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落尽显本色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bysj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的特质决定了语文好课的标准不一而足,但有一些却应当成为共性。一是教师需关注文本的细微处进行解读;二是要有语文味的语文活动;三是要有丰富的有启发性的课堂评价。这样的课堂才拥有灵动的基石。
  【关键词】好课;语文本色;文本细读;课堂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用一节节好课来表达对语文学科的敬畏,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关于语文好课的标准,虽没有定论,但是它们却用语文本色的厚重敲击着你的心灵,让你在其中沉醉而忘归。
  一、细磨巧思,绚丽多姿
  江阴教师发展中心徐杰老师在讲座《我们需要怎样的课中活动》中提到,课堂活动一定是在契合文体特点的基础上衍生的语文活动;活动设计要有层次有节奏,有知识含量;在活动中,有看得见的师生共生长。好的语文课堂,它的课中活动应该是与这几条标准相符合的。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难点,串讲的形式也是大多数老师所偏爱的,但是串讲对于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成效有待商榷。朱则光老师的展示课一起来编教材《世说新语》,从课中活动的角度来说很有研究价值。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课堂上呈现的是陌生化状态下的学习。老师以这篇课文为例,引导孩子们一起编教材。整节课设置了四个小活动——活动一:抄课文,加句读(熟悉文本);活动二:加注釋(理解文意);活动三:拟标题(把握主旨);活动四,设练习(整体探究)。活动层层递进,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层层深入。同时,老师在课堂上穿插了两处文化讲堂,介绍古代称呼、敬辞与谦辞,使课堂上蔓延浓浓的语文味。学生在编制教材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黄厚江老师在教授《黔之驴》一课时,引导学生从驴、虎、好事者的不同视角去讲述故事,以文带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在教授《出师表》时,他又抓住诸葛亮“忠臣、慈父、严师”三个角色连续不断的发问,以“角色”这“一发”牵动“全身”,短短的时间里将这篇复杂的文言解析得趣味横生。
  王君老师在课中活动的设计上,很多匠心独运的想法也令人惊叹。尤其是她在说明文教学上思考,新颖又深入。其实,每次教起说明文的时候,学生不爱读,老师也不爱教。王老师在说明文的课中活动上大做文章,很多方式借鉴到我们自己的说明文教学上,有利于减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膜。她上《松鼠》,围绕着“特别讨人喜欢”一句作文章,带领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能力训练;上《松树金龟子》,以“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为抓手,引导学生由文本而课外,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通过两组语言训练和标题的替换,加之学生自己设计说明文阅读题目等形式,使课堂上有静思,有互动,有生成。
  二、耐住寂寞,守住繁华
  李玉贵老师说:“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这里见不得冷场。”事实上,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充分阅读基础上的。当学生沉下心来,静静地将自己放进文本里,他们的课堂思维活动也将千差万别。所以,好的课堂上不应该仅仅只有热闹的浮华,适当地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思考,会收获不一样的繁华。
  2016年暑期,在江阴举办的鲁迅专题研讨会上,肖培东老师的一份《祝福》惊艳了很多在场的老师。课堂伊始,老师说:“这堂课,先读文章。这么长的小说,你得要慢慢读,关键的地方还得要想一想。在读的过程中,想想并整理一下这篇小说写到的祥林嫂的经历。最重要的是,你得拿着笔画出你认为小说当中读着觉得特别有韵味的句子。开始!安安静静地读。”
  肖老师自己说,教学,很多东西不能提前;阅读,很多时光不能省略。15分钟充分的阅读后,接下来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所呈现出的阅读成果让人惊叹。在对文章结尾的分析陈述中有如下精彩的观点生成:“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还要加一句,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世界却还没有改变。”学生对于祥林嫂的认识充分了,思维的深度也在安静的阅读中得到了升华。
  黄厚江老师提倡“本色语文”。他说,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无为,它是语文教学的原点。你可以走得很远,但这里是出发地。语文课堂上,第一要义就是坚守住这个原点,让学生去和文本对话,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思想。
  好的语文课堂,一定是耐得住寂寞的,如此这般,才能真正守得住繁华。
  三、点亮对话,花香四溢
  初上讲台的新老师总会有这样的困惑:同样的教学目标和课中活动,呈现出来的效果却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不同。仔细去观察研究一些经典的课堂,就会发现个中缘由。一个善于把控课堂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善于和学生进行对话的老师。他能够通过课堂评价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他能通过不断追问,获得课堂上的精彩生成。一节好课中,最精彩的往往不是自己预设的那些答案,而是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达中,在老师的不断追问下,围绕文本核心所呈现的思考样态。
  王梦霞老师在执教《卖炭翁》一课时,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段:老师首先请学生交流读完这首诗的内心感受,同时明确要求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诗歌中的词,从而将学生的视线集中在“可怜”一词上。相机板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紧接着追问学生是否发现老师写了一个错别字——“怨”天寒(“愿”天寒)。在比读中,学生感知到“愿”更能体现出这样一种心酸、痛苦、无奈而又反常的心理。
  课例中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远的“愿”天寒的“愿”是理解的难点,如果教师一味询问为什么“愿”能体现出卖炭翁的可怜,不一定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在这里老师创设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情境,利用孙绍振先生所提出的比较还原法,将“愿”和“怨”相勾连,不断追问,调动这个年龄段学生爱质疑的特点,通过追问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形成对新意义的建构。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真诚又丰富,渗透着浓浓的语文味。例如在讲授《散步》一课时,他对学生拟的标题的评价:
