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暴露对小鼠肝、肾、小肠的损伤及脂代谢扰动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shy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砷(As)是一种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有毒类金属元素,其引起的健康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砷可通过皮肤、呼吸道和食物等进入人体,其中饮水摄入是人类主要的砷暴露途径。进入人体的砷会对组织器官造成损伤,诱发炎症和组织功能紊乱,引起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疾病,长期处于砷暴露环境还可能增加患肝癌、肾癌、皮肤癌和肺癌等多种癌症的风险。目前研究认为,砷造成的毒性作用与其引发的机体氧化应激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小鼠为实验材料,探讨亚慢性和慢性砷暴露对氧化应激以及脂质代谢的影响,为防治砷造成的健康问题提供实验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亚慢性砷暴露对小鼠的毒性效应选取ICR小鼠为实验材料,对照组饮用灭菌蒸馏水,两个砷组分别饮用含砷浓度为5 mg/L和15 mg/L的亚砷酸钠(Na As O2)水溶液,持续染毒56 d。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砷组小鼠的每日饮水量、最终体重、肝脏和肾脏组织的脏器系数均无显著性变化;由饮水量计算5 mg/L砷组和15 mg/L砷组小鼠的日均砷摄入量分别为1.02 mg/kg·BW和2.43 mg/kg·BW,组间差异显著;砷组小鼠肝脏、肾脏和小肠组织中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升高,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降低,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降低,且15 mg/L砷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改变;与此同时,砷组小鼠肝脏、肾脏和小肠出现组织结构损伤。这些结果表明,亚慢性砷暴露可导致小鼠肝脏、肾脏和小肠组织的氧化应激和氧化损伤,并表现剂量依赖效应。在小鼠肝脏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的同时检出炎症相关因子TNF-αm RNA表达增加,提示砷暴露导致的ROS爆发还会引起小鼠肝脏组织的炎症反应。检测血脂水平和肝脏中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现,5 mg/L砷组血脂无异常,15 mg/L砷组血清总胆固醇(T-CHO)显著增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RT-q PCR结果显示,砷组小鼠肝脏中脂质合成基因PPARγ的m RNA表达量升高,脂质分解基因CPT-1A和PPARα的m RNA表达量降低,提示脂质积累与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对肝脏组织中的胰岛素受体后信号转导始动基因(IRS2)和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2)的表达量进行检测,未发现砷组肝脏中IRS2和GLUT2表达量的显著改变,说明亚慢性砷暴露对糖稳态的影响不明显。(2)慢性砷暴露对小鼠的毒性效应选取C57BL/6小鼠为实验材料,对照组饮用灭菌蒸馏水,两个砷组分别自由饮用含砷浓度为5 mg/L和50 mg/L的Na As O2水溶液,持续染毒150 d。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两个砷组小鼠的体重显著下降,肝脏和肾脏的脏器系数无显著性变化;5 mg/L砷组和50 mg/L砷组小鼠的每日饮水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由此计算日均砷摄入量分别为1.42 mg/kg·BW和3.56 mg/kg·BW,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砷组小鼠肝脏、肾脏和小肠组织中H2O2和MDA含量升高,SOD和GSH水平下降,且50 mg/L砷组的氧化胁迫指标变化幅度大于5 mg/L砷组;与此同时,两个砷组小鼠肝脏、肾脏和小肠的组织形态结构出现病理性损伤,50 mg/L砷组的损伤更为严重。这些结果说明慢性砷暴露引起了组织的氧化应激和氧化损伤,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检测小鼠肝脏中脂质水平发现,5 mg/L砷组肝脏中TG含量显著升高,T-CHO无显著改变,而50 mg/L砷组肝脏中T-CHO和TG的含量均显著提高。课题组前期的研究表明,5和50 mg/L砷暴露5和6个月,导致了小鼠葡萄糖稳态受损,机体调节葡萄糖能力下降。结合以上结果说明,慢性砷暴露可引起机体糖脂代谢紊乱。对肝脏中脂代谢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肝脏中脂质合成基因SREBP-1c和PPARγm RNA表达显著升高,脂质分解基因CPT-1A和PPARαm RNA表达显著降低,说明慢性砷暴露通过影响与脂质合成和氧化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引发脂代谢紊乱。结合亚慢性和慢性砷暴露实验结果,我们认为:在不同品系(ICR和C57BL/6)小鼠中,砷暴露均会引起肝脏、肾脏和小肠组织的氧化应激和氧化损伤,延长砷暴露时间和提高砷暴露浓度会显著增强砷的毒性效应,即砷对机体的损伤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另外,ROS的积累还引发了肝脏的炎症反应与糖脂代谢扰动。砷致脂代谢紊乱可能与上调脂质合成基因SREBP-1c、PPARγ和下调脂质分解基因CPT-1A、PPARα有关。对比亚慢性和慢性砷暴露实验中5 mg/L砷组的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在亚慢性实验中,5 mg/L砷组小鼠的饮水量和体重没有显著变化,而慢性砷暴露实验中,5 mg/L砷组小鼠的饮水量和体重显著下降,据此推断,随砷暴露时间的延长,砷摄入使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损伤,机体代谢异常,导致体重下降。此外,亚慢性砷暴露导致了脂代谢紊乱的发生,但葡萄糖稳态未受影响,而慢性砷暴露实验中,糖脂代谢均有异常,据此认为,砷致糖脂代谢紊乱的发生可能有先后顺序,可能脂代谢紊乱发生在前,糖代谢紊乱发生在后。
其他文献
