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微颗粒(MSC-MPs)对AngⅡ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颈椎脱臼法处死SD大鼠,取其胫骨和股骨,用培养基冲净骨髓腔以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绘制生存曲线,使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
【基金项目】
:
山西省自然基金项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微颗粒对心肌肥厚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编号:No.201901D111195)”; 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计划; 细胞生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西医科大学)开放基金(No.KLMEC/SXMU-20200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微颗粒(MSC-MPs)对AngⅡ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颈椎脱臼法处死SD大鼠,取其胫骨和股骨,用培养基冲净骨髓腔以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绘制生存曲线,使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BMSC传至第五代且融合率达到90%时,用无血清的培养基饥饿处理细胞48 h,收集上清液,梯度离心法提取并纯化MSC-MPs。BAC蛋白试剂盒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MPs蛋白含量及表面抗原表达率。0、1、5μmol/L不同浓度AngⅡ作用于细胞48 h以建立心肌细胞肥大模型,测量细胞表面积及蛋白含量,选取最低有效浓度作为造模浓度。沿用本实验室的最佳药物浓度,即48μg/ml的MPs干预心肌肥大细胞48 h,观察其对细胞表面积、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影响,主要包括:使用Image J分析细胞表面积;利用BCA法检测细胞蛋白含量;通过q RT-PCR检测各组细胞ANP、BNP m RNA表达情况;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TEN、AKT、和mTOR及其磷酸化p-AKT和p-mTOR蛋白表达情况;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实验分为四组:(1)对照组(Control):含与Ang II等体积PBS的细胞培养基;(2)模型组(AngⅡ组):含1μmol/L AngⅡ的细胞培养基;(3)MPs组:含1μmol/L AngⅡ以及48μg/ml MPs的细胞培养基;(4)上清液组(Supernatant组):含相同体积MPs上清液以及1μmol/L AngⅡ的细胞培养基。结果:1.通过全骨髓贴壁法获得大鼠MSCs,镜下呈梭状、多角形似鱼群样集落生长,呈现较强的增殖能力且其生长曲线大致呈S形。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CD29、CD90作为MSCs表面阳性标志物的表达率均达到了95%以上,而CD45、CD34作为MSCs表面阴性标志物的表达率均低于5%。2.流式结果显示MPs阳性表面标志物表达率高于95%,阴性表面标志物表达率低于5%,表达特征与其来源的MSCs的基本一致。3.BCA及表面积测定结果显示,AngⅡ浓度为1、5μmol/L时,细胞表面积及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本研究选取1μmol/L作为造模浓度。4.MSC-MPs对肥大心肌细胞蛋白含量的影响:AngⅡ组蛋白含量(535.65±14.93μg/ml)比Control组显著增加(P<0.01),MPs的干预可明显降低H9c2心肌细胞蛋白总量(440.55±12.61μg/ml,P<0.01),MPs上清液对肥大心肌细胞的蛋白含量无明显影响。5.肥大心肌细胞表面积的改变:AngⅡ组细胞表面积(1657.25±246.67μm2)明显增加,与AngⅡ组相比,MPs组细胞表面积下降至1322.87±97.26μm2(P<0.05)。MPs上清液对细胞表面积无明显影响。6.MSC-MPs干预后肥大心肌细胞内肥厚因子ANP、BNP m RNA表达量的改变:结果显示,1μmol/L AngⅡ处理48h后,ANP、BNP m RNA的表达量分别增加至Control组的2.1倍、1.9倍,而MPs处理后肥大心肌细胞内ANP、BNP m RNA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7.MSC-MPs对肥大心肌细胞PTEN、AKT、p-AKT、mTOR和p-mTOR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AngⅡ组PTE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p-AKT、p-mTOR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经MPs干预后,上述蛋白表达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P<0.05)。上清液对上述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8.MSC-MPs对H9c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AngⅡ组和MPs上清液组H9c2细胞活力较Control组明显下降(P<0.05),MPs的干预可明显升高细胞存活率(P<0.05)。结论:1.成功分离和培养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清饥饿处理后采用梯度离心法获得了高质量MSC-MPs;2.MSC-MPs可显著抑制心肌细胞肥大,这一效应与其上调PTEN/AKT/mTOR通路信号转导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免疫炎症反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其急性加重期(AECOPD)发挥重要作用,诱导性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iBALT)与COPD的异常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目前研究认为iBALT对急性炎症患者发挥有利作用,对慢性炎症患者发挥不利作用,而慢性炎症患者伴有急性加重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因此本文分析与iBALT相关的趋化因子CXCL13在AECOPD患者肺泡灌洗液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为AECOPD
采用1998—2018年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群体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1和3月产卵期间产卵场(25°N~40°N和125°E~145°E)和6—7月索饵期索饵场(26°N~40°N和125°E~145°E)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获得影响CPUE的SST值,并对连续高值年份(20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CT)成像在肺动脉栓塞(PE)中的定性定量诊断价值。方法:对298例怀疑PE的患者进行DLCT扫描,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标准,分别基于患者水平和栓子水平,将常规肺动脉造影(CTPA)图与最佳单能量图(40-65ke V)、碘密度图及Z-有效原子序数图进行比较来观察肺动脉栓子的有无,并分别记录各个类型图像上栓子的部位、数量;同时定量测量肺灌注缺损区与正常区的碘含量和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在中老年人中频发。其中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大多心血管病的终末期。慢性心力衰竭时心脏交感神经末端功能降低,其变化与心肌细胞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下调相关。心力衰竭与缺氧和氧化应激增加有关。氧化应激介导心力衰竭时心脏交感神经末梢功能异常,心肌β肾上腺素能受体下调和心肌细胞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心力衰竭是最常见的致死因素。心肌细胞凋亡可使心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因此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是延缓心功能不全发生和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人们在心衰患者血清中检测到高水平的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的自身抗体(angiotensin II type 1receptor autoantibody,AT1-AA),提示其可能参与心力衰竭进程,
目的:在生理情况下,心肌细胞自噬在维持正常心肌结构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在饥饿和心肌缺血等应激状态下,心肌细胞自噬增加起保护作用。然而,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自噬增加起恶化作用。自噬功能异常介导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前期研究发现氧化应激介导自噬功能异常导致心肌肥厚。然而,氧化应激是否介导压力超负荷诱导心力衰竭时心肌细胞自噬和心肌重构尚未阐明。本研究利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
研究背景: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140/90 mm Hg)为主要表现的一类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所并发的左心室肥厚是最为常见的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之一。高血压诱发的左心室肥厚可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及死亡风险升高2倍以上,其已成为临床预测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的强预测因子。因此,逆转高血压所导致的左心室肥厚是降低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并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最有效途径。压力负
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与死亡率常年居高不下。目前人们对急性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救治主要采用缺血区域再灌注的方式,这是提高心肌梗死救治成功率的重要举措。但是,大量研究发现单纯再灌注疗法可加重已有的缺血性心肌损伤,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MI/RI的发生机制复杂,研究认为过量氧自由基生成、
目的:探索中国城乡地区烹饪用燃料和高血压患病率之间的关联。方法:本研究依托于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PURE研究)中国地区(PURE-China研究)。于2005年5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在12个省级行政区的城乡地区招募年龄在35~70岁之间的参与者,采用基线问卷和体格检查收集的数据。烹饪燃料来源分为固体燃料(煤、木材、农作物、动物粪便和灌木)和清洁燃料(电、天然气或沼气)。研究结局指标为高血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单药治疗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汾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及老年医学科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