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翻译中风格的创造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er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民族学院资助项目——“水浒传藏译本的风格保留与遗失研究”,阶段性成果,基金编号:XYZB16011。
  摘 要:风格的翻译标准就是能否再现的风格是翻译的标准,但是由于原文与译文之间语言、文化的差异,从语言和内容上很难达到和原文的高度一致,因此在符合原文内容的原则下,创造性的再现原文风格是翻译不可缺沙盘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文学风格;创造性;水浒传;藏译本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3-0-01
  一、再现原文风格的翻译标准
  风格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在翻译时译文受到原文的限制,能否再现原文的风格是翻译的主要标准。再现原文的风格主要从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体现:
  1.原文的内容上文学和应用文的最大区别就是用主观虚拟世界隐射现实生活的性质。应用文的内容是直接反映现实生活,而文学是事生活的一种反映形式,不过它对生活的反映不是机械的、刻板的,而是作家把自己对生活的情感体验、认识和评价,经过头脑加工再用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也就是作家按照自己的社会观和审美观对一定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评价上,这主要表现在作家所创造的艺术意境中。在翻译中译文真实再现了原作艺术意境,也就再现了作家的精神面貌。
  2.表达形式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品,茅盾先生曾说过:“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德感受”。当然,原文和译文是两种语言,作家所喜爱使用的词语和句型、修辞手法,因语言文化的差异未必能全部移植到译文,但我们可以用译文的各种语言手段和艺术手法来再现作家所创造的艺术意境。在一部文学作品中内容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如同灵魂般贯穿于文章的始末。只有认知了原文的内容和语言,才能正确地把握风格。如果脱离了原文的风格,译者的水平再高也是枉然。
  二、风格翻译的创造性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不同译者有着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经历,受不同的文化熏陶,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审美观及人生观。另外语言本身具有多义性、歧义性、模糊性、离散性及开放性,不同译者对同一部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见解。并且由于语言文化不同,译文不能照搬原文的结构与概念, 也无法做到表达手段上的一一对应,一旦文学作品的传播跨越了时代、地理、民族、语言时,它就发生了创造性叛逆:而且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仅要注意内容,更要注意其表达形式,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原文的美感,所以文学翻译中创造性是风格翻译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例如在《水浒传》中原文:绣旗飘号带,画角间铜锣,三股叉五股叉,灿灿秋霜(译文:lhagba lhagba tshona sgriga ru dra ‘adzra phoda gyo, dira dira dmga dunga ‘akhra rnga caiga chra bsgrgsa, zing zing rno ngra mdung dang kha karam kai)
  原文是字数相等的对偶句,译文巧妙的叠字修辞手法再现了原文的风格。“翻译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好的翻译作品等同于创造,甚至优越于创造”。在充分保留原文内容的基础上,语言表达形式能再一次创造是文学翻译不同于公文和科技翻译的独有特点。但是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不意味着译者可以随意地创作,忠实于原文是所有翻译工作最基本的标准。“文学翻译之大忌就是吃不透原著精神,不捕捉其神韵,而掺入过多的主观因素,随意再创作”。在翻譯的过程中要对原作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为了揭示作者的风格,必须从原作的艺术意境出发,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出发;深刻的体会原作的艺术创造性过程,把握原作的精神,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也要根据原文的内容,对词语、句型、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上进行慎重选择。就如茅盾先生所言“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交换,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外形,深刻的体会原作的艺术创造性过程,把握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的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合适与原作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语言与形式正确地再现出来。这样的翻译过程,是把译者何原作者合而为一,好像原作者用另外一国文字写自己的作品。这样的翻译既需要译者发挥工作上的创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意图”。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风格的创造性翻译比创作本身更难。对文学创作而言作品的整体结构、人物和情节,甚至是用词上都可以按照作者的意图构思。但是风格翻译不仅原文的限制,而且在语言表达上受到原文的限制,译者在创造是不能随心所欲,要受原作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很多翻译工作者把风格翻译比作“带着脚链的舞者”,可谓极其形象地表达了翻译艰难的本质。
