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 创新传承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091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手工业的历史。现代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主流观点是,人类揖别猿类是从打制第一块石制工具所体现的劳动开始的,而被打制出来的这第一块石制工具,就是人类的第一件手工业产品。
  直到工业革命前,手工业一直是科技乃至生产力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承载者和传播者:农业生产的进步、商业活动半径的扩大、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军事实力的增强、文化内容的丰富、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强度的降低、居住环境的改善等,都离不开手工业的发展。
  通过对中国传统工业尤其是对工匠精神的梳理,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镜鉴意义。
  一、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追求
  中国古代的工匠有过很多创新,其中有改变世界命运的四大发明,出现了像庖丁、鲁班这样的巨匠,使得中华文化内容更加丰富,这就是传统社会工匠精神的精神追求:精益求精,追求技艺的极致。
  玉器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至迟在商代,玉器的生产数量已很惊人。《逸周书·世俘篇》记载:“得旧宝玉万四千。”在早期的墓葬中出土的商代玉器包括礼器、祭器、装饰品和艺术品等,其中的玉人、玉象、玉虎等造型生动,琢制精巧,栩栩如生。玉工熟练掌握了难度大的研磨切削、勾线阴刻、阳刻浮雕、钻孔、抛光等多种技艺。这都说明,在当时生产工具比较原始的条件下,如果没有玉工的数年乃至数十年精益求精的努力,是难以想象的。
  隋代李春负责设计施工的赵州桥,是人类造桥史上的一个奇迹。《全唐文·石桥铭序》载:“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系鬼斧神工之杰作,一千年后的今天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风貌,不能不使世人赞叹不已。赵州桥的附件部分也颇值得称道。《朝野佥载》卷五记载:“赵州石桥甚工,磨礲密致如削焉。望之如初日出云,长虹饮涧。上有勾栏,皆石也,勾栏并有石狮子。龙朔年中,高丽谍者盗二狮子去,后复募匠修之,莫能相类者。”确实是不可复制的艺术精品。李春在追求整体的宏伟气势与科学的同时,也注重细节上的精益求精。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我国长期在工艺和科学技术上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专心致志:工匠精神的特点
  我国传统社会工匠精神的特点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正是这种“痴人”特点,使“行行出状元”成为传统社会的一个常态。
  在农本社会,纺织技术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曹魏时期马钧对织机的改进,对我国纺织技术的进步意义重大。“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乃皆易以十二蹑。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三国志·魏书·杜夔传》)。马钧对纺织机械改进的主要内容是简化绫机,便于操作,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改进后织出的提花丝织品图案对称活泼,花型有变化却不杂乱。
  在我国历史上的工匠代表中,不可忽略的是女性。女性工匠的专注,更是胜人一筹。楼钥《攻媿集·织锦棋盘》:“锦城巧女费心机,织就一枰如许齐。”织女把纺织工作,当成艺术在从事,其产品确实成为时人赞誉有加的工艺精品。历史上出现的女发明家、女性能工巧匠,数不胜数,她们为我国传统的工匠精神贡献了聪明才智。
  正是工匠的这种专注精神,创造了难以数计的手工业精品,其中一部分传世至今,使世人分享到历史上工匠创造的艺术品,同时也受到工匠精神的教益。
  三、坚守传承:工匠精神的灵魂
  坚持不懈、坚守专长、持之以恒,是传统社会工匠精神的灵魂之所在。一项成熟的技术,需要若干年乃至若干代的摸索、总结和坚守。同时,工匠技艺的传承,还需要一定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在“工商食官”的时代,据《考工记》记载,“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父子相教,也正如《荀子·儒效》所言的“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总结道:“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徒关系,是我国传统社会的一种特殊关系,文豪韩愈希望全社会向工匠学习,在社会上形成不耻下问的风尚。
  唐代有“代传染业”而“家富于财”者(参《太平广记·李清》)。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记载工匠技艺的手工传承:“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懼他人家得其法也。云自唐以来名家,今三百余年矣。”这种情况使得技艺代代相传,工艺不断改进,这种家族的坚持精神令人钦佩。
  《夷坚志·甲·九龙庙》记载:“潼州白龙谷陶人梁氏,世世以陶冶为业,其家极丰腴,乃立十窑,皆烧瓦器。”这是多少代人的坚守?
