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中的大学生影像认知教育

来源 :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cdu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媒介环境下,影像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持久而深刻,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影像认知素养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对影像艺术的鉴赏力的培养就成为这一内容的重点。本文以新媒介下的影像认知教育为出发点,探讨大学生影像认知培养的可行性路径,理清影像认知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对当下大学生影像认知教育提出某种可供参考的意见与对策。
  【关键词】新媒介环境;影像文化;影像认知素养;大学生
  1视觉文化下的影像认知教育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视觉所获取的信息量占信息总量的70%,听觉占20%,其他感觉器官的仅占10%,视觉在整个感觉器官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不仅是因为观看是获得有效感知的最直接的方式,而且是人进一步思考的支配原因。通过眼睛接收的视觉信息,如大小、颜色、光线、形状等,都是构成影像视觉的基本词汇,影像作为最具现实感和表达力的信息传导方式,使其本身具有独特的优势,而构成影像的光、影、线、形、色等也给人带来最具体而深刻的心理刺激。当下,各种新媒体影像泛滥,使影像认知所应包含的内容范围远远超出了预期的设定,新的媒介环境下,大学生的影像认知教育有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美国 “全国视觉文化大会”给视觉文化下了一个定义:“视觉文化是指一个人通过观看,同时体验其它感觉经验,并将其加以整合而发展成的视觉能力”[1]。“掌握视觉文化并非轻而易举之事,但它对我们的现代媒体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正如文字读写的教学对印刷技术是关键的一样,从目前和将来的发展看,视觉文化将可能是构成完整的传播通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而影像已成为这一重要组成部分的核心,作为以“被看”为主要存在时态的一种形式,特指以动态序列形象来展示信息的剪辑构成,也可定义为以具象符号为载体元素,通过综合感知来表达意义的方式。
  不过,“在视觉领域,视觉化的语言形式不同于语言中的文字;文字的意味相对固定,视觉语言的意味尽管建立在习惯性、通俗性之上,却会因环境不同、意图不同而变化多样”[3]。因此,在影像传播中去思考、读解和创造,都要结合创作主题去发现独到的观点,这也正是影像认知教育要研究的课题和预期的目的。
  当下,我们的日常生活被包围在影像的汪洋之中,传媒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改变了接受信息的方式。在影像主导视觉的环境下,人们了解世界的方式已发生变化,已大量由深层的阅读变为零碎的观看,从而引发了思考及对话方式的嬗变。各种影像让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使我们无法对每个内容进行深入品读,从而代之以种多样化和断续化的浏览。不言而喻,新媒介环境下的视觉资源影响着大学生的视觉习惯、思维习惯以及生活方式,而对这种情况,只有通过有效的视觉训练,提高解读、感受和运用影像的能力,才能对各类视觉形象反应敏捷,从而能够从新的影像环境中获取社会意识与情感信息,并将自己的情感和认知组成某种形式的符号,简洁而准确地传递给别人。
  “影像时代是人类借助视觉机器及其技术来‘看’的时代,从摄影的发明开始,由镜头所拍摄的影像就成为人类与世界视觉联系最重要的中介,并占据了视觉对象的核心部分,由于自动生成的技术原理和达到‘形似’的超逼真的视觉效果,影像划时代地改写了人的视觉范式,真与美的混同,成为图像时代视觉文化最诡异的逻辑和最深刻的悖论”[4]。而目前,许多院校对单科学习的过分偏重,导致较多学生的涉猎范围及外围知识建构受限,从而忽略了专业知识及技能外的常备素质,影像认知即为此类。
  随着新媒介的迅速发展延伸,大学生们逐渐形成了自我认知世界的方式,他们普遍主动的投入影像信息的潮流,对影像符号有特别的爱好,他们会积极融入影像化的时代,享受感官的生活,并以他们的方式开拓视野,阐释各类影像信息,试图表达大学生对符号世界的看法。虽然,在某些方面这足以证明他们的主观能动和积极的探索精神,但由于大学生自身的认识力度和涉世深度的局限,加之较多变异信息的大量接触,会导致个体甚至群体的审美判断偏误,因而影像认知教育可作为大学生审美认知的重要补充。“从外部看影像认知教育,取决于社会教育和人的自我教育;而从个体内部看它与大学生的影像认知心理密切相关”[5]。当下影像认知教育的内涵,强调的不仅是“看懂”,更是要求大学生把握影像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影像认知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看”已成为当下文化的主流,社会的可视化程度越来越高。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除了要具备传统的文字读写能力,还应具备“看”的能力,才能适应视觉传播发达的媒介环境。由此,对影像信息的辩知力已成为当下的基本技能之时,影像认知教育就成为了视觉时代大学生的通适教育。然而,“学生对影像信息‘读、解、用’的能力和修养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和文化熏陶才能提升”[6], 这是当下影像文化素质教育面临的挑战。
  教育家J.戴伯斯把视觉索养从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视觉感知能力、视觉理解能力和视觉表达能力[7]。所谓视觉感知能力主要是读解所看到的信息的能力,即选择多样的理解方式,运用所学知识判断视觉信息的文化价值,并用审美眼光观察事物的能力;视觉理解能力是指能区分和领会图像传达的含义,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分析、评判的高度,包括对图像信息的阐释、独立思考、个性判断等;视觉表达能力是指能将自已的思想用图像的形式表达出来,是大学生应用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自我观念,有意识地进行整合、传播和应用。