具有优异稳定性的高温热化学能量存储原材料的开发对于集中式太阳能(CSP)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性,故在高温下开发具有出色稳定性的热化学储能材料,对于整合热能储存(TES)系统的应用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将稀土元素La加入到CuO/Cu2O氧化还原对中,研究其对材料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通过热重分析(TGA)技术评估了La的添加对CuO/Cu2O氧化还原对的热化学能量存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
我国是全球肉制品生产大国,同时也是肉食消费大国。原料肉柔软细嫩,富含高蛋白质、低脂肪以及低胆固醇,有着增强体力、强化血管、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广泛功效。但新鲜肉类在室温下不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其存放时间很难保证长途运输和市场零售的要求。冻藏可以大大延长原料肉的储藏时间,已成为肉品不可或缺的储藏方式。肉类在冻藏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会对原料肉的食用品质产生影响,其营养安全受到广大消费者越来越
金代山西雕版印刷技术,以及它所形成的刻书行业在中国古代印刷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具有开始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刻印地域广以及刻书类别丰富的历史发展特点,而推动其繁荣发展的因素却是多方面相结合的。第一部分,通过论述金代山西雕版印刷的历史发展情况,明确了研究的定义范围。分析刻书的地域分布特点是以山西平阳地区为核心区域,以刻书业的代表“平水本”为文章重点探究对象。除此之外间有太原、大同、五台山等地
自旋流的产生和探测是实现自旋电子器件必要条件,它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自旋转变材料中,改变压强可以显著调节晶体场能量,进而使系统状态在高自旋态和低自旋态之间实现转变。本文以自旋转变材料|正常金属Pt形成的双层膜为研究对象,在膜内施加正交的外磁场和交变激发场,施加压强会改变系统的自旋态及磁化强度,进而调制进入正常金属中泵浦自旋流,实现改变逆自旋霍尔效应所导致的可测量直流和交变电压大小。在一定条件下,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测量,测量精度的提高会促进新的物理发现,从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1]。精密测量技术在众多军事、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例如原子力显微镜[2][3]、生物测量[4],甚至于可以用于激光窃听[5]。美国曾经在海湾战争中将激光发射到敌方将领的汽车挡风玻璃上,声音引起玻璃的振动从而让激光光束携带相关信息返回到接收装置,最后对反射回来的光束进行分检和解调后可以还原得到声信号。这其中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慢性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防患于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一些有优良营养特性的功能性食品进入大众视野。本项目研究以苦荞、杜仲叶、沙棘果渣、燕麦麸皮等药食同源食材为原料,采用传统山西老陈醋酿造工艺,经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熏醅后,对得到的醋醅直接进行真空冷冻干燥并磨粉制得醋粉。测定其成分,分析其可能具有的功能特性;通过动物实验对其降血压和抗氧化的功能进行评估,结论如下
牛奶子(Elaeagnus umbellata.Thunb)是一种宽阔的灌木,隶属于桃金娘目胡颓子属(Elaegnaceae)。牛奶子因其浆果中的番茄红素含量而闻名,具有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由于牛奶子多糖其含量相对低于番茄红素,因此其多糖的生理活性尚未得到研究。本文从山西牛奶子浆果物中提取分离纯化得到牛奶子多糖,并对多糖的结构、分子形态以及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为牛奶子多糖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对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如今的课堂教学逐步重视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而核心素养在初中数学中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数学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直观想象能力和数学抽象能力。此时如何根据本班学生学习特点优化课堂教学,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构建一个高效的数学学习课堂,就成为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药茶是用药食皆用的植物叶(芽)、花(蕾)、根茎、果实等原料,经加工制成单品或拼配品,采用茶叶泡、煮的方式供饮。枣叶作为一种新型草本茶,具有抗氧化和安神促眠等功效。与传统茶叶相比,枣叶茶不含咖啡因、茶碱等具有刺激性提神类化合物,目前已成为学界的热点研究材料。本研究以山西省交城天娇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红枣栽培基地的枣叶为研究对象,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采集期的5种枣叶样品中的5种化学成分(
平菇(P0)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在我国种植广泛。随着对平菇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将黄芪作为配料加入平菇培养基中,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的营养价值更为丰富的蘑菇—北芪菇(P15)。本实验选取北芪菇以及相同环境中生长的平菇进行多糖提取,并对其提取物的理化性质、结构及生物活性进行了初步的对比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采用超声辅助热水浸提法提取P0/P15多糖,结合试验结果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确定提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