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载体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angeboy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为了加强情报工作,英国组成了以数学家杜林为首的语言学家、人文学家、科学家和资料分析专家的密码破译工作团队,也叫做“40号房间”,用来破译德军的密码。破译密码靠数学家、科学家能够理解,但为什么要吸收语言学家、人文学家甚至文学家、作家呢?原来,文学家、作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不一样的创新思维,能从常理之外找到突破口。由此可见,具有创新素养是多么重要。
  所谓的创新素养培育,就是要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浓厚兴趣,发展以求异思维为主要方式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形成创新实践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学生都应是创新素养的培育对象,每门课程也都应是创新素养的培育载体。语文课怎样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呢?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我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一、基于兴趣的心理驱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对某个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空洞地说教,照本宣科,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模仿的”,缺少创新的勇气和能力。
  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当注意运用教材中蕴含的问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然后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活动,进而培养其创新意识。《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经典的短篇小说,情节曲折,悬念迭出。当学到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见正低头卖牡蛎的于勒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此时于勒猛抬头,赫然发现其兄嫂时,情节将会如何发展呢?学生纷纷发言,大胆地将自己的意见说出来,气氛十分活跃。有的说:“于勒此时肯定两眼发光,用满是希望的口气问‘我可以跟你们回家吗?’菲利普夫妇则装着不认识的样子,厉声呵斥‘我们不认识你,哪来的穷鬼,滚开!’”有的说:“当兄弟两人的目光陡然相遇时,在经历短暂的尴尬之后,又装着互不认识的样子,各自怀着心思走开了。”还有的说:“菲利普和于勒抱作一团,痛哭流涕地相认了,而克拉丽丝则大声骂着于勒又要来祸害他们。甲板上围了一圈人,他们的女儿女婿也来到他们身边,等弄清了是怎么回事后,女婿松开了紧拉着的女儿的手,默默地走到栏杆边,看着大海发呆,此时,克拉丽丝的脸更白了。”答案不一而足。可见,创设这种新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也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理论是灰色的,而创新之树常青”,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中和教材有关的鲜活的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时,就可以利用报纸、杂志上有关这一事件的报道。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利用网上一些鲜活的图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另外,要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感觉、新发现、新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意识。例如在讲“狼”这一专题时,我讲了这样一段话:“狼是一种很凶猛的动物,人们无不对它深恶痛绝。可是近年来,科学家都向人类呼吁:救救狼吧!美国阿拉斯加涅利钦自然保护区在饱尝‘杀狼保鹿’的痛苦之后,居然把狼请回来‘做客’了!”一席话把同学们说得哄堂大笑。我接着问:这样做是为什么?你们赞成不赞成?为什么?学生顿时兴趣倍增,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认为应该“杀狼”,有的认为应该“保狼”,讨论很是热烈。通过讨论,大家对“狼”这一动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明确了大自然应该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可见,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就能促使他们去分析、比较、研究、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从而发展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大胆去探索,去创新,进而获得成功。
  二、鼓励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首先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或另辟蹊径,对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我认为,丰富的想象力是求异思维的关键,是创新的温床,而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想象力上是有其优势的。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力求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从只强调发展学生求同思维转变到重视求异思维上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求异。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续写童话的结尾。在欣赏刘禹锡的《秋词》时,我就让学生或写或画,有个性地表现“晴空一鹤排云上”的壮美图景。在教学中教师要允许、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鼓励质疑求异,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组织课堂集体讨论或小组讨论,开展竞赛、辩论活动等形式。例如在谈作文立意时,我讲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成语,就有意结合“孟母三迁”的故事,并把这一成语说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借此引发学生思考。果然就有同学勇敢地反驳我的说法。我把全班分成两组进行辩论,正反双方在一场唇枪舌战过后,都对原有的知识有了更好的认识、更新的理解。最后,我在肯定自己观点正确的同时,表示愿意接受同学们得出的“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
  求异思维不等于单项思维,它是多向思维、立体思维、发散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不管是对是错,教师都不能轻易表态。答错的,帮助分析思路,告诉他们为什么错了,或者从学生的思路中找出有价值的东西;对那些不墨守成规、有创新思维的学生要及时肯定,鼓励他们去怀疑,去创新,去做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例如,在“戏说标点”的仿写训练中,我先给出两个例句:①逗号说:看什么看,没见过蝌蚪?②加号对减号说:啥年代了,还搞无私奉献?然后要求学生仿写出这一句“单引号对双引号说:。”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答案也新奇多样,如“喂,几日不见,老兄见识又长多了啊!”“我的兄弟,您可要注意身材了啊!”“别以为多挂个头衔,你就是个名人了。”我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呵护他们灵光一现、不易多得的创新的火花。   三、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所谓创新实践能力,是指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创新活动的工作机制。从认识过程看,它是运用已知信息在新的情境中建立新的组合和系统的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鼓励质疑,鼓励学生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能动的交流。这样,学生才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学生乐于参与的恰当方式。我认为,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切入点。同一个话题,同一则材料,同一个题目,作者的知识经验和认识能力的高下,想象力的富缺等,决定了学生作文在立意、选材、文体等方面的不同面貌。例如,我让学生以“竞选”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学生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让我刮目相看。有以“民主”立意,以班委会竞选为内容的“今天我竞选班长”;有以再现家庭和睦,家庭民主,展现新型家庭人员关系为主题的“这个月我当家”;有用寓言写的“玉帝下岗了”等。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敢于放手,积极引导学生写创新作文,那么带给你的一定会有无数个惊喜。
