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职业教育吸引力
“职业教育吸引力”是当下职教界一个热门词汇,已从学术词汇演变为社会词汇,颇受公众的关注。“职业教育吸引力”究竟何许?我们应如何考量?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首先是由欧盟提出来的,在欧盟制定的《里斯本战略》(2000)中,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被认为是促进社会包容与和谐,增强公民流动性和就业能力及发展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1]。欧盟在多个报告中都提到,劳动能力人口中资格水平较低仍然是欧盟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欧盟委员会在2005年的报告《实现教育与培训的现代化:欧洲繁荣与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中强调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和吸引力是未来面临的重要挑战[2]。可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众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课题。
我们考量“有吸引力”的标准不能简单地用名牌大学或重点高中对公众的吸引作为参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们无法想象也不愿看到所有的或众多的初中毕业生都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地涌进中职校,那样也是有违多元智能理论的。我们认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的首要特征是“让人民满意,让社会满意”,满意就是有吸引力。但满意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去接受职业教育,只要对接受学术教育有困难的学生或无力继续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愿意继续接受职业教育,只要用人单位愿意接纳职校毕业生且同工同酬,只要社会能够使所有的技能型人才都与其他类型的人才享受同等的声誉、褒奖和晋升的机会,只要有一定的个体或企业、社会团体愿意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投入或投资,这就表明公众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满意,这也就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或者我们简单地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应该体现为“对合适的人群以合适的吸引机制”。
使得职业教育“有吸引力”的因素主要依赖于提供的教育产品的质量,教育产品质量主要体现在这种教育的整体声誉、学生就业后短期内快速收益、教育费用以及长期生涯发展预期、今后的个人成就和社会声望预期等。
二、现状: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在不断增强
当下“职业教育吸引力”究竟几何?为了探寻此问题,2010年3~5月笔者深入苏北某县级市,走访了7个建制镇、22家农村中小企业开展调研,并以其中14家企业作为样本单位,抽取这14家企业的部分车间、部分员工作为调查样本,发放调查问卷840份,取得有效问卷630份。样本中男性员工有257人,女性员工有373人;年龄分布为:18~20岁有27人(占4.3%),41~45岁有103人(占16.4%),46岁及以上有53人(占8.4%),其余为21~40岁之间;学历分布为:初中及以下有409人(占64.9%),高中有99人(占15.7%),中职有52人(占8.3%),高职及以上有70人(占11.1%)。调查结果如下:
一是员工素质与学历呈正相关,职校生是这支员工队伍的领军。从培训情况看,有52.7%的员工参加过“岗前或岗后培训”,其中高职组有72.9%,中职组有75.0%,高中组有64.6%,初中组仅有43.5%参加过培训;从技能上看,在“以前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这项问题中,有25.7%高职员工、21.1%中职员工、28.3%高中员工、38.6%初中员工坦承“技能不够好”,可见职校学历员工特别是中职员工不仅参加技能培训情况较好,且在实际技能上同样明显较好。从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继续学习的态度上看,有28.6%的高职员工、32.7%的中职员工、26.3%的高中员工、20.5%的初中员工认为在职校学习或参加上岗培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有用”,并且有71.4%的高职员工、82.7%的中职员工、71.7%的高中员工、53.3%的初中员工表示愿意参加“职后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可见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认可度和继续学习的愿望均呈中职最高,初中为最低。从精神品质素质上看,有38.6%的高职员工、51.9%的中职员工、44.4%的高中员工、43.3%的初中员工表示“如果找到的工作与理想存在很大差距”会“努力适应”;有65.7%的高职员工、63.5%的中职员工、51.5%的高中员工、39.4%的初中员工表示“就业之后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最能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是)事业和发挥自己的才能”;有44.3%的高职员工、50.0%的中职员工、39.4%的高中员工、28.1%的初中员工表示“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很有信心”。这不仅显示了高学历员工的精神品质较好,而且往往中职学历员工领先,初中员工居于最后。上述几方面调查分析显示,员工素质与学历呈正相关,职校生是这支员工队伍的领军,特别令笔者欣慰的是中职生员工在农村中小企业员工队伍中综合素质优势明显。
二是中职学历员工工资水平显著高于同龄初中学历员工。拿中职学历员工和同龄初中学历员工相比较,初中学历员工分布于整个就业年龄区间,而中职学历员工仅分布于18~40岁之间,所以我们取40岁及以下的年龄区间按性别、年龄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该市2009年中职学历员工的平均工资为1641元/月,比同年龄段初中学历员工平均工资的1331元/月高出18.9%,同时也比该市同年的农村中小企业员工总平均工资1586元/月高出3.4%。