  生1:我拟的标题是“整个世界的分量”。师:拟得很好,你扣住了结尾,很有哲理的结尾。生2:我拟的标题是“生活之美”。师:是呀,家庭生活的瞬间之美,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出亲情,他们的生活是和睦的、美好的。生3:我拟的标题是“小路亲情”。师:你抓住了小路,抓住祖母对孙子的呵护,可见作者也是有感而发,很有意味。生4:我的题目是“亲情”。师:写亲情、家庭生活、中年人的责任,亲情拟得很好,你读出了那种韵味。生5:我拟的标题是“情满小路”。师:多有情味的标题,慈祥的母亲,乖巧的儿子,一起走向阳光,走向池塘。生6:我拟的标题“延续生命”。师:生命是传承的,于作者而言,有很重的责任,呵护老人,善待小孩,这是生命的感受,就如作者看到新绿的铺展时想到了生命,很好。
  一个简单的活动,几个简单的答案,老师的点评精妙而有诗意。有启发,有阐释,有描绘,有升华。王崧舟老师在《诗意语文》中提到,单单对学生的某一个朗读的点评,他就准备了19种方案。可见,课堂上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艺术也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课前的全面考量和预设,需要课堂上对学生耐心的聆听和倾情的投入;还需要课后的不断反思,在千磨万击中去锤炼自己。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课堂上的追问和评价就是这样的唤醒和鼓舞。
  我心中的语文好课,是在课堂的对话中点亮彼此,让语文的花香溢满教室的角角落落。
  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 趣。”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更应该多思考、多探究、多实践,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情和文本,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课堂活动,用智慧与真心去与每一个学生对话,从而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乐园。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是我的教育之追求。语文教学中,我坚持“阅读才是硬道理”的原则,带领孩子们海量阅读、共读共写,力求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海量阅读;共读共写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师每天都在涛声依旧地演绎着教育的故事,但是如何从平凡中获取阅读的幸福与快乐,促进学生的
名字来由有意思  长安街上,天安门两侧,高高的黄瓦红墙,便是皇城墙了。红墙上开两个黄瓦拱券门,分别写着三个遒劲大字“南池子”“南长街”,这些都是民国旧迹,算来也一百年有零了。东边的是南池子,西边的是南长街。南池子再往北,是北池子,南长街往北,那自然就是北长街了。您看,北京传统的地名设置,有时就是这么直白。  其实以前更直白,这两条街干脆是一个名字。那时候就懂得共享经济了,在清代不同的地图上,一会儿
【摘要】审题是中考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笔者结合近年的中考语文试题,分析归纳审题时需要注意的四个方面。  【关键词】审题;限制语;文本;引号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考试中,从看到题目到动笔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通过认真审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要求与问题,明确文本与问题的种种联系。笔者
【摘要】当前,学生的个体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而这与丰富性的课外阅读有很大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新标准、新形势下的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进行不断探索,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引领策略予以完善,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提高,进而使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得到培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小学课外;课外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程形态在新课程标准下逐步向立体化
【摘要】阅读教学中“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创设情境课堂,抓住课文留白,给孩子一片自由畅想的空间。这样的课堂才能迸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展示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的语言得到运用。  【关键词】自主质疑;情境创设;课文留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自2017年9月出现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下两册教材,这样的新举措旨在通过学校、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来抛砖引玉,由课堂阅讀延伸到课外阅读,由教师教学生阅读放权给家长们和孩子一起阅读。它不仅带动亲子阅读、拓展课外阅读,还推进了全民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托起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最重要支柱。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是每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本文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从四个方面谈如何做好朗读指导,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效性;朗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下面以我执教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几个片段为例,谈
【摘要】《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章篇幅精练,主旨相近,意蕴深远,表现了两位作者高洁傲岸、刚正不阿的风骨与情操,这种精神是君子文化的典型组成部分。在古诗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有效利用文本蕴含的君子文化因素,既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君子人格的养成。  【关键词】《陋室铭》;《爱莲说》;君子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部编版语
【摘要】长久以来,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一直是让师生都为之头疼的事情。许多语文老师们尽管加强了写作技巧和方法方面的训练,但是学生的作文内容仍然是苍白、空洞。究其原因,这是只顾谋求写作的技巧,却忽视了作文素材积累而造成的。素材是作文的生命载体,素材不足就会造成作文内容空洞无物,苍白无味,也就难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素材的方法,要指导学生学会从生活实践出发,养成良好的素材
【摘要】古典诗词对于中学生提高修养,了解优秀的文化典籍,充实自身底蕴,汲取文化的营养非常重要。中小学部编新教材在古典诗词的引入方面加重了比例,因而中小学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诗无达诂, 方法不止一条,使用方法要灵活,因作品而异,采用最适应的方法切入,更要注重方法的侧重与融合。  【关键词】古典诗词;教学方法;灵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