  与戴伯斯的三个能力层次相仿,影像认知作为对影像信息积极的感受与探索,是通过对影像符号的简化、抽象、补足、纠正、比较、分析和综合,进而对影像信息的本质的把握。很多大学生没有认真分析影像符号的偏好,且喜爱动态视觉信息多于静态视觉信息。而且多数大学生对影像信息的瞬间辨识力不够,影像思维的动态敏锐度不高,对影像信息所传递的审美价值的多寡判断处于较低水平。另外,由于知识能力不足,对影像信息有遗漏、拒斥、不通等情况出现。   影像认知能力的高低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对所看的影像信息的深层认知。影像化的传播进程促成了新的传播生态,这也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影像认知处理方法。新媒介环境下的大学生应学习基本的影像信息实现的手段,懂得如何使用简单的影像摄录器材拍摄并利用软件进行修改与编辑素材的知识,这个过程本身和相应的交流互动也会实现某种自娱自乐和专业需要等动机的使用与满足。除自身修养、美育实践和正确引导等必要手段外,当下大学生的影像认知培养还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1培养大学生的影像思维能力,提升其影像素养。
  “影像思维,即人对影像的观察力、感受力、发现力和表现力,对影像符号的想象、联想、综合、重构、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以及蒙太奇、节奏等美学创造” [8]。其基本要素包括空间意识、光影造型、色彩表现,以及影像叙事能力。“影像思维不同于文学、戏剧、音乐之处,就在于其视觉的真实性、图像的运动性、视觉形象的丰富性,在于通过或简或繁的图像,或虚或实的形象,或紧或慢的节奏,或明或暗的光影色彩表现不同的思想与意绪,而这一切能力均需要在影像生产活动中去锻炼、培养、积累、提高”[9]。
  在传统的认识中,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影像只是感知的手段。感性的认识要经过复杂的重构过程才能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所以,影像的地位也就自然低于语言。事实上,“具备不同影像素养的人在看同一幅图、同一个画面片段时的理解有高下之分”[10]。因而培养大学生解读影像文本的能力,是影像素养的基本要求。
  每天看多少时间是一方面,看什么和怎么看是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学中的‘信息寻求典范’和‘使用满足模式’,对人们‘看什么’做出了一定的描述:公众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看某些内容;霍尔在《编码,解码》中提出的‘主导的’、‘协调的’、‘对抗的’三种信息解读模式,则回答了‘怎么看’的问题”[11]。但大学生们如何改进自己的观看行为和理解范式,依然取决于“认知水平、语言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断提高”。影像素养培养也只有与其他素养教育相结合,才能发挥明显作用。
  2.2培养大学生对影像的视觉解读能力。
  影像解读能力是一种建立于个体多学科层面对影像作品的人文内涵和超语义信息的辨识能力,是一种更加深刻的审美能力。以往的影像认知教育,大多是对影像作品浅层形式、表层氛围等方面的分析,因此当他们面对影像之时,大多只能说出感性的认知,不能解释深层的意蕴,对影像符号的不能做出正确的解码;因为影像语言作为综合而具象的存在,是比较复杂的,有自己的词、句和语法规则,因而需要专门的培养。
  大学生对各类型风格影像作品的大量接触,可提高感受的敏锐度和积极认知的多角度,有利于对影像艺术的综合读解,形成个性而富创建的批判意识。因此在影像文化十分发达的当下,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影像读解能力。具体来说,影像读解能力包括对影像能指的观察能力和对影像所指的理解能力两方面,所指是影像试图传达的内涵,能指则是可见的,是具体的,它是由一定的元素构成的,对影像所指的分析、理解是在对影像能指观察能力上的进一步提升,也是影像读解能力的核心。
  平时学习中,大学生可通过读解各种各样的影像作品进行交流,以阐释和反映自己的影像意图和观念。通过影像文化的熏陶,影像语言的学习,使其能够分析出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是如何通过各种技术、艺术手段在影像艺术中呈现的。如果阅读影像文本后能正确阐述和评价作品,便可在某种程度上理解影像的文化观念,体会影像技艺的具体内涵。而除了让大学生学习基本影像语言以及影像艺术发展观念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其能够在影像文化情境中掌握影像艺术的基本原则;影像在新媒介时代有了更加特殊的文化空间,通过对影视制作中的色彩、光线、取景、构图、场面调度、剪辑方式等基本视觉造型语言的学习,能使大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图像信息传达的特定内涵和手法。这是最为基础的部分,有了这些基本的视觉经验,才会有感受影像文化的灵敏触觉。
  2.3让大学生关注影像艺术的本质。
  “影像在传播中分别经过视觉、感觉、知觉三个认知阶段,人们对影像的感受首先是从视觉开始,然后从影像的形式转向内涵,影像的信息量越是丰富,影像中蕴含的具有情绪感染力的因素就越多,吸引人阅读的时间也就越长,传播效果就越好”[12]。每当看到影像内容之后,观者将结合自身的各种经验,通过重构与对比对影像展开深度理解。“而影像的魅力较多来自于它所包含的形式要索和内容要索之间的组构方式,在视觉规律与现实视觉环境的碰撞中,影像结构方式被凸现出来,成为审美范畴里的重要内容”[13]。影像艺术运用光、影、色、形等要素来构建自己的主题,进而作思维与观察方法的转换,将人们熟悉的时空转化到陌生新异的视觉理念上。而新媒体的运用不断地挑战并充实着传统的视觉传播形式,它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将各种数码艺术、数字电影电视、多媒体广告、视频短剧、微电影等呈现给我们,使我们有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影像形式。大学生理解当下影像作品的本质大致可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影像作品的视觉呈现方式,二是要以文字加以解读描述;前者是要借助常识、经验与资料去弄清影像的内含;后者是要结合影像本体以及作品对应的时代背景及影像观念作理性化的价值解读。
  影像的魅力不仅在于它能在二维平面中表达创作者的思维,更在于不同的观众,不同的眼睛,在不同的心境,即使看到相同的影像内容也能得到不同的感受,以此影响到个体不同的思维、联想和某些触动。在新媒体时代,影像文化的范围更广,作为技艺一体的综合表达,大量作品都或多或少的渗入了文化的要素。“因此除了从美感、创造力的层面去启发大学生对影像的认识和理解,更应对影像的理解上升到文化艺术学习的高度,关注影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以及在当下社会情境中的文化意义”[14]。
  3影像认知教育与大学生文化修养