三是以低学历低技能为主体的农村中小企业员工队伍结构,将成为制约企业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瓶颈。由于农村中小企业均地处远离城市的村、镇,在企业创办之初做劳动密集型的代加工产品时常能够获得当时廉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在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今天,农村有学历、有技能的年轻人都纷纷流向发达的城市和收入待遇更好、发展潜力更大的行业、产业,因而今天的农村中小企业在用工中遭遇到瓶颈制约,在招工市场上常常被冷遇,处于尴尬的境地,这是在调研访谈中企业方反映最多的问题。他们非常希望有学历有技能的职校生能够到他们的企业就业。近年来我们也发现许多农村中小企业充满希望地来笔者所在职业学校招工,最后却常常是空手而归。我们从样本的构成情况中也可以窥见和印证上述问题,样本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超过6成,其次高中学历者超1.5成,而技能型的中职、高职却较少。在问卷调查结果中进一步反映了上述问题的存在,有超过3成的员工(占34.1%,其中有34.9%的女工和33.1%的男工)承认“技能不够好”是“以前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而“技能不够好”的以低学历、没有技能学习经历的占多数,我们就18~40岁年龄段来看,认为“技能不够好”的中职员工中仅有21.1%,而初中员工中有39.7%,说明有技能学习经历的和缺少技能学习经历的对“以前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回答结果是不一样的。说明员工资格水平较低是农村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发展面向农村的职教是提高农村中小企业员工资格水平的有效途径。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容易看出,当下“职业教育吸引力”不仅有所体现,而且还是较令人满意的。首先,体现在企业一线员工中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在素质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从而使得企业、社会不仅对职校生接纳、欢迎,甚至开出较诱人的条件来吸引或争抢,使得职业学校毕业生变得炙手可热,实习期间就已经被企业预订一空。就全国来看,从2005年开始,职校毕业生特别是中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是最高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连续数年保持95%以上的高就业率[3][4][5],远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说明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作为一线技能人才和劳动者的素质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是令人民满意令社会满意的。其次,职校毕业员工工资水平显著高于同龄的没有职校学习经历的员工,这一事实不但影响到企业员工,让职校毕业生及其家庭满意,而且通过员工影响到社会,使得“职业教育吸引力”辐射到社会,让社会满意。第三,企业和社会已经认识到以低学历低技能为主体的企业员工队伍结构不容乐观,职校毕业员工数量仍太少,仅占企业员工队伍的1/4左右,这将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远未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造成近年来每年出现“招工难”和“技工荒”,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职业教育对社会的吸引力,全社会都认识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发展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6],从而激发企业和社会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更多的投入和投资,这一过程反映了“职业教育吸引力”对社会来讲、对用人单位来讲,特别对农村各类中小企业来讲是在不断地增强的过程。
三、问题:阻碍农村职教吸引力持续增强的因素正是来自于农村教育系统及其自身
1.缺乏对地方农村教育行政机构职教办学能力和业绩的有效考核
2009年6月12日,江苏省教育厅召开“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推进会”,强势推出教育新政,提出了“五严”规定。在“五严”规定中,严禁下达升学指标被列为“五严”之首。然而近年来“新政”已经不新,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仍有意或无意、有形或无形的沿用老的包括以升学指标在内的考核方法来考核下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据笔者所知,目前苏北地区从省辖市到县(市、区)、普通高初中学校仍在层层制定、落实高考、中考量化指标,指标不仅分解落实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而且分解落实到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和教师个人。每当这样的指标落在了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和教师个人肩头的时候,一种神圣而光荣的使命感就会油然而生,当然这种使命感最终是要和管理者、校长和教师个人的切身利益相挂钩的。而职教就缺少这样明确的量化的考核指标和有效的考核制度,即使有所谓的量化指标,比如所谓的“1:1”,那仅只是要求“大体相当”就可。多少是“大体相当”?谁也说不准,因而也是模糊的。对上级分配下来的职教指标,教育行政管理者和校长们首先是无奈,然后是无所谓,不和切身利益挂钩,动力不足。
2.农村教育系统的管理体制机制阻碍了农村职校按职教发展规律办学
