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物理方法的三种蛋白酶的配体片段结构筛选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70607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片段的药物发现(FBDD)在过去十年中发展日益成熟,其基于结构导向的优化或活性片段之间的合理组合策略极大地推动了药物发现从偶然发现、机遇筛选到针对性选择、合理性设计的转变。与其它药物发现手段相比,FBDD有着分子筛选规模较小,但化学空间覆盖范围极广的优势。此外,命中片段结构的可延伸性提供了新颖且强大的分子成药方式,目前FDA已经批准了四种片段衍生药物。选择合理的受体靶标能赋予命中分子结构优化的潜力,而生物物理方法则是FBDD流程中命中发现和验证的核心,本论文中以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RING型E3连接酶RNF55和RNF56作为片段筛选的受体靶标,采用差示扫描荧光法(DSF)、基于核磁共振的饱和转移差谱(STD)和荧光偏振法(FP)组成的正交筛选策略依次筛选片段,以此得到与受体蛋白有亲和力的片段分子。一、二氢叶酸还原酶是生物叶酸合成途径的关键酶,靶向二氢叶酸还原酶的叶酸结合口袋可影响细胞正常的碱基对合成,有研究表明叶酸途径与肿瘤细胞的新陈代谢联系紧密,阻断它可以达到治疗乳腺癌、肺癌、消化道癌等多种疾病的效果。以DHFR作为筛选靶点,利用大肠杆菌系统完成对蛋白酶的表达纯化。借助差示扫描荧光法和饱和转移差谱筛选含1201个分子的片段库。其中基于差示扫描荧光实验方法从片段库中初步鉴定了16个阳性分子,进一步采用STD实验验证了其中7个分子为正交命中,但亲和作用较弱。这些命中片段与叶酸类分子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含有氮苯类、胺类等碱性基团。使用计算模拟对接方法进一步验证了5个命中片段与目的蛋白DHFR的相互作用是发生在叶酸结合口袋。二、RNF55作为一种RING型E3连接酶,介导蛋白酪氨酸激酶(PTKs)的泛素化降解,从而在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前列腺癌和骨髓增生性疾病的潜在药物治疗靶标,RNF55通过其保守的TKB结构域与底物结合,因此可以通过靶向TKB结构域中其磷酸酪氨酸酶结合位点,来筛选小分子抑制剂。实验中采用DSF、STD及FP三种方法依次筛选靶向RNF55的片段分子,使用差示扫描荧光实验筛选获得了11个命中片段,进一步以STD实验二次筛选得到1个正交命中,该片段含有硫代酰胺和苯环类基团,从荧光偏振实验的结果来看,产生的命中不是在TKB结构域中的磷酸酪氨酸结合位点,表明该化合物可能与RNF55的其它位点结合发生相互作用。三、RING型E3连接酶RNF56结构与RNF55相似,也是通过其TKB结构域中的磷酸酪氨酸酶结合位点发挥泛素化调节作用。筛选实验中经由DSF实验得到了7个阳性片段,再使用核磁共振实验确定了其中3个亲和作用片段。与受体蛋白结合的片段含有氯苯基、吗啉乙腈基团、嘧啶基团和乙酸基团等特征。本项目以重要生物学功能的蛋白DHFR、RNF55、RNF56为靶标,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进行了表达、纯化和富集。采用基于生物物理的方法诸如差示扫描荧光法(DSF)、基于核磁共振的饱和转移差谱(STD)和荧光偏振法(FP)及计算模拟对接的方法,从已知片段库筛选获得若干个与靶蛋白相结合的片段分子,并获得了相应的结构特征,为进一步筛选相应的抑制剂或配体提供了实验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隧道掘进的地质灾害事故严重威胁施生命和财产安全,常采用瞬变电磁法来进行超前探测。瞬变电磁超前探测数据量大,类型多而且复杂,急需相关的数据管理和分析软件平台,解决其分类、查找、成果图和分析报告的精细管理。为解决以上问题,在本实验室开发的超前探测的阵列式反磁通瞬变电磁仪基础上,研发隧道超前地质探测和预报的云数据管理及分析系统。本文采用电磁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 Maxwell进行仿真,验证阵列式反磁
遥感图像目标检测旨在通过边界框定位遥感图像中感兴趣目标的位置。准确而快速地检测出遥感图像中感兴趣目标是后续分析与利用遥感数据的基本步骤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地理信息获取、军事国防等重大领域。随着遥感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图像的分辨率越来越高,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中包含更加丰富的细节信息和结构特征,这些新的变化给传统的目标检测任务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遥感图像中目标检测算法主要依赖基于经验规则
近年来我国基建事业发展迅速,建筑结构数量大量增加。现役建筑结构除了遭受恶劣环境的影响,还受到自身荷载长期的作用,进而导致结构发生损伤,且随着时间推移,损伤会逐渐积累直至结构破坏。因此,十分有必要对结构开展定期检测,然而由于实际工程结构复杂性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程中应用仍有较大的困难。本文以统计矩作为损伤指标,提出两步法对框架结构进行损伤识别。首先,通过融合第四阶位移响应统计矩和第八阶加速度
