过自己30年的艰苦探索与不断创新,为中国职
作品简介:《放牛班的春天》(原名:Les Choristes)是由Christophe Barratier导演的电影。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Pierre Morhange 雅克·贝汉饰)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狄迪尔·弗拉蒙饰)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Clement Mathieu,杰拉尔·朱诺饰)留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品味着老师当年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