农村中职教育隶属于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虽然设有职教科,但在利益的作用下,在管理体制机制上始终将职业教育纳入地方教育一盘棋之中,按照普教的管理体制对职教进行管理和评价,在普教的视野框架中追求其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使职教在普教的游戏规则博弈之中弱势明显。首先,在招生方面,我们从对苏北部分县(市)高中阶段招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中考考生分数段的中点划定普高的录取分数线,从而对外宣称实现普职比1:1,其实在低分考生中存在着很高的弃学比例,计划是1:1,实际其中含有很大的水分。如Y市、J市、H市在2005年至2011年间参加中考学生数年平均分别递减5.2%、5.7%、5.6%,而同期参加高考的学生数却逐年分别增加4.6%、3.3%、7.2%,特别是X市、P市2005年至2011年间在中考学生数分别年平均急剧高位递减8.0%、10.2%的情况下,而最终参加高考的学生数不仅未有减少,仍然分别年增3.3%、2.4%,使得生源下降之痛都由职教来承受。普高招生是一块诱人的蛋糕,苏北县(市)教育行政部门都将普高招生计划的50%甚至更多安排为择校生计划,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招生计划和实际招生运作是“两张皮”,实际的政策是力保在生源下降的情况下普高招生不减少,力保普高招生不减少即力保普高择校费收入不减少。其次,在教学检查方面,以检查课堂教学为主,以普教的模式和标准组织和评判职教的教学竞赛、遴选职教的教学骨干,这种教学检查脱离职教教学实际,对职教不具促进意义。再次,在教学评价方面,县(市)教育行政部门仅注重于用本科上线人数、名校入取人数来评价高中阶段学校,对职教对技能人才、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地方经济建设做的贡献视而不见。
3.农村教育系统正是唱衰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角
虽然目前社会上仍然存在“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特别是在农村,但唱衰农村职教的主要不是社会,也更不是用人单位——各类农村企业,而正是农村教育系统自身。在教师层面上,由于自身对职业教育的观念落后,加之背后有诱人的应试教育、家教利益链的推动,致使从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教师,到非义务教育的普通高中教师,都在不同程度地向家长和社会灌输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失败的教育的思想,他们通过唱衰职教、推崇“应试”从而树立起自己在家长、在公众心目中的尊崇地位,提高普教的吸引力,从而使家长们愿意在家教上做更大的投入。在学校和教育行政层面上,由于存在可观的普通教育择校费这块大蛋糕的利益召唤,同样驱使普通教育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行政的领导者们有意无意地参与到唱衰农村职教的大合唱中来,即使碍于自身职位,公开不唱背后唱,甚至背后做。普通教育择校费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普教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是不会轻易地放弃这块大蛋糕的,全心全意抓普教、抓应试就是抓财源。
四、对策
1.切实加大对地方农村教育行政机构职教办学能力和业绩的考核力度
省政府、省教育厅制定切实的方案,进一步加大对省辖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机构职教办学能力和业绩的考核力度,要建立地方行政首长对职教的发展负责,地方教育行政机构首长对职教发展负全责的责任制度,要像考核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普教办学能力和业绩一样,找准抓手,落实奖惩措施,改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认为职教发展只是职教学校自己的事,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关系不大,地方教育行政只抓普教为主的错误观念,改变过去以及现在一直在盛行的高考至上、应试至上、普教至上的错误观念。通过加大考核力度,将重视农村职教发展的口号切实变成地方农村教育行政机构的行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职教发展,有效地夯实增强其吸引力的基础。
2.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促进地方政府按照职教发展规律办职教
农村职教,特别是在发展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寻求和依靠体制和制度创新,不能拘泥和固守于以普教为核心、以普高为亮点的地方教育管理与教育发展的体制和制度。除了制定对农村职教的发展必须由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地方教育行政机构首长负全责的责任制度外,为构建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农村职校按照职教发展规律办学的机制,还应建立健全地方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制定一系列与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相配套的农村职教发展督导与评价制度。为充分发挥地方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系社会、融入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主战场的作用,应明确由地方分管经济发展的行政长官任职教工作联席会议主要领导,各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行政机构和各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的领导人应成为职教工作联席会议的主要成员。通过职教联席会议制度将职教的发展并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盘棋中,特别是要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通盘谋划与布局,从而使农村职教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实现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语)[7],进而实现农村职教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又好又快地发展和吸引力的有效提升。
3.对农村教育系统开展全面的全方位的“职业教育素质提升”培训计划