茶叶种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茶叶也成为了国内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且种植面积日益扩大,随着茶叶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茶叶种植所带来的的盈利占据农民收入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目前茶叶的采摘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人工劳动力的方式进行采摘,人工采摘的茶叶因为具有较完整的茶芽,因此通常具备较高的经济效益,但这种采摘方式因为采摘效率低、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无法满足茶叶市场对茶叶产量的需求,因此另一种机械采摘的采茶方
随着深度神经网络的发展、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的普及和监控网络的完善,行人重识别(Person Re-identification,Re ID)技术逐渐成为近年来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在智能视频监控和安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行人重识别技术只适用于白天场景下的跨可见光摄像头行人匹配,而跨模态行人重识别(Cross-Modality Re ID)能够在白天可见光模态和夜晚红外模态之间跨模
菊科华蟹甲属(Sinacalia)是中国特有属。近年来对华蟹甲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都表明其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消炎、抗菌和杀虫等生物活性,可能是一种新型抗肿瘤、抗氧化、抗菌等特效药物资源,同时在抗氧化和抗II型糖尿病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研究某一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和进化潜力是物种可持续利用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分子标记方法则可以为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更好的研究平台,在植物遗传
调制方式自动识别主要应用于频谱监测、电子对抗、认知无线电和自适应通信等非合作通信场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导致信号调制方式识别的难度增加。传统的调制方式识别方法难以满足现代通信的要求,本文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到调制方式识别算法的研究中,提高复杂电磁环境下调制方式识别算法的性能。本文首先研究了深度学习中三种经典的神经网络模型(CNN、Res Net、Dense Net)在调制方式识
钻探是常用的勘探方法,具有精度高、直观性强和适应面宽等优点。电法勘探是广泛应用的物理勘探方法。因此,如何把钻探和电法勘探这两种方法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得钻探的点线探测扩展到钻孔周围平面和三维立体的地质信息,是应用前景广的物探课题。基于以上目的,在本实验室开发的阵列电极法随钻探测仪基础上,为解决相关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与反演分析,研发阵列电极法的随钻地质探测的云数据管理及分析系统。本文通过对物探和钻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为庞大的巨型走滑断裂带,全长2000余公里。该断裂带在山东和江苏省内晚更新世以来主要沿安丘—莒县断裂活动。公元前70年安丘7级地震和公元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分别发生在该断裂的安丘—莒县断裂段和莒县—郯城断裂段。莒县—郯城断裂段作为公元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的发震断裂,一直广受关注。现有研究表明,该断裂的活动性遵循特征地震模型,大地震复发间隔为3000-35
费-托合成是一种利用Fe、Co或Ru等催化剂将合成气(H2和CO)催化转化为液体燃料的技术。其中钴基催化剂具有较高的长链烃选择性和良好的稳定性,常被分散于载体上,用于提高钴物种的分散度,进而提高催化反应的活性、稳定性或者改善催化反应产物的选择性。因此载体的种类、孔道结构、表面酸碱性以及表面的电学性能等物理化学性质对催化反应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本论文以TiN为载体,探讨了钴物种的负载量,粒径大小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