  据康熙《嘉兴府志》记载:“张成与同里杨茂,俱善髹漆剔红器。明永乐,日本琉球购得以献于朝,成祖闻而召之,时二人已殁,其子(张)德刚能继父业,随召至京,面试称旨,即授营缮所副,复其家。”据说,其制造的漆器有流传至今的。
  坚守和传承,是我国传统社会工匠的优良传统,更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所在,即使今天,这样的工匠精神依然需要我们发扬光大。
  四、创新发展:工匠精神的境界
  在坚守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是传统社会工匠精神的境界。一件产品尤其是工艺品的质量是由工匠的素质决定的,它度量着工匠的情感与追求,其内涵是超越。
  谈到工匠的创新,不得不提到我国造纸技术的集大成者蔡伦。“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纸’”(《后汉书·蔡伦传》)。
  蔡伦在公务之余专心致志地从事手工业技术的实践与改进,掌握了制作纸的所有工序,总结了漂絮和原始纸的处理经验,扩大了纸的原料来源,改革工艺,使造纸技术達到了新的水准,具备了平整性与抗水性等,使纸张可以替代简帛,具有书写功能。   创新发展,是我国传统社会工匠精神的最高境界,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创新,手工业技术才不断进步。学界普遍认为,17 世纪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其中手工业的创新所做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五、协作和谐:工匠精神的风尚
  分工合作、协作共赢是传统工匠精神的风尚。我国传世的诸如司母戊铜鼎、宫殿建设等等,都是工匠协作的结晶。
  贵州清镇出土的一件漆器的铭文是:“元始三年,广汉郡工官造乘舆髹羽画木黄耳棓,容一升十六籥。素工昌,休工立,上工阶,铜耳黄涂工常,画工方,羽工平,清工匡,造工忠造,护工卒史恽,守长音,丞冯,掾林,守令史谭主。”(贵州省博物馆《贵州清镇平坝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 年第1 期)一件精美的漆器,是诸多能工巧匠合作的结晶。其分工之明确,配合之默契,令人称赞不已。我们知道,制作一件漆器,从制胎到成品,得经过至少八道工序,说明漆器生产已经标准化、规模化,每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个环节均有工匠的名字,使得工匠具有成就感,同时也保证了质量。正因为漆器体现的是工匠的合作精神,故有“一杯棬(quān)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参《盐铁论·散不足》)之说。
  今天,北京故宫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这样宏大的工程,正是无数工匠精诚合作的典范。合作共赢,是我国传统社会工匠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合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促共赢。
  六、诚信义气:工匠精神的理念
  工匠精神的內容之一就是重诚信、讲义气。工匠精神反映的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境界,是维系民族精魂的纽带。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这在传统社会的工匠精神中体现得非常充分。
  唐代的笔记记载了唐代名将尉迟敬德成为开国大将之前的一段铁匠生涯,《逸史》云:“隋末,有书生居太原,苦于家贫,以教授为业。所居抵官库,因穴而入,其内有钱数万贯,遂欲携挈。有金甲人持戈曰:‘汝要钱,可索取尉迟公帖来,此是尉迟敬德钱也。’书生访求不见,至铁冶处,有煅铁尉迟敬德者,方袒露蓬首。煅炼之次,书生伺其歇,乃前拜之。尉迟公问曰:‘何故?’曰:‘某贫困,足下富贵,欲乞钱五百贯。得否?’尉迟公怒曰:‘某打铁人,安有富贵?乃侮我耳!’生曰:‘若能哀悯,但赐一帖,他日自知。’尉迟不得已,令书生执笔,曰:‘钱付某乙五百贯。’具月日,署名于后。书生拜谢持去。尉迟公与其徒拊掌大笑,以为妄也。书生既得帖,却至库中,复见金甲人,呈之。笑曰:‘是也。’令系于梁上高处。遣书生取钱,止于五百贯。”(《太平广记》卷一四六《尉迟敬德》)这里的尉迟敬德不再是我们所熟知的征战疆场的大将,而“变身”为一位非常讲义气的铁匠。
  重诚信、讲义气,是我国传统社会工匠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当时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比较普遍,相当多的工匠既是产品(商品)的生产者,也是销售者,诚信贯穿于生产、销售的每个环节。
  七、吃苦耐劳:工匠精神的前提
  传统社会,工匠的工作基本属于体力劳动,吃苦耐劳便成为工匠精神的前提。
  据《庄子·逍遥游》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家世代以漂洗丝絮为业的个体工匠,善于做一种保护皮肤不裂的药,被商人以高价购买。我们知道,漂洗丝絮是非常辛苦的工作,手足胼胝的皮肤破裂是家常便饭,而对皮肤进行保护是这类工匠非常注意的事。宋国的这户工匠在长期的实践中自己发明的皮肤保护药,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
  吃苦耐劳是传统工匠所具备的基本精神。《夷坚三志辛·毛家巷鬼》记载:饶州鄱阳县城内,“染坊余四与吴廿二者,铺肆相望”,因为余氏力薄,“遣一子招募染工,役作中夜始息”。
  元代末徐一夔在《始丰稿·织工对》中指出,受雇的工匠认为“凡织作,咸极精致,为时所尚,故主之聚易以售,而佣之直亦易以入。所图如此,是以发乎情者,出口而成声,同然而一音,不自知其为劳也”。纺织工匠以苦为乐,显然是一种职业自觉。
  明代松江青浦县白鹤江有一位“以靛染为业”的老者,每日早起“必先呼家人群起力作”(乾隆《青浦县志》卷三九)。正因为如此吃苦耐劳,他才成为雇佣“染工数人”的作坊主。
  吃苦耐劳,往往使得工匠在社会竞争中能够安身立命乃至立于不败之地。我国传统社会的比较成功的工匠,很少有好吃懒做、不吃苦耐劳的案例。
  手工业生产从某种程度上早已成为中国人文化因子的一部分,例如,中国古代的制陶和冶炼工艺曾被视为最尖端的工艺,故而人们常用“陶冶情操”来形容人们提升思想、道德和情趣的艰难过程。另外,“范铸”工具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活动中出现较早的工具,其精准度和标准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故而人们用“模范”一词来指被大家广泛认同的最高标准。匠心卓越,追求完美,古今相通。在将实现工业化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中国国家战略的今天,挖掘整理传统社会工匠精神这份文化遗产是我們义不容辞的义务。