鉴于农村教育系统中存在对职业教育认识不清,有意无意之中唱衰,甚至个别以讹传讹地妖魔化职业教育的现象,建议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农村教育系统开展全面的全方位的“职业教育素质提升”培训计划。该培训计划旨在在农村教育系统中全面、全方位地普及职业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升职业教育素质,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应将其纳入到现代教师基本素质提升计划之中,作为现代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教师的基本教育素质中的一个环节。通俗地说,就是在教育系统内“扫除职业教育盲”,其意义旨在,一是作为一个基础教育教师不知职业教育为何物,或知之甚少不免会对学生及社会公众产生误导;二是职业教育素质应是教师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公认的划时代的重要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就是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合并起来一起研究的。杜威将职业教育视为大教育,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就是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研究所取得的,因此,提升职业教育素质也就是提升素质教育素质,是完善和提升教师基本素质不可或缺的;三是通过提升职业教育素质的培训可以使教师了解经济与社会,培养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意识,自觉将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安排一年或再长一点的时间,制订出省级、市级和县(市、区)级“职业教育素质提升”培训计划和课程,编撰培训教材,制定考核方案。课程设置应包括理论课程,如“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主题,还包括参观考察、视频录像、社会调查、专题报告等,并结合各地方、各市县(区)实际情况,由地方开设本土职教素质培训课程。通过对农村教师的“职业教育素质提升”培训计划,为现在和将来的职业教育求学者及家长营造出积极的求学氛围,促进求学者和家长正确地理解和接纳职业教育的理念,科学地选择学校,如此一来,将可有效地提高农村职教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2][6]Johanna Lasonen,Jean Gordon,李玉静,陈衍.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欧洲的政策、理念与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09(12):24-37
[3]田栋栋.95%的高就业率为何拉不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声望[N].中国青年报,2009-10-15(02)
[4]原春琳.2009年中职就业率继续攀升[N].中国青年报,2010-05-27(03)
[5]李剑平.去年中职生平均就业率96.56%[N].中国青年报,2011-06-22(07)
[7]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1)
“职业教育吸引力”是当下职教界一个热门词汇,已从学术词汇演变为社会词汇,颇受公众的关注。“职业教育吸引力”究竟何许?我们应如何考量?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首先是由欧盟提出来的,在欧盟制定的《里斯本战略》(2000)中,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被认为是促进社会包容与和谐,增强公民流动性和就业能力及发展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1]。欧盟在多个报告中都提到,劳动能力人口中资格水平较低仍然是欧盟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欧盟委员会在2005年的报告《实现教育与培训的现代化:欧洲繁荣与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中强调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和吸引力是未来面临的重要挑战[2]。可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众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课题。
我们考量“有吸引力”的标准不能简单地用名牌大学或重点高中对公众的吸引作为参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我们无法想象也不愿看到所有的或众多的初中毕业生都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地涌进中职校,那样也是有违多元智能理论的。我们认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的首要特征是“让人民满意,让社会满意”,满意就是有吸引力。但满意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去接受职业教育,只要对接受学术教育有困难的学生或无力继续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愿意继续接受职业教育,只要用人单位愿意接纳职校毕业生且同工同酬,只要社会能够使所有的技能型人才都与其他类型的人才享受同等的声誉、褒奖和晋升的机会,只要有一定的个体或企业、社会团体愿意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投入或投资,这就表明公众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满意,这也就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或者我们简单地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应该体现为“对合适的人群以合适的吸引机制”。
使得职业教育“有吸引力”的因素主要依赖于提供的教育产品的质量,教育产品质量主要体现在这种教育的整体声誉、学生就业后短期内快速收益、教育费用以及长期生涯发展预期、今后的个人成就和社会声望预期等。
