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理智的纠葛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e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腐蚀》在茅盾抗战时期的作品中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作者没有理性分析,用宏大构思和繁琐结构勾勒一幅社会的全景图,而用日记体,既让赵慧明在国统特务的环境中体验五味杂陈的心灵焦灼,又附着一层政治寓意。这说明茅盾“完全可以运用往日的情感体验,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并不一定非要走从抽象命题出发的路。”[1]可以从中窥见一个对人生有着特殊敏感把握的艺术家的身影。
  关键词:赵慧明;身份;个人;政治
  作者简介:马心宇(1994.9-),女,汉族,山东省威海人,中国传媒大学现当代文学方向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1
  《腐蚀》的主題是表达对国民党特务统治的痛斥,茅盾没有用波诡云谲的情节和社会分析手法却选取了日记体。其意义在于用一种最“个人”的方式传达出最“政治”的主题。赵惠明的身份恰恰创设了安放“个人”与“政治”两者的空间,使茅盾在承载情感潮汐的同时寄托了现实政治的诉求。“任何一种情绪都不仅仅是它自身,它一定还暗含着对造成它的各种社会和个体原因的暗示。”[2]小说的写成并不单单靠既定主题,暗中支持的正是人物的感性形象和细腻的情感体验。
  笔者认为作者通过两个方面将情感涌动和政治内容联系起来。一是利用“国民党特务”这一特殊定位具有的前文本的政治价值判断,二是用“人性”定位党性。
  首先,赵惠明呈现着撕裂的双重灵魂,正是作为特务,才会喊叫着“还有几个人,我要一一对他们报复!”[3]才能敏感地洞悉判断并且抓住他人把柄作为自己的毒牙,同时她又不是特务,所以才痛苦忏悔“我的手上沾过纯洁无辜者的血。虽然我也是被牺牲者,我不愿借此宽恕自己。”,本应产生激烈冲突的情节却被消解,如她奉命去说服小昭,却没有对共产党的仇恨和杀伐的决心,只有感情的复苏,敌我的冲突内化为内心的挣扎。也正因为她不具备特务的果敢决绝,才放弃了冒险逃跑而失去救出小昭的机会。她一面接受组织的任务另一面又痛骂自己所属的机构,在两方的拉扯中,身份的模糊性与分裂性不断增强。
  正是国民党特务的定位将个人性体验与政治性内容结合,使她先天就具有政治性的价值判断,即误入歧途,必然要“向善”,从而前文本地规定了方向性,她必须不断“忏悔”面对心灵的煎熬。“每一部具有某种力量的文学作品——不管它的作者是否头脑里想着读者来创作它——事实上,都是一种沿着各种趣味方向来控制读者的涉及与超然的精心创作的体系。”[4]当作家选择某种语气、角度来叙述一个事件时,实际上也在向读者暗示一种理解事件的方式,这种视角正好完成了个人性向政治性的转变。然而作为特务,她没有高明的手段和明确的政治理念,本应得心应手的美人计连对陈胖子也没有具体效果。身份缺少实质性的内涵,形成了意义上的空洞,她并不是作为一个国统特务而被书写,而是作为一个失足落水的青年被展开,“特务性”不过是小女儿性的务实与狡狯,她本质就是“章秋柳”或“慧女士”,是茅盾返回自身情感记忆的结果,只不过带上了国统特务的帽子,时时提醒她曾经犯下的恶果,督促她忏悔。身份定位与人物形象之间存在着裂隙,也是个人性与政治性不可调和的矛盾。
  其次,赵惠明的危机不是个人要求与国家、党派的冲突,而是“人性”与“兽性”的纠缠。她的困境是精神上的紧张,处在虚伪算计与推杯换盏中,她渴求真情,所以她对F有心,对K有情,对小昭旧情复燃,“K这人是有几分神秘的,不过我还是喜欢他……为什么?都是因为太寂寞,都是因为天天接触的全是太卑鄙,太恶劣。”[5]她对小昭情感的复苏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对当年纯真感情的向往,为了把来自情感与精神上的焦虑与政治性的内容结合,茅盾将其放在具体人设上,去影响和引导赵惠明的选择。
  《腐蚀》中国民党、日伪特务的形象都是伪善面孔,卑鄙虚伪又贪婪可憎,充满“兽性”,而共产党人正直善良而温情诚恳,K和萍甚至在怀疑赵惠明身份后不加害她,反而从正面引导、鼓励她。茅盾在人道主义的基准上区分党派,在缺少信仰的赵惠明身上,人性的要求自然转化为政治反映,控诉的同时自然具有了正确的倾向。在成长中,她不断拒绝的是身上的“国民党性”,而不断迎接获得的正是“共产党性”,所以她从为了自保而出卖K与萍的赵惠明变为“自己走不动”也要送走N的战士。
  赵慧明身份的个人与政治的双重性恰恰安放茅盾灵魂对于残酷人生的敏感把握和参与社会战场的内心趣味的双重诉求。最后赵的转变虽是响应读者,但笔者认为仍有着茅盾情感的诉求,赵惠明的自新是对灵魂的拯救,同时个人与政治双重叠合的身份使茅盾不必在个人的情感体验外去寻找政治性的内容,而可以直接对这种体验做具有政治性的改造,是个人主体对政治主体的置换,个人的道德伦理选择取代并悬置了政治选择与政治困境,所以相比于梅行素向革命者转变的生硬和隔膜,赵慧明的自新之路更加自然。赵身上凝聚了茅盾返回自身情感记忆与现实理性要求的深刻纠缠与融合,情感的价值与理性的要求矛盾而又和谐地存在于她身上,或许在那个时代,抛去了理性分析,情感力量在满耳是粗粝的叫嚣的时候更能够使人动心。
  参考文献:
  [1]王晓明《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论茅盾的小说创作》见《所罗门的瓶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69页.
