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地区蒙古族学生的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以舍伯吐镇为例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c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交流。它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标志。人们用语言来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语言被看作是构成民族身份与文化的主要原因所在。在双语和多语言社会中,由于社会、民族情感和目的、动机和行为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对一种语言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做出一定的评价。这种认识和评价通常被称为语言态度。  语言态度是一定社会和语言环境的产物,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文字功能的变化,人们的语言态度具有可变性特点。语言态度属于语言的社会心理范畴,对语言人的语言观、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语言态度对人们的语言文字使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态度的研究不仅是社会语言学中有理论价值的课题,而且对于了解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或社团的社会心理特点,对正确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语言工作当中的一系列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基于这一现象: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民用蒙古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教育他们的子女,或把他们的孩子送往用蒙古语以外另一种语言授课的学校。因此孩子们渐渐地不说蒙古语或孩子们的蒙古语能力变得越来越弱。这篇论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运用语言维护和语言转变等理论,通过400多份问卷调查来讨论并分析舍伯吐地区蒙古族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结果显示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语言使用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总体上有一致的语言态度:对自己的民族语言-蒙古语有着浓厚的感情,同时对汉语持有开放、积极的态度。
其他文献
作为当代最杰出的美国印地安作家之一,莱斯莉·玛蒙·席尔科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她的代表作《典仪》自从1977年出版后就凭借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妙的叙事技巧而备受关注。
中美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吸引着全球的资金和商人。过去的十年间,两国的消费市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2008年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后,美国经济一直处于缓慢的恢复状态。而随着经济改
近几年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全面使用了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新教材,新教材同老教材相比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因此对每一名历史教师来讲,又都站在了崭新的教学起点上,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也接踵而来。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如何把握历史教材?如何在新课改的浪潮中脱颖而出?这些成为老师们工作之余常谈的话题,我结合自身近一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对高中历史新课改粗浅的认识,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要转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间的往来日益密切,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各国人民都获得了一个共识,脱离与外界的交往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
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和教育全球化不断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撞击、文化障碍、文化误解乃至文化冲突时有发生,如何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