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万千愁绪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即寓“意”之“象”,是负载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象是诗歌构成的要素,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往往借助意象含蓄地表达出来,诗歌的美感也由此产生。面对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意象,读者会看见一幅图画、一个生活场景,体味到一种美妙的情愫,甚至产生直抵内心的共鸣,这就是意象带给我们的审美体验。以《诗经》为源头,中国诗人在一代代的创作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继承与创新,逐渐给一个个常见意象赋予了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世世代代恒久流传。在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聚焦于诗歌中的经典意象,展开深入的文化内涵探究,既有助于对诗歌的深度鉴赏,又能促进对古诗词文化的积累和传承,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代表作。诗人以赤子之心写国破家亡之痛,写出了一种通向宇宙的普遍悲剧情感。尤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最能引起读者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以春水比喻愁绪,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既写出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愁绪的连绵不绝、无尽无休,抒发了诗人既深且重、难以遏制的愁思。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人间词话》)李后主以天真直率、真切自然的态度抒写心中愁情,这愁绪已经超越了一个亡国之君的个人感受,传达出人類共通的情感体验。
  对词中“以水喻愁”的水意象的分析理解进行到这一步,可以说基本完成了对名句的鉴赏。但是,如果我们能调动学生回顾已有的阅读积累,联系学过的其他与“水”有关的古典诗词名句,通过纵向梳理,横向对比,深入探究,无疑可以加深对水意象文化内涵的认识,丰富与“水”有关的古诗词名句的积累。教学中,笔者从两个方面展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水意象的文化密码。
  一、以水喻愁,谁胜一筹
  以水喻愁,除了李煜之外还有谁也采用这种写法?通过学生的回忆和教者的补充,投影展示如下例句。李煜之前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二)“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白居易《夜入瞿塘峡》)李煜之后如:“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愁。”(范成大《眼儿媚》)
  这些以水喻愁的诗句,谁更胜一筹?通过比较鉴赏,让学生感受到:李煜之前的那些诗句在境界上都不如李煜的这两句词境界阔大,气象超迈;李煜之后的这些作品大多化用了李煜的词句和意境,情味各不相同,但不及李煜语言的流畅自然、明白如话和眼界高远。这样,学生对“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了切身的认识,一个千古“词帝”的形象真正矗立在读者心中。
  二、以水喻愁,愁绪万千
  大自然的水是千变万化的,水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也是千姿百态的。从孔子站在江水边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喟叹开始,以水喻愁的愁绪内涵就在不同的诗作中摇曳多姿,各具情态。教者从水的不同方面的特性入手设计情境,让学生回忆自己平时积累的与“水”有关的诗句,进一步感受水意象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练习也类似于《中国诗词大会》上的“飞花令”环节,先让学生抢答,教者再补充拓展,能够激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切身感受诗词文化之美。
  比如,从水滚滚东逝、一去不返的特性,感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功业无成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从水绵绵不绝、无止无休的特性,表达悠长无尽、缠绵萦怀的情思的诗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漫将江水比闲愁,水尽江头愁不尽。”(贺铸《木兰花》)“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横江词》)“万里长江一带愁。”(夏完淳《采桑子》)“吴越西山相对愁,长江不尽流。”(章丽贞《长相思》)“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群玉《雨夜呈长官》)
  再如,从水潺潺有声、潮奔浪涌的特征,描摹愁绪久久难平的诗句:“闲愁朝复暮,相应两潮生。”(贺铸《临江仙》)“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李涉《再宿武关》)这些诗句把水声、心声叠为一体,表达如潮的愁绪,颇具特色。还有借与水有关的船来比喻愁绪,使抽象的愁有了重量,表现出愁思之重。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陈与义《虞美人》)“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到西陵,恨满东州。”(折桂令)
  正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云:“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历史盛衰无常,流水永恒无尽。那滚滚东逝的一江春水,包蕴着大千世界的喜怒哀乐,是历史最好的见证者,值得诗人歌咏,更值得后人深入解读。从《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入手,聚焦于水意象的文化探究,可以系统理解古诗词中“水”的文化内涵,积累更为丰富的有关“水”的诗句,使古典诗词的水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心智。
其他文献
华东师大的郑桂华教授根据文言文中所包含的信息类型,把文言文教学价值归纳为四种:重言、重文、重章、重道。浙江的一位老师则认为“教学文言名篇,通文、悟意、审美一个也不能少”。研究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对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本校举行了“成长杯”教学竞赛活动,四位青年教师执教了《〈礼记〉一则》一文,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一
如今,书法已经成为各个学校课程表里专门列出的课程,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书法这门课程的学习,与语文、数学等科目一样,是在不断地循环往复中前行,即先从学习基础知识开始,然后不断地增加难度和深度。而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相当枯燥的,他们一旦失去学习书法的兴趣,就不再有学习书法的热情了。无论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怎样,作为从事书法教育的工作者都要保持一颗对书法教育的信心,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学习书法的“潜力股”
语文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学科,它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而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及知识储备的不足,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单靠一人的力量很难完成的学习任务。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开拓视野,发散思维,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谈一点自己的理解,以供参考。  一、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说到他的研究之路时,曾说自己就像小孩子一样去问,然后,再像小孩子一样去问。他的这些叙述,真的令人深思。  “用手机发短信”,小孩子听后就问:“为什么不可以发长信呢?”大人不太可能这样问。  “两个红枣比一个苹果还小,为什么2 大于1 呢?”大人会这样问吗?  小孩子的心理,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好奇心,二是大量运用直觉、联想,三是思维的发散。而发散的特点不完全能由直觉和联想来解释
古诗词作为传承优秀文化的载体,拥有着精粹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饱满的情感,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古典诗词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古诗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丰富文学内涵、培育人文精神。  一、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生缺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中学生大都比较偏爱小说一类体裁,喜爱古诗词的却凤毛麟角。他们认为古诗词年代久远,与实际生活联系少,学习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我们日常交际、工作学习都离不開的语言工具。但很多学生对语文学科不重视,认为语文无非就是读读课文、认认字词,不需要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的精力,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不高。  一、挖掘古诗词中的审美元素,让学生在鉴赏中感悟文化之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尤其是古诗词作品,更是情感艺术、语言艺术的结晶。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教学,挖掘其中的审美元素,让学生在鉴赏中感悟文
摘 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电子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结合也越来越深。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能够将一些抽象化的、概念化的内容实质化,帮助学生树立清晰的思维路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可视化。思维可视化能够辅助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模糊的概念详细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有效朗读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把朗读的权利、读书的空间还给
集中识字,比较枯燥乏味,小学生注意力持久性差,因此识记效果较差。但是,当字、词、句在语言中流淌,在文章中跳跃的时候,就变得鲜活有动感。因此,我们识字教学也注重在“语境”中识字,有效、有序地促进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强识字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为了加强情报工作,英国组成了以数学家杜林为首的语言学家、人文学家、科学家和资料分析专家的密码破译工作团队,也叫做“40号房间”,用来破译德军的密码。破译密码靠数学家、科学家能够理解,但为什么要吸收语言学家、人文学家甚至文学家、作家呢?原来,文学家、作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不一样的创新思维,能从常理之外找到突破口。由此可见,具有创新素养是多么重要。  所谓的创新素养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