  另外,苏教版语文教材设计了许多新的语文学习栏目,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突破口。例如,在“名著推荐与阅读”栏目中,我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办专题阅读小报,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在“专题”学习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我结合我校的校本课程,让学生自己设计地方名胜的导游词,模拟现场导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必囿于课堂,还应走出课堂,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采访,写出小评论。这样既可加深、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在观察、调查、亲自动手过程中,提高分析、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只要教师认真投入,精心策划,巧妙设计教学方案,形式上不拘一格,内容上不断丰富,思想上大胆创新,就一定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闪出创新的火花。
  参考资料:
  1.孙永强《略论专家型校长的时代内涵》,《吉林教育》2013年第4期。
  2.杨守学《论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0年第4期。
  3.张晓煜《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学习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本文将围绕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如何写出真实情感为话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真实情感 教学质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6.022  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面临的困境  1.教学内容相对单一  以往的写作教学是老师设置写作的题目,学生根
华东师大的郑桂华教授根据文言文中所包含的信息类型,把文言文教学价值归纳为四种:重言、重文、重章、重道。浙江的一位老师则认为“教学文言名篇,通文、悟意、审美一个也不能少”。研究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对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本校举行了“成长杯”教学竞赛活动,四位青年教师执教了《〈礼记〉一则》一文,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地方。  一
如今,书法已经成为各个学校课程表里专门列出的课程,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书法这门课程的学习,与语文、数学等科目一样,是在不断地循环往复中前行,即先从学习基础知识开始,然后不断地增加难度和深度。而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相当枯燥的,他们一旦失去学习书法的兴趣,就不再有学习书法的热情了。无论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怎样,作为从事书法教育的工作者都要保持一颗对书法教育的信心,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学习书法的“潜力股”
语文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学科,它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而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及知识储备的不足,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单靠一人的力量很难完成的学习任务。此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开拓视野,发散思维,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谈一点自己的理解,以供参考。  一、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说到他的研究之路时,曾说自己就像小孩子一样去问,然后,再像小孩子一样去问。他的这些叙述,真的令人深思。  “用手机发短信”,小孩子听后就问:“为什么不可以发长信呢?”大人不太可能这样问。  “两个红枣比一个苹果还小,为什么2 大于1 呢?”大人会这样问吗?  小孩子的心理,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好奇心,二是大量运用直觉、联想,三是思维的发散。而发散的特点不完全能由直觉和联想来解释
古诗词作为传承优秀文化的载体,拥有着精粹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饱满的情感,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古典诗词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古诗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丰富文学内涵、培育人文精神。  一、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生缺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中学生大都比较偏爱小说一类体裁,喜爱古诗词的却凤毛麟角。他们认为古诗词年代久远,与实际生活联系少,学习
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我们日常交际、工作学习都离不開的语言工具。但很多学生对语文学科不重视,认为语文无非就是读读课文、认认字词,不需要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的精力,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不高。  一、挖掘古诗词中的审美元素,让学生在鉴赏中感悟文化之美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尤其是古诗词作品,更是情感艺术、语言艺术的结晶。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教学,挖掘其中的审美元素,让学生在鉴赏中感悟文
摘 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已经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电子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结合也越来越深。电子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能够将一些抽象化的、概念化的内容实质化,帮助学生树立清晰的思维路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可视化。思维可视化能够辅助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模糊的概念详细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有效朗读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把朗读的权利、读书的空间还给
集中识字,比较枯燥乏味,小学生注意力持久性差,因此识记效果较差。但是,当字、词、句在语言中流淌,在文章中跳跃的时候,就变得鲜活有动感。因此,我们识字教学也注重在“语境”中识字,有效、有序地促进学生的识字兴趣,增强识字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