  文化全球化以及媒体终端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使得影像遍布各处,影像认知教育成为了一个急需要关注的问题,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影像认知能力,应着眼于影像艺术的普遍原则与认知机制的探讨,培养大学生对影像文化的批判性认知技巧。   当“看”成为习惯,感性思考和形象呈现成为日常,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媒介文化的平庸化、甚至低俗化、娱乐化;“而商业社会的发展趋向,也会带来整个社会的消费主义氛围,整个社会文化又呈现出消费型文化特征,即以满足人们一些现实的、感性的、直接的需要为主的即时又实用的文化现象”[15]。影像认知教育就是在这种文化现象下的对于影像意义的一种辨识力,除去对视觉影像符号的正确感知能力外,还包括个体内在的敏锐度,即能通过自己的综合认知将符号影像转化为一种人文与情感化的审美力。在新媒介环境中,对于影像作品好坏的判断,是影像个体认知的主要原因,而大学生正处在个体完善的重要时期,所以面对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通过影像认知教育相关课程来改善、提高他们对影像的鉴别能力,这是进行高校大学生影像认知教育的出发点。而在大学的教育中,影像素养的理论和影像实践的课程通常只停留在一些影视与传播的相关专业上,有些也只是在公共选修课上露出一点蛛丝马迹,基本上是被边缘化、被他者含化的状态。
  在当下,培养大学生的影像认知能力具有时代意义。“在语言文字主导时期,文化艺术整体上倾向于一种思想、品格崇拜,一种内在指向,是理性的文化”[16];课本教材所体现的主要是这种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其内核,它提倡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以实现人的完善与圆满,这种极富人文主义的思想确实是教育所需,而在影像文化主导时期,思想、意义的危机已成事实,文化倾向于一种视觉与消费的崇拜,以满足外在的“看”的需要而不是“思”的考量,这种需求更多地指向生理层面的快感,具有即时性、消费性的特点;因此,影像作为一种感性的文化,是一种快餐式文化。作为不可避免的文化现实,对于高校大学生影像认知素养的提升就变得更加急迫。而开展大学生影像认知素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唤醒其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一种影像的文化修养,增强对媒介虚拟文化的独立批判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创新能力基础。今天,大学生很容易通过网络获取图形、图像等视觉形象,而且影像在与文本的交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使素养的内涵承载了现实的意义。在新媒体和网络环境下,解释、创作与交流影像的能力就变得和常规阅读时代的读、写、算同等重要。因此,需要帮助高校大学生认知影像语言的编码和解码,使他们具备处理影像信息的基本能力,让他们能批判地思考影像内容,准确读解其含义,并能组织影像符号进行交流。
  由于影像能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使复杂的信息更易理解,使枯燥的东西变得如此形象,所以从影像的纯视觉要素及其结构中读取信息并由此进入审美层次,是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所必修的通适课程,即基本的影像认知素养提升,这样才能适应当今视觉文化下社会对大学生个体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Roger B.Fransecky and John L. Debes Visual Literacy:A Way to Learn-A Way to Teach,1972,P7
  [2] Robert Heinich,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he New Technologies Of Instruction,Macmillan Pub. Co,1993,P70
  [3] 马丽娃、史伟争:图形语言的视觉传达模式[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99
  [4] 高字民:从影像到拟像[D],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9
  [5][10][11] 陈龙、陈一:论公众媒介接受中的图像文化素养[C],// 汝信、赵士林 主编,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16-317
  [6] 张舒予、朱静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5(3):14
  [7] Horton ,J.(1983).Visual Literacy And Visual Think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Visual Literacy (P 92-106),International Visual Literacy Association
  [8] [9] 韩鸿、陶安萍:绘画传统与影像素养——对中国传统视觉观念的思考[J],电影艺术,2007(6):37
  [12] 魏德运、黎荔:请关注当代大学生的视觉审美素养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22):21
  [13] 胡绍宗:人文素质中视觉素养的教育[J],艺术教育,2006(6):43—44
  [14] 牛瑞华:CG时代的视觉素养教育[J],艺术教育,2008(2):119
  [15] 李德顺、孙伟平:“文化沙漠”的预警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急迫,河北学刊,2003(7):96
  [16] 陈龙:文化民粹主义与“看”的方式变革,学习与探索,2009(4):207
其他文献
数学学习中,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和自身能力的提高。学会运用几种常见的创设情景的方法,创设合适而生动的数学情景,让学生不自觉就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思考,踊跃提出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必须遵循启发诱导,直观性,及时反馈,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为此可通过概念的发展过程,设疑置错,试验——猜
