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噬节律紊乱在β1-AA诱导的心功能不全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liu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功能不全作为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研究表明,心肌细胞死亡是心功能不全进程中的重要因素,即使少量的心肌细胞死亡都会引起心脏电活动或机械活动紊乱,导致心功能障碍。然而,目前诱导心肌细胞死亡的原因和机制还需进一步阐明。β1肾上腺素受体(β1-adrenergic receptor,β1-AR)过度激活可引起心肌细胞死亡。研究表明,超过50%的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针对β1-AR细胞外第二环抗原肽段产生的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β1-adrenergic receptor autoantibodies,β1-AA)。β1-AA可引起β1-AR持续激活促使心肌细胞死亡和心功能下降。然而,β1-AA引起心肌细胞死亡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自噬作为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消化、降解细胞内受损、变性或衰老的蛋白质以及细胞器,使长寿命蛋白质或受损的细胞器再循环利用,维持细胞稳态。一旦自噬过程遭到破坏,受损的蛋白质和细胞器不能被及时清除会在细胞中累积,影响心肌细胞正常功能和结构。有研究表明,降低自噬水平可以诱导心肌细胞死亡,进而导致左心室扩张和收缩功能障碍。由此可见,自噬功能下降是引起心肌细胞死亡进而促进心功能不全的关键因素。然而,近年来有研究发现,Beclin1+/-杂合小鼠或心肌特异性过表达m TOR抑制心肌自噬功能后,心肌对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功能不全起保护作用,提示在某些情况下,抑制心肌自噬功能反而可起到心肌保护作用。由此看来,自噬功能降低对于心肌细胞死亡的作用存在矛盾之处。因此,自噬功能本身并不是影响心肌细胞死亡的唯一机制。近年来研究发现,自噬在哺乳动物SCN,心脏,肝脏,肾脏,骨骼肌等组织也存在昼夜节律性波动。自噬节律通过调节其降解并重利用蛋白质和细胞器的时间间隔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之前的Beclin1+/-杂合小鼠或心肌特异性过表达mTOR小鼠模型只是单纯的抑制自噬功能,并未影响心肌自噬节律,因此,我们推测自噬节律紊乱可能是心肌细胞死亡发生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尚无研究表明在心肌细胞中β1-AA抑制自噬功能的同时是否影响自噬节律,以及自噬节律的变化对于心肌细胞死亡是否有影响。因此,本研究拟证明β1-AA对于心肌自噬节律的影响及其在心肌细胞死亡中的作用,寻找心功能不全进程中心肌细胞死亡的新机制。第一部分: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可诱导心功能不全发生研究目的: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验证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心室β1肾上腺素受体信号通路是否发生异常;构建主动免疫小鼠动物模型,探究β1-AA对小鼠心功能的影响;β1-AA作用于心肌细胞,探究其是否会引起心肌细胞死亡。实验方法:1.数据下载与可视化处理:GEO数据库中下载正常左心室样本与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心室样本的高通量测序信息;2.GO,KEGG富集分析:采用R语言进行富集分析;3.合成抗原肽段:由上海吉尔生化有限公司合成;4.建立β1-AA主动免疫模型:将β1-AR-ECⅡ注射于C57BL/6小鼠和SD大鼠的背部皮下;5.SA-ELISA:检测主动免疫后C57BL/6小鼠和SD大鼠血清中β1-AA的含量;6.亲和层析法:纯化大鼠血清中的β1-AA;7.小鼠心脏超声:检测不同组小鼠的心功能;8.CCK8法:检测β1-AA作用后,心肌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正常人群和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心室心肌组织样本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将差异基因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肌组织肾上腺素受体信号通路Gene Ratio较高;2.GO富集分析发现β1肾上腺素受体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在心功能不全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3.小动物超声结果显示,β1-AA可引起小鼠心脏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显著降低;4.CCK8结果显示,β1-AA可引起H9c2心肌细胞死亡率显著增高。结论:1.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基因组信息发生重排,重排后的基因组中β1肾上腺素受体信号通路相关基因显著异常;2.β1-AA可诱导心肌细胞死亡及心功能下降。第二部分:β1-AA可引起心肌自噬节律紊乱研究目的:自噬通过包裹,降解,再利用受损、变性或衰老的蛋白质以及细胞器来维持心脏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前期研究结果表明,β1-AA通过持续激活β1-AR,抑制心肌自噬功能促进心肌细胞死亡。然而,又有研究报道,心肌自噬功能被抑制后反而发挥心功能保护作用。可见,自噬功能本身并不是影响心肌细胞死亡的唯一机制。研究发现,心肌自噬存在昼夜节律性波动,这种昼夜节律的变化也可能是造成心肌细胞死亡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尚无研究表明β1-AA抑制心肌自噬功能的同时是否会改变其昼夜节律。因此,本部分实验将探究β1-AA对心肌自噬节律的影响。实验方法:1.KEGG富集分析:通过R语言进行KEGG富集分析;2.SA-ELISA:详见第一部分;3.亲和层析法:详见第一部分;4.荧光定量PCR(Real time-PCR):检测心肌组织和心肌细胞中自噬标志物LC3 mRNA的节律性表达情况;5.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和心肌细胞中自噬标志物LC3蛋白的节律性表达情况。结果:1.KEGG富集结果显示,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心室肾上腺素受体信号通路异常与Circadian entrainment信号通路相关;2.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D环境中,β1-AA可引起心肌组织自噬节律发生破坏,以ZT12较为显著;3.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D环境中,β1-AA可引起心肌组织自噬节律发生破坏,以CT8,CT12较为显著;4.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β1-AA可引起心肌细胞自噬节律发生破坏,其中在CT12自噬水平降低较为显著。结论:1.心功能不全患者左心室Circadian entrainment信号通路发生异常;2.β1-AA诱导心肌组织自噬节律紊乱;3.β1-AA诱导H9c2心肌细胞自噬节律紊乱。第三部分β1-AA通过引起心肌自噬节律紊乱诱导心肌细胞死亡研究目的:为了探究自噬节律紊乱在心肌细胞死亡中的作用,本部分实验采用慢病毒沉默生物钟核心基因Per2破坏心肌细胞自噬节律,检测心肌细胞的存活率;并用抗原中和抗体恢复心肌细胞自噬节律,再观察β1-AA对心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实验方法:1.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生物钟核心基因Per2 m RNA昼夜节律变化情况,以及慢病毒抑制Per2 mRNA的效率。各组心肌细胞LC3mRNA昼夜节律变化情况;2.Western blot:检测生物钟核心基因Per2蛋白昼夜节律变化情况,以及慢病毒抑制Per2蛋白的效率。