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春天的彩虹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116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品简介:《放牛班的春天》(原名:Les Choristes)是由Christophe Barratier导演的电影。讲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Pierre Morhange 雅克·贝汉饰)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狄迪尔·弗拉蒙饰)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Clement Mathieu,杰拉尔·朱诺饰)留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品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看电影》杂志社记者在一次采访时问徐静蕾:“你觉得今年最好的电影是哪些?”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放牛班的春天》、《姐妹情色》,还要说理由吗?”
  确实,《放牛班的春天》一经公映,就在法国创下了600万人300万票房的观影纪录,据说当年每100个法国人中就有12个人去电影院观看过这部影片,被誉为一部“不得不看”的“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佳作。
  电影描写的是一个落魄的音乐家助理教师和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的故事。电影用略带灰暗的色彩和稍显悲伤的情调,展示了1949年法国乡村一所外号叫“死亡池塘”的男子寄宿学校的生活场景。无所作为的失意音乐家马修为生活所迫来到这里当助理教师。这里的学生各个调皮捣蛋,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校长、老师被迫采取高压管治,体罚禁闭是家常便饭,换来的却是孩子们加倍的调皮和无法无天的恶作剧,甚至是对教师和牧师的人身伤害。初来乍到吃尽了苦头的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
  马修从不体罚和禁闭学生,他宽容地对待学生的种种恶作剧,经常在校长面前掩盖学生的错误,但私下却让打伤了牧师的孩子去护理住院的牧师,并告诉牧师是孩子主动请求来做的,警告欺强凌弱的孩子改掉恶习,不准再欺负小贝比诺……马修没有伟岸的身躯、俊美的外貌和豪言壮语,他的矮胖的身材、半秃的头顶、稍嫌木讷的表情以及偶尔表现出的一点诙谐与幽默让他更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家长,让孩子们渐渐觉得他并不像其他老师那么“坏”,但事情仍然不断地在发生。
  音乐家的天性让马修重新开始创作音乐作品,并在校内组织合唱团,他用孩子们辱骂他的歌曲开启他们音乐的大门,赞美着孩子们或高或低或跑调的粗俗不堪的试唱,将他们分为高、中、低音部,用美妙的歌声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扉,用自然清新的歌词唤醒他们沉睡的良知。尽管进程一波三折,却给学校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单亲家庭长大、性格敏感孤僻叛逆的皮埃尔·莫安琦在他的耐心鼓励和精心辅导下,显露出非同一般的音乐天赋,成为合唱团出色的领唱队员并与母亲和好;什么都不会唱总被别人欺负的小贝比诺被抱上讲桌打拍子,最捣蛋的孩子郭风颂乖乖地站在合唱队前当谱架……当合唱队神奇美妙的童声合唱在校园里传开时,仿佛同样神奇美妙的春天降临校园,伴着歌声孩子们奔跑雀跃做游戏,老师们脚步轻盈上课忙,古板的数学老师拿着手风琴来伴奏,刻板乏味的校长在办公桌上扔飞机……所有的混乱无序和无趣被音乐一扫而光。歌声征服了孩子们性格的倔强与叛逆,征服了校董们尊贵高傲的心,征服了学校生活的枯燥与乏味,让“死亡池塘”“活”了起来。与此同时,歌声也征服了成千上万的电影观众,如法国本土的一篇评论所说:“我唱,你唱,他唱……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如一声响雷,让法国合唱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时至今日,共汇集起几十万各个年龄段的合唱业余爱好者。”
  仔细回味,《放牛班的春天》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文艺片,而是一部非常生动感人的教育电影。它用更易于被大众接受的艺术形式探索着严肃的教育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人性化的教育是电影找到的第一个法宝。
  自古以来,热爱自由、追求自由是人类最自然的天性。每一个人,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希望自己能够本真地活着,无拘无束,为所欲为。但是人同时又是社会的人,社会属性又往往逼迫人类在各种伦理道德规章制度的制约下,去说自己不想说的话,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很大程度上剥夺了人的自由。当自由被剥夺时,成人一般表现为克制、忍耐和改变的尝试,青少年则表现为叛逆、反抗、恶作剧。事实证明,在这种状态下,管制越严,反抗越烈,校规校纪乃至体罚禁闭,都成了套在孩子们脖子上难以忍受的精神枷锁,此时的教育只能是无效的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的感人之处在于,从小处着手,把可能建立在极大的不可能的基础之上。谁能相信落魄的马修作为一个临时的助理教师,能够改变学校的规章制度、扭转学校的混乱局面?然而,电影让小人物马修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耐心地通过日常的言行和点滴的小事,让孩子们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护,他宁愿被学生们整得身心疲惫,也不愿向校长告发,不做校长专制统治的帮凶,孩子们在冬的萧瑟中感受到一丝春的暖意,从而走出打开心扉的第一步。真正的关心、理解和引导让孩子们冰冻的心在人性的感召下开始融化。
  音乐是将孩子们引向春天的美丽彩虹。
  毫无疑问,电影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贯穿始终的音乐——美妙的童声合唱。相信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被电影中天籁般的童声合唱所感染,在这部电影中,音乐不再像通常那样仅仅是电影人物和情节的陪衬,它完全可以承担起常规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所难以完成的教育使命,如电影中所表现那样,成为一种能够取得神奇的教育效果的特别的教育方式。
  作为音乐与自然的忠实信徒,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卢梭在他的音乐论著中明确指出:音乐“以生气勃勃的抑扬顿挫表现各种感情,描绘各种图景,叙述各种事物,使全部天性服从于精妙的模仿,将能打动人类的情感带给心灵”。卢梭认为音乐就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的艺术模仿,它的本质特征就是能将打动人类的情感带给心灵,即音乐通过情感作用于人的心灵,道出了人可以对任何一段夸夸其谈的说教无动于衷,却难以不为一段美妙的音乐而动容的情感机制。正是这种特质赋予了音乐宗教般的神奇力量,在那种庄严神圣与妙不可言的情景中,人们会自觉地毫无条件地皈依它,任情感起伏流动,任心灵自由驰骋,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音乐的世界里任何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衣冠不整、言语举止粗俗、无法无天的男孩们在为校董们演唱时会表现得仿佛是教堂中唱诗班里的天使,更不难理解作为对往老师头上泼墨水的惩罚,莫安奇被取消合唱团领唱资格时的痛苦和还给他领唱资格时的那份喜悦。合唱让孩子们的天性从长期的压抑和束缚中得到释放,让孩子们找到了自己心灵的归宿,看到了自身价值的实现,找到了通向春天的美丽彩虹。
  成功的教育应该能够极大地解放人的天性。