期刊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生命体,也是有血有肉充满感情的人,他们渴望受到尊重,特别是来自老师的尊重,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当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应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失误的机会,让学生处于敢想,敢说,敢问,敢动的状态中,让每一位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1让学生认真的“看”,培养自学能力。  所谓让学
期刊
新课程理念倡导,让课程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要切实贯彻这一新理念的落脚点就在于转变儿童的学习方式,将原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探索式的、体验式的学习方式。那么,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些理念,优化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旧的教学模式容易产生以下后果:一是虽然已经教过了,但是学生对知识点还不十分理解;二
期刊
1教材分析  《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初中数学人教版第六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内容,它是在学习数轴和有序数对之后的一次概念性教学,也是初中生与坐标系第一次亲密接触。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架起了数与形的桥梁,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体现。这节课要让学生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与坐标对应关系。在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根据点的坐标描出点的位置,能由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及其图象
期刊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课堂教学中,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汇报是现场直播的,而这些问题恰恰是生动而真实的,也是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教学中,教师如何睿智地将“问题”转变为教学资源,进而转化为精彩生成呢?  1尊重学生:给生成腾出空间  教师和蔼亲切的态度,能给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分地强调了预设的课堂程序,忽略了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尊重,就像我听过的一节音乐欣赏课《野蜂飞舞》,学生们听完
期刊
【摘要】教师的不良心理是影响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基础教育中美术教师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作为教师的一般性心理问题的基础上,对其作为美术学科教师可能隐含的特有的心理问题作了归纳与总结。主要从外部环境、个体隐形心理和职业态度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从造成美术教师不良心理问题的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心理问题;
期刊
1课堂教学实施高效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新课改的迫切需要。  在新课改形势下,学校教育必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所有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然而,现实的教育却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厌教厌学情绪时有发生,整体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低效、无效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生理和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最突出的问题。这种情况
期刊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提升山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提高;山区;信息技术;课堂效益;途径  目前,信息技术课已作为必修课列入中小学课程计划,但在山区学校仍未得到充分重视,包括普通高中。由普遍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只是处于一种应付的状态,设施没有
期刊
音乐课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具备灵活多变、新颖教学方法的同时,更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参与音乐教学。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人格魅力的效果。下面结合我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浅谈一下我的做法:  1以游戏调动学生的情绪  音乐游戏是帮助儿童架设学习的桥梁。音乐游戏进入课堂,会让学生的灵感得到释放,身心得到解放,内心得到开
期刊
初中生刚接触地理学科时会碰到很多抽象难以理解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知识,自制地理教具和学具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教师自制教具是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可以很好地锻炼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学生制作地理学具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自制地理教具和学具的应用对地理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1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