各组心肌细胞LC3蛋白昼夜节律变化情况;3.慢病毒感染:采用1/2小体积法进行慢病毒感染;4.ABC-ELISA: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H9c2心肌细胞上清cAMP活性;5.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结果:1.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β1-AA诱导心肌组织生物钟核心基因Per2昼夜节律紊乱;2.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β1-AA破坏H9c2心肌细胞生物钟核心基因Per2昼夜节律;3.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MOI=30时,LV-shPER2的感染效率最高,故选用MOI=30用于后续实验;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证明LV-sh PER2感染H9c2心肌细胞后可显著抑制Per2的表达;4.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V-shPER2感染H9c2心肌细胞可引起心肌细胞自噬节律发生破坏;5.CCK8结果显示自噬节律破坏可诱导心肌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6.ABC-ELISA检测结果显示,抗原中和抗体可抑制β1-AA对下游通路c AMP的激活作用;7.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抗原中和抗体可逆转β1-AA在CT12时对自噬节律的破坏作用;8.CCK8结果显示大鼠H9c2心肌细胞的自噬节律恢复后细胞存活率有所回升。结论:自噬节律紊乱是β1-AA诱导心肌细胞死亡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心力衰竭是最常见的致死因素。心肌细胞凋亡可使心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因此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是延缓心功能不全发生和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人们在心衰患者血清中检测到高水平的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的自身抗体(angiotensin II type 1receptor autoantibody,AT1-AA),提示其可能参与心力衰竭进程,
目的:在生理情况下,心肌细胞自噬在维持正常心肌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在饥饿和心肌缺血等应激状态下,心肌细胞自噬增加起保护作用。然而,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自噬增加起恶化作用。自噬功能异常介导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前期研究发现氧化应激介导自噬功能异常导致心肌肥厚。然而,氧化应激是否介导压力超负荷诱导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自噬和心肌重构尚未阐明。本研究利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
研究背景: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140/90 mm Hg)为主要表现的一类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所并发的左心室肥厚是最为常见的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之一。高血压诱发的左心室肥厚可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及死亡风险升高2倍以上,其已成为临床预测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强预测因子。因此,逆转高血压所导致的左心室肥厚是降低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并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最有效途径。压力负
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与死亡率常年居高不下。目前人们对急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救治主要采用缺血区域再灌注的方式,这是提高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率的重要举措。但是,大量研究发现单纯再灌注疗法可加重已有的缺血性心肌损伤,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MI/RI的发生机制复杂,研究认为过量氧自由基生成、
目的:探索中国城乡地区烹饪用燃料和高血压患病率之间的关联。方法:本研究依托于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PURE研究)中国地区(PURE-China研究)。于2005年5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在12个省级行政区的城乡地区招募年龄在35~70岁之间的参与者,采用基线问卷和体格检查收集的数据。烹饪燃料来源分为固体燃料(煤、木材、农作物、动物粪便和灌木)和清洁燃料(电、天然气或沼气)。研究结局指标为高血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单药治疗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汾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及老年医学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微颗粒(MSC-MPs)对AngⅡ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颈椎脱臼法处死SD大鼠,取其胫骨和股骨,用培养基冲净骨髓腔以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绘制生存曲线,使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
针对微生物发酵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时变性、非线性等问题,基于最小二乘回归算法和改进即时学习(JITL)策略设计出一种基质给进速率控制器。首先,通过发酵仪器采集数据形成历史数据库,再使用加权模糊C均值聚类(WFCM)算法对数据进行分类,使查询值到来时能快速建立基于JITL-LS-SVM的海洋碱性蛋白酶菌体浓度局部预测模型。同时,为了避免预测控制中求解非线性问题,采用泰勒线性化方法,并用广义预测(GPC)
目的:探讨血清γ-氨基丁酸(GABA)、去甲肾上腺素(NE)、内皮素-1(ET-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COPD合并PH(COPD-PH)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山西白求恩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COPD患者111例,根据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PASP)结果将患者分为COPD组(PASP≤50mm Hg)和COPD-PH组
獐(Hydropotes inermis)是东亚特有种,其自然分布范围仅限于中国与朝鲜半岛,过度的人为干扰造成獐种群数量的锐减和分布空间的破碎化,形成孤立的岛屿化分布。为了解獐在岛屿化城市森林公园中的生存状况,我们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南京老山森林公园及周边对秋冬季獐进行监测,分析了其活动节律和生境选择偏好。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期间,共设置了35个相机位点,期间共拍摄獐的有效照片233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