二、现状: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在不断增强
当下“职业教育吸引力”究竟几何?为了探寻此问题,2010年3~5月笔者深入苏北某县级市,走访了7个建制镇、22家农村中小企业开展调研,并以其中14家企业作为样本单位,抽取这14家企业的部分车间、部分员工作为调查样本,发放调查问卷840份,取得有效问卷630份。样本中男性员工有257人,女性员工有373人;年龄分布为:18~20岁有27人(占4.3%),41~45岁有103人(占16.4%),46岁及以上有53人(占8.4%),其余为21~40岁之间;学历分布为:初中及以下有409人(占64.9%),高中有99人(占15.7%),中职有52人(占8.3%),高职及以上有70人(占11.1%)。调查结果如下:
一是员工素质与学历呈正相关,职校生是这支员工队伍的领军。从培训情况看,有52.7%的员工参加过“岗前或岗后培训”,其中高职组有72.9%,中职组有75.0%,高中组有64.6%,初中组仅有43.5%参加过培训;从技能上看,在“以前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这项问题中,有25.7%高职员工、21.1%中职员工、28.3%高中员工、38.6%初中员工坦承“技能不够好”,可见职校学历员工特别是中职员工不仅参加技能培训情况较好,且在实际技能上同样明显较好。从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继续学习的态度上看,有28.6%的高职员工、32.7%的中职员工、26.3%的高中员工、20.5%的初中员工认为在职校学习或参加上岗培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很有用”,并且有71.4%的高职员工、82.7%的中职员工、71.7%的高中员工、53.3%的初中员工表示愿意参加“职后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可见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认可度和继续学习的愿望均呈中职最高,初中为最低。从精神品质素质上看,有38.6%的高职员工、51.9%的中职员工、44.4%的高中员工、43.3%的初中员工表示“如果找到的工作与理想存在很大差距”会“努力适应”;有65.7%的高职员工、63.5%的中职员工、51.5%的高中员工、39.4%的初中员工表示“就业之后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最能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是)事业和发挥自己的才能”;有44.3%的高职员工、50.0%的中职员工、39.4%的高中员工、28.1%的初中员工表示“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很有信心”。这不仅显示了高学历员工的精神品质较好,而且往往中职学历员工领先,初中员工居于最后。上述几方面调查分析显示,员工素质与学历呈正相关,职校生是这支员工队伍的领军,特别令笔者欣慰的是中职生员工在农村中小企业员工队伍中综合素质优势明显。
二是中职学历员工工资水平显著高于同龄初中学历员工。拿中职学历员工和同龄初中学历员工相比较,初中学历员工分布于整个就业年龄区间,而中职学历员工仅分布于18~40岁之间,所以我们取40岁及以下的年龄区间按性别、年龄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该市2009年中职学历员工的平均工资为1641元/月,比同年龄段初中学历员工平均工资的1331元/月高出18.9%,同时也比该市同年的农村中小企业员工总平均工资1586元/月高出3.4%。
三是以低学历低技能为主体的农村中小企业员工队伍结构,将成为制约企业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瓶颈。由于农村中小企业均地处远离城市的村、镇,在企业创办之初做劳动密集型的代加工产品时常能够获得当时廉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在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今天,农村有学历、有技能的年轻人都纷纷流向发达的城市和收入待遇更好、发展潜力更大的行业、产业,因而今天的农村中小企业在用工中遭遇到瓶颈制约,在招工市场上常常被冷遇,处于尴尬的境地,这是在调研访谈中企业方反映最多的问题。他们非常希望有学历有技能的职校生能够到他们的企业就业。近年来我们也发现许多农村中小企业充满希望地来笔者所在职业学校招工,最后却常常是空手而归。我们从样本的构成情况中也可以窥见和印证上述问题,样本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者超过6成,其次高中学历者超1.5成,而技能型的中职、高职却较少。在问卷调查结果中进一步反映了上述问题的存在,有超过3成的员工(占34.1%,其中有34.9%的女工和33.1%的男工)承认“技能不够好”是“以前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而“技能不够好”的以低学历、没有技能学习经历的占多数,我们就18~40岁年龄段来看,认为“技能不够好”的中职员工中仅有21.1%,而初中员工中有39.7%,说明有技能学习经历的和缺少技能学习经历的对“以前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回答结果是不一样的。说明员工资格水平较低是农村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发展面向农村的职教是提高农村中小企业员工资格水平的有效途径。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容易看出,当下“职业教育吸引力”不仅有所体现,而且还是较令人满意的。首先,体现在企业一线员工中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在素质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从而使得企业、社会不仅对职校生接纳、欢迎,甚至开出较诱人的条件来吸引或争抢,使得职业学校毕业生变得炙手可热,实习期间就已经被企业预订一空。就全国来看,从2005年开始,职校毕业生特别是中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是最高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连续数年保持95%以上的高就业率[3][4][5],远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说明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作为一线技能人才和劳动者的素质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是令人民满意令社会满意的。