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交流。它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标志。人们用语言来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语言被看作是构成民族身份与文化的主要原因所在。在双语和多语言社会中,由于社会、民族情感和目的、动机和行为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对一种语言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做出一定的评价。这种认识和评价通常被称为语言态度。 语言态度是一定社会和语言环境的产物,因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文字功能的变化,人们的语言态度具有可变性特点。语言态度属于语言的社会心理范畴,对语言人的语言观、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语言态度对人们的语言文字使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态度的研究不仅是社会语言学中有理论价值的课题,而且对于了解一个民族,一个群体或社团的社会心理特点,对正确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语言工作当中的一系列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基于这一现象: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民用蒙古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教育他们的子女,或把他们的孩子送往用蒙古语以外另一种语言授课的学校。因此孩子们渐渐地不说蒙古语或孩子们的蒙古语能力变得越来越弱。这篇论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运用语言维护和语言转变等理论,通过400多份问卷调查来讨论并分析舍伯吐地区蒙古族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结果显示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语言使用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总体上有一致的语言态度:对自己的民族语言-蒙古语有着浓厚的感情,同时对汉语持有开放、积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