  [2]王晓明《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论茅盾的小说创作》见王晓明《所罗门的瓶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41页.
  [3]茅盾《腐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第18页.
  [4]W·C布斯著 华明、胡晓苏等译《小说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年 第137 页.
  [5]茅盾《腐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第65页.
其他文献
摘 要:弗朗茨·卡夫卡是20世纪最著名的德语作家之一,他身为一个犹太人,深受犹太文化的影响,犹太人的集体无意识给他的作品打上了烙印。本篇论文以卡夫卡的著名小说《司炉》,也就是他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的第一章为例,探讨了卡夫卡隐藏于文本之下的犹太情结以及卡夫卡犹太文化传统影响下的原罪观。  关键词:卡夫卡;司炉;犹太;原罪  作者简介:杨雪(1987-),女,汉族,四川人,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在读,研
摘 要:在金行征導演的纪录片《消失在黎明前》中,关于身体形态的表达无疑构成了一套隐秘的欲望话语装置体系,无论是在山野间繁密生长的植物、还是在浓草中疯狂媾和的动物抑或是片中老人无声而静默的身体动作,都构成了多重身体景观的指认。在某种程度上,金行征利用强烈的纪实性效果构置了一种叙事形态,而这样的叙事模式在电影中实质处于被架空的属性,这正是《消失在黎明前》鲜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纪实镜像;身体形态;
摘 要:此文从会话结构角度出发,以美剧《绝望主妇》三对夫妻间的冲突话语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话轮转换、邻接对、话语修正,可取结构四个方面探究夫妻间冲突话语的模式。研究表明,夫妻间冲突语的产生是由于话语违背会话的自然结构,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模式:打破邻接对,采用不可取结构,不正确的修正,打破换轮转换规则。  关键词:会话分析;领接对;冲突话语  作者简介:安建润(1991.11-),籍贯:甘肃兰州,单位
摘 要:《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不顾父母的阻拦毅然地选择出海,后来在海上遭遇海难被冲到了荒岛上。通过描写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种种遭遇,最终获救的故事,体现了人物性格决定成功的道理。从鲁滨逊的态度、选择上能够发现他是一个具有执着性格并意志坚定的人。本文的论述主要是从主人公鲁滨逊在荒岛求生的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性格,分析性格对成功的影响,探讨其身上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的精神。  关键词:鲁滨逊;
摘 要:贾母是《红楼梦》中日常生活的主线,她出身高贵、阅历丰富、品味高雅、才智过人,她慈祥、仁爱、宽厚、善良。但她并不因年事已高而善得糊涂,她洞见一切,对于危害贾家利益之事,予以坚决的阻挡与扼杀。本文试从贾母的性格、形象,她对宝玉、黛玉、宝钗的情感倾向的变化以及她对宝玉婚姻的安排来看他在贾家的责任与担当。  关键词:贾母形象;婚姻安排;树的象征  作者简介:漆伦红(1991.3-),女,汉族,重庆
摘 要:本文根据《孔雀东南飞》这部作品,对其中的生死之恋进行了解析。其主要探索了爱情、婚姻和自由的关系,阐释了爱情和生命之间的艰难抉择,并研究了生命与爱情的意义所在。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生死之恋;《孔雀东南飞》;情感抒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  在《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这对恋
摘 要:王沂孙所作咏物词,大多咏物与抒情言志两相并重。其《眉妩·新月》一词较有代表性,此词读来沉郁凄婉,感情真挚。词人善于使用含蓄寄托的写作手法,委婉地表达出他对故国沉沦的忧虑与无奈。  关键词:《眉妩·新月》;比兴寄托;沉郁凄婉  作者简介:罗婷(1990.8-),女,四川省广安市人,青岛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全日制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摘 要:石舒清是一位宁夏回族作家,作为在西北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他,小说语言深深地打上了西海固回族文化的烙印。他小说的语言讲究锤炼和张力,自觉地、创造性地把西海固方言引入到小说的叙述和描写之中,带来陌生、奇特的审美效果。本论文试图从单音节和双音节词入手,来探讨、分析这些词汇对展现地域、民族特色和西海固民众心理重要作用。  关键词:方言;单音节;双音节;地域;心理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
摘 要:欧洲中世纪文学思潮的兴起是因为出现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正因为如此,社会的矛盾不断激化,而且愈演愈烈,得不到控制。当下的社会风气低迷,教皇的权力至高无上,逐渐凌驾于国王的权力之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从而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些都是欧洲中世纪文化产生的重要因素。东西方文化吸收各自的优点,相互杂糅,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从而有了中世纪文学。除此之外,还有与当地其他
摘 要:对于存在与荒诞的思考展现了加缪作为存在主义作家的担当,萨义德却提出,加缪的文学作品也是法国帝国主义的一部分。《反叛者》是短篇小说集《流亡与独立王国》中的一篇。本文以《反叛者》为例,通过分析文本中存在的后殖民主义话语体系,试图证明加缪与法国帝国主义之间的同一性。  关键词:加缪;后殖民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反叛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