其次,职校毕业员工工资水平显著高于同龄的没有职校学习经历的员工,这一事实不但影响到企业员工,让职校毕业生及其家庭满意,而且通过员工影响到社会,使得“职业教育吸引力”辐射到社会,让社会满意。第三,企业和社会已经认识到以低学历低技能为主体的企业员工队伍结构不容乐观,职校毕业员工数量仍太少,仅占企业员工队伍的1/4左右,这将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远未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造成近年来每年出现“招工难”和“技工荒”,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职业教育对社会的吸引力,全社会都认识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发展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6],从而激发企业和社会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更多的投入和投资,这一过程反映了“职业教育吸引力”对社会来讲、对用人单位来讲,特别对农村各类中小企业来讲是在不断地增强的过程。
三、问题:阻碍农村职教吸引力持续增强的因素正是来自于农村教育系统及其自身
1.缺乏对地方农村教育行政机构职教办学能力和业绩的有效考核
2009年6月12日,江苏省教育厅召开“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推进会”,强势推出教育新政,提出了“五严”规定。在“五严”规定中,严禁下达升学指标被列为“五严”之首。然而近年来“新政”已经不新,各级教育行政机构仍有意或无意、有形或无形的沿用老的包括以升学指标在内的考核方法来考核下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据笔者所知,目前苏北地区从省辖市到县(市、区)、普通高初中学校仍在层层制定、落实高考、中考量化指标,指标不仅分解落实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而且分解落实到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和教师个人。每当这样的指标落在了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和教师个人肩头的时候,一种神圣而光荣的使命感就会油然而生,当然这种使命感最终是要和管理者、校长和教师个人的切身利益相挂钩的。而职教就缺少这样明确的量化的考核指标和有效的考核制度,即使有所谓的量化指标,比如所谓的“1:1”,那仅只是要求“大体相当”就可。多少是“大体相当”?谁也说不准,因而也是模糊的。对上级分配下来的职教指标,教育行政管理者和校长们首先是无奈,然后是无所谓,不和切身利益挂钩,动力不足。
2.农村教育系统的管理体制机制阻碍了农村职校按职教发展规律办学
农村中职教育隶属于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虽然设有职教科,但在利益的作用下,在管理体制机制上始终将职业教育纳入地方教育一盘棋之中,按照普教的管理体制对职教进行管理和评价,在普教的视野框架中追求其利益的最大化,从而使职教在普教的游戏规则博弈之中弱势明显。首先,在招生方面,我们从对苏北部分县(市)高中阶段招生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中考考生分数段的中点划定普高的录取分数线,从而对外宣称实现普职比1:1,其实在低分考生中存在着很高的弃学比例,计划是1:1,实际其中含有很大的水分。如Y市、J市、H市在2005年至2011年间参加中考学生数年平均分别递减5.2%、5.7%、5.6%,而同期参加高考的学生数却逐年分别增加4.6%、3.3%、7.2%,特别是X市、P市2005年至2011年间在中考学生数分别年平均急剧高位递减8.0%、10.2%的情况下,而最终参加高考的学生数不仅未有减少,仍然分别年增3.3%、2.4%,使得生源下降之痛都由职教来承受。普高招生是一块诱人的蛋糕,苏北县(市)教育行政部门都将普高招生计划的50%甚至更多安排为择校生计划,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招生计划和实际招生运作是“两张皮”,实际的政策是力保在生源下降的情况下普高招生不减少,力保普高招生不减少即力保普高择校费收入不减少。其次,在教学检查方面,以检查课堂教学为主,以普教的模式和标准组织和评判职教的教学竞赛、遴选职教的教学骨干,这种教学检查脱离职教教学实际,对职教不具促进意义。再次,在教学评价方面,县(市)教育行政部门仅注重于用本科上线人数、名校入取人数来评价高中阶段学校,对职教对技能人才、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地方经济建设做的贡献视而不见。
3.农村教育系统正是唱衰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角
虽然目前社会上仍然存在“鄙视”职业教育的现象,特别是在农村,但唱衰农村职教的主要不是社会,也更不是用人单位——各类农村企业,而正是农村教育系统自身。在教师层面上,由于自身对职业教育的观念落后,加之背后有诱人的应试教育、家教利益链的推动,致使从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教师,到非义务教育的普通高中教师,都在不同程度地向家长和社会灌输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失败的教育的思想,他们通过唱衰职教、推崇“应试”从而树立起自己在家长、在公众心目中的尊崇地位,提高普教的吸引力,从而使家长们愿意在家教上做更大的投入。在学校和教育行政层面上,由于存在可观的普通教育择校费这块大蛋糕的利益召唤,同样驱使普通教育学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行政的领导者们有意无意地参与到唱衰农村职教的大合唱中来,即使碍于自身职位,公开不唱背后唱,甚至背后做。普通教育择校费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普教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是不会轻易地放弃这块大蛋糕的,全心全意抓普教、抓应试就是抓财源。
四、对策
1.切实加大对地方农村教育行政机构职教办学能力和业绩的考核力度