  (选自《文史知识》)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学科,它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而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及知识储备的不足,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单靠一人的力量很难完成的学习任务。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开拓视野,发散思维,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谈一点自己的理解,以供参考。  一、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说到他的研究之路时,曾说自己就像小孩子一样去问,然后,再像小孩子一样去问。他的这些叙述,真的令人深思。  “用手机发短信”,小孩子听后就问:“为什么不可以发长信呢?”大人不太可能这样问。  “两个红枣比一个苹果还小,为什么2 大于1 呢?”大人会这样问吗?  小孩子的心理,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好奇心,二是大量运用直觉、联想,三是思维的发散。而发散的特点不完全能由直觉和联想来解释
古诗词作为传承优秀文化的载体,拥有着精粹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饱满的情感,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古典诗词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古诗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丰富文学内涵、培育人文精神。  一、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生缺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中学生大都比较偏爱小说一类体裁,喜爱古诗词的却凤毛麟角。他们认为古诗词年代久远,与实际生活联系少,学习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我们日常交际、工作学习都离不開的语言工具。但很多学生对语文学科不重视,认为语文无非就是读读课文、认认字词,不需要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的精力,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不高。  一、挖掘古诗词中的审美元素,让学生在鉴赏中感悟文化之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尤其是古诗词作品,更是情感艺术、语言艺术的结晶。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教学,挖掘其中的审美元素,让学生在鉴赏中感悟文
摘 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电子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结合也越来越深。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能够将一些抽象化的、概念化的内容实质化,帮助学生树立清晰的思维路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可视化。思维可视化能够辅助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模糊的概念详细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有效朗读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把朗读的权利、读书的空间还给
集中识字,比较枯燥乏味,小学生注意力持久性差,因此识记效果较差。但是,当字、词、句在语言中流淌,在文章中跳跃的时候,就变得鲜活有动感。因此,我们识字教学也注重在“语境”中识字,有效、有序地促进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强识字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为了加强情报工作,英国组成了以数学家杜林为首的语言学家、人文学家、科学家和资料分析专家的密码破译工作团队,也叫做“40号房间”,用来破译德军的密码。破译密码靠数学家、科学家能够理解,但为什么要吸收语言学家、人文学家甚至文学家、作家呢?原来,文学家、作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不一样的创新思维,能从常理之外找到突破口。由此可见,具有创新素养是多么重要。  所谓的创新素养培育
意象,即寓“意”之“象”,是负载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是诗歌构成的要素,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往往借助意象含蓄地表达出来,诗歌的美感也由此产生。面对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意象,读者会看见一幅图画、一个生活场景,体味到一种美妙的情愫,甚至产生直抵内心的共鸣,这就是意象带给我们的审美体验。以《诗经》为源头,中国诗人在一代代的创作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继承与创新,逐渐给一个个常见意象赋予了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
[摘 要:现今时代,对每个人健康评判的标准不仅包含身体器官方面,还包含心理健康方面。而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關注的重点内容只有体育教学训练技巧,针对学生心理健康,几乎没有涉足。基于此,本文从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良好体育习惯培养入手,对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发展进行教学引导,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促进;心理健康]  初中学生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成为了当今体育科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