  文学翻译的再创造性使作品在新的语言、民族、社会、历史环境里获得新的生命,当然与原作的创造性质相比,翻译的创造性质有所不同,它属于二度创造。在风格翻译和再创造中语言是表达原文内容的最主要途径,但仅仅是句子的相互转换,是不能正确的表达原文的风格,从整体和局部正确的认识原文的风格是翻译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翻译词典》湖北教育出版社。
  [2]《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黎抱昌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3]《文体与翻译》刘宓庆著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金行征導演的纪录片《消失在黎明前》中,关于身体形态的表达无疑构成了一套隐秘的欲望话语装置体系,无论是在山野间繁密生长的植物、还是在浓草中疯狂媾和的动物抑或是片中老人无声而静默的身体动作,都构成了多重身体景观的指认。在某种程度上,金行征利用强烈的纪实性效果构置了一种叙事形态,而这样的叙事模式在电影中实质处于被架空的属性,这正是《消失在黎明前》鲜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纪实镜像;身体形态;
摘 要:此文从会话结构角度出发,以美剧《绝望主妇》三对夫妻间的冲突话语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话轮转换、邻接对、话语修正,可取结构四个方面探究夫妻间冲突话语的模式。研究表明,夫妻间冲突语的产生是由于话语违背会话的自然结构,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模式:打破邻接对,采用不可取结构,不正确的修正,打破换轮转换规则。  关键词:会话分析;领接对;冲突话语  作者简介:安建润(1991.11-),籍贯:甘肃兰州,单位
摘 要:《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不顾父母的阻拦毅然地选择出海,后来在海上遭遇海难被冲到了荒岛上。通过描写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种种遭遇,最终获救的故事,体现了人物性格决定成功的道理。从鲁滨逊的态度、选择上能够发现他是一个具有执着性格并意志坚定的人。本文的论述主要是从主人公鲁滨逊在荒岛求生的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性格,分析性格对成功的影响,探讨其身上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的精神。  关键词:鲁滨逊;
摘 要:贾母是《红楼梦》中日常生活的主线,她出身高贵、阅历丰富、品味高雅、才智过人,她慈祥、仁爱、宽厚、善良。但她并不因年事已高而善得糊涂,她洞见一切,对于危害贾家利益之事,予以坚决的阻挡与扼杀。本文试从贾母的性格、形象,她对宝玉、黛玉、宝钗的情感倾向的变化以及她对宝玉婚姻的安排来看他在贾家的责任与担当。  关键词:贾母形象;婚姻安排;树的象征  作者简介:漆伦红(1991.3-),女,汉族,重庆
摘 要:本文根据《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对其中的生死之恋进行了解析。其主要探索了爱情、婚姻和自由的关系,阐释了爱情和生命之间的艰难抉择,并研究了生命与爱情的意义所在。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生死之恋;《孔雀东南飞》;情感抒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  在《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这对恋
摘 要:王沂孙所作咏物词,大多咏物与抒情言志两相并重。其《眉妩·新月》一词较有代表性,此词读来沉郁凄婉,感情真挚。词人善于使用含蓄寄托的写作手法,委婉地表达出他对故国沉沦的忧虑与无奈。  关键词:《眉妩·新月》;比兴寄托;沉郁凄婉  作者简介:罗婷(1990.8-),女,四川省广安市人,青岛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全日制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摘 要:石舒清是一位宁夏回族作家,作为在西北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他,小说语言深深地打上了西海固回族文化的烙印。他小说的语言讲究锤炼和张力,自觉地、创造性地把西海固方言引入到小说的叙述和描写之中,带来陌生、奇特的审美效果。本论文试图从单音节和双音节词入手,来探讨、分析这些词汇对展现地域、民族特色和西海固民众心理重要作用。  关键词:方言;单音节;双音节;地域;心理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
摘 要:欧洲中世纪文学思潮的兴起是因为出现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正因为如此,社会的矛盾不断激化,而且愈演愈烈,得不到控制。当下的社会风气低迷,教皇的权力至高无上,逐渐凌驾于国王的权力之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从而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些都是欧洲中世纪文化产生的重要因素。东西方文化吸收各自的优点,相互杂糅,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从而有了中世纪文学。除此之外,还有与当地其他
摘 要:对于存在与荒诞的思考展现了加缪作为存在主义作家的担当,萨义德却提出,加缪的文学作品也是法国帝国主义的一部分。《反叛者》是短篇小说集《流亡与独立王国》中的一篇。本文以《反叛者》为例,通过分析文本中存在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体系,试图证明加缪与法国帝国主义之间的同一性。  关键词:加缪;后殖民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反叛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摘 要:《腐蚀》在茅盾抗战时期的作品中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作者没有理性分析,用宏大构思和繁琐结构勾勒一幅社会的全景图,而用日记体,既让赵慧明在国统特务的环境中体验五味杂陈的心灵焦灼,又附着一层政治寓意。这说明茅盾“完全可以运用往日的情感体验,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并不一定非要走从抽象命题出发的路。”[1]可以从中窥见一个对人生有着特殊敏感把握的艺术家的身影。  关键词:赵慧明;身份;个人;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