  沉浸在《放牛班的春天》里,总让我们想到另一部教育电影《死亡诗社》。如果说《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老师用音乐解放了孩子们由于束缚压抑而扭曲变形了的自然天性,《死亡诗社》中的基廷老师则用诗歌唤醒了学生们沉睡的激情:“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基廷鼓励学生撕掉教科书上死板教条的概念和定义,启发学生:“当你阅读时/别只想到作者的见解/想想你的见解/孩子们,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他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男生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我站在桌子是为了提醒自己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所有这一切,都给以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的威尔顿预备学院带来新鲜的活力,让学生们勇敢地做回自己,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这无疑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最耐人寻味的是两部影片的结尾,马修被校长赶出学校,临行时,孩子们从窗口送上满载他们心声的纸飞机;基廷也被校方开除,学生们回报他的是在威严的校长面前勇敢地走上课桌行注目礼。难道教育总要以牺牲人的天性为代价吗?我想电影正是通过这样耐人寻味的表现手法,无声地呼唤那生机勃勃的春天能够永驻校园吧。
其他文献
技工院校的基础学科,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支撑着后续的专业教学,所以基础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弥足重要。下面,笔者通过swot分析法厘清了内外部情况,以及当前的优势与劣势,期望能够为基础学科的发展提供方向。  一、技工院校基础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势(strengths)  技工院校的教师队伍一旦吸收进新鲜血液,那么教师的留存一般会比较稳定。有了稳定的教学时间,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展开科研工作。  
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复习课是重中之重,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如果教师能把之前所学的碎片化知识进行分门别类,重新整合、连接在一起,形成知识网络,对学生学习化学有很大帮助。化学专题复习能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思维,而如何上好初中化学专题复习课,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初中化学 专题复习 知识网络  一、专题复习的重要性  初三化学专题复习在总复习阶段占有重要地位,上好复习课能
主要创新点:  1.创新了人才培养理念  在与国际酒店教育机构合作过程中,作为一所初中后五年一贯制职业学校,我校由2004―2010年的简单模仿,到2011―2013年的借鉴创新,逐步明确了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具备流利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国际型酒店管理知识和经营规则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途径。国际核心课程教材与本土特色课程教材有机融合,构成了新的课程教材体系;中外学生混合编班、全英文
从日前召开的“2009上海职业教育合作论坛”上获悉,目前我国印染行业的技术人员紧缺、后备力量不足,急需职校学生补充新鲜血液。  据上海印染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祥兴介绍,近年来,我国印染产量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跃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印染产量的60%,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染料出口国。但我国印染行业目前紧缺创新人才。一些高等院校毕业生由于印染行业工作较苦较累而不愿从事,因此,印染行业的染化剂、助剂等
到职校去采访,会听到有教师这样说:十八大提出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个概念挺激动人心的,好像一下子就把目前的职业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但是,什么是“现代职业教育”,为什么是“现代职业教育”,我们又如何到达这个“现代职业教育”呢?说起来还是有些迷茫。我想,有类似困惑的职教人恐怕不在少数,所以,就尝试着来琢磨琢磨这个“现代”。  组织这次笔谈的过程中还颇有一些波折:一位作者觉得这样的话题太过“宏大
摘要: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探讨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几何图形 空间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识别与几何构造是教学的重点,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良好的空间观念有助于学生发展立体思维与空间认知,为今后学习空间几何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足够的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人们发展和创造的基础,职业能力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有些能力可以通过传授和训练提高,有些能力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培养才能获得。许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的成绩、对行业领域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取决于其职业能力状况,职业能力的培养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课例的研发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有意识
读完这则案例,我陷入沉思:为什么职业院校只有建筑专业有如此规模的“插班生”,其他专业怎么未能看到类似的现象?纵观职业院校建筑专业和建筑行业的发展,职业院校建筑专业涌来许多“插班生”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揭示的恰恰是专业发展与行业发展在“人才培养”数量和规格上的有效对接问题。  一是产业需求是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保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规律。建筑业历
一、职业教育吸引力  “职业教育吸引力”是当下职教界一个热门词汇,已从学术词汇演变为社会词汇,颇受公众的关注。“职业教育吸引力”究竟何许?我们应如何考量?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首先是由欧盟提出来的,在欧盟制定的《里斯本战略》(2000)中,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被认为是促进社会包容与和谐,增强公民流动性和就业能力及发展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1]。欧盟在多个报告中都提到,劳动能力人口中资格水平较
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史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德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进程中,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现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不仅是因为,作为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合作的第一个项目,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已被载入史册,而且因为,在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合作的30年中,南京高职校在学习德国先进经验和成果的同时,通过自己30年的艰苦探索与不断创新,为中国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