省政府、省教育厅制定切实的方案,进一步加大对省辖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机构职教办学能力和业绩的考核力度,要建立地方行政首长对职教的发展负责,地方教育行政机构首长对职教发展负全责的责任制度,要像考核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普教办学能力和业绩一样,找准抓手,落实奖惩措施,改变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认为职教发展只是职教学校自己的事,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关系不大,地方教育行政只抓普教为主的错误观念,改变过去以及现在一直在盛行的高考至上、应试至上、普教至上的错误观念。通过加大考核力度,将重视农村职教发展的口号切实变成地方农村教育行政机构的行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职教发展,有效地夯实增强其吸引力的基础。
2.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促进地方政府按照职教发展规律办职教
农村职教,特别是在发展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寻求和依靠体制和制度创新,不能拘泥和固守于以普教为核心、以普高为亮点的地方教育管理与教育发展的体制和制度。除了制定对农村职教的发展必须由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地方教育行政机构首长负全责的责任制度外,为构建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农村职校按照职教发展规律办学的机制,还应建立健全地方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制定一系列与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相配套的农村职教发展督导与评价制度。为充分发挥地方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系社会、融入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主战场的作用,应明确由地方分管经济发展的行政长官任职教工作联席会议主要领导,各与经济发展相关联的行政机构和各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的领导人应成为职教工作联席会议的主要成员。通过职教联席会议制度将职教的发展并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盘棋中,特别是要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通盘谋划与布局,从而使农村职教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实现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语)[7],进而实现农村职教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又好又快地发展和吸引力的有效提升。
3.对农村教育系统开展全面的全方位的“职业教育素质提升”培训计划
鉴于农村教育系统中存在对职业教育认识不清,有意无意之中唱衰,甚至个别以讹传讹地妖魔化职业教育的现象,建议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农村教育系统开展全面的全方位的“职业教育素质提升”培训计划。该培训计划旨在在农村教育系统中全面、全方位地普及职业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升职业教育素质,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应将其纳入到现代教师基本素质提升计划之中,作为现代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教师的基本教育素质中的一个环节。通俗地说,就是在教育系统内“扫除职业教育盲”,其意义旨在,一是作为一个基础教育教师不知职业教育为何物,或知之甚少不免会对学生及社会公众产生误导;二是职业教育素质应是教师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公认的划时代的重要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就是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合并起来一起研究的。杜威将职业教育视为大教育,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就是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研究所取得的,因此,提升职业教育素质也就是提升素质教育素质,是完善和提升教师基本素质不可或缺的;三是通过提升职业教育素质的培训可以使教师了解经济与社会,培养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意识,自觉将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安排一年或再长一点的时间,制订出省级、市级和县(市、区)级“职业教育素质提升”培训计划和课程,编撰培训教材,制定考核方案。课程设置应包括理论课程,如“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主题,还包括参观考察、视频录像、社会调查、专题报告等,并结合各地方、各市县(区)实际情况,由地方开设本土职教素质培训课程。通过对农村教师的“职业教育素质提升”培训计划,为现在和将来的职业教育求学者及家长营造出积极的求学氛围,促进求学者和家长正确地理解和接纳职业教育的理念,科学地选择学校,如此一来,将可有效地提高农村职教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2][6]Johanna Lasonen,Jean Gordon,李玉静,陈衍.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欧洲的政策、理念与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2009(12):24-37
[3]田栋栋.95%的高就业率为何拉不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声望[N].中国青年报,2009-10-15(02)
[4]原春琳.2009年中职就业率继续攀升[N].中国青年报,2010-05-27(03)
[5]李剑平.去年中职生平均就业率96.56%[N].中国青年报,2011-06-22(07)
[7]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