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大夏大学导师制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wxb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意义的大学导师制肇始于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牛津大学,是导师对本科生学习、生活方面施以个别指导的一种教育制度。20世纪20年代,通过横向移植西方学校制度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弊病丛生,导师制作为一种改进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迅速传入中国。1928年,私立大夏大学建校已有四年,随着学生人数的剧增,学校规模的扩大,西式学校制度的弊端也开始在此上演。为了革除教育弊病,提高办学质量,在副校长欧元怀与教务长鲁继曾的主要推动下,私立大夏大学开始施行导师制。大夏大学导师制的实施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29年到1934年是试行期,本着先试验后推行的态度,大夏大学首先在毕业班试行导师制。这一时期,大夏大学明确了导师制理念,制定《导师制施行细则》规范了实施办法,同时也设置了全面丰富的指导内容与自由多样的指导形式,使师生关系渐趋合理化。1934年到1938年是普及期。面对日益深重的国家危难,大夏大学开始推行普及导师制,不仅确立了“学术指导”重心,对指导办法进行了规范,而且通过学习借鉴哈佛大学导师制经验,健全了导师制相关制度体系,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实施学术指导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大夏大学“以学术为出发点”,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使导师制更趋完善。1938年到1949年,导师制进入尾声。1938年3月2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中等以上学校导师制纲要》,令中等以上学校实施“导师制”。但随着国民党势力的渗入,导师制发生异化,处境艰危的大夏大学不得已选择服从教部命令,但同时在适当范围内做出了灵活的变通,对导师制继续加以完善。1946年,导师制被废除,大夏大学虽然因忙于复员也停止了导师制的实施,但依然坚守着师生合作的精神与重视学生指导的教育理念。在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大夏大学始终坚持结合实际,探索适合的导师制模式;兼采中西之长,健全制度体系;以“引导”为主,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地提高了办学质量,成为民国时期上海“四大金刚”之一的著名私立大学。它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其他文献
作为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在培养高级人才和促进学术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学术委员会是高校校内学术权力最重要的载体。高校的学术委员会制度作为现代大学制度中的重要部分,其健康发展能够有效保障高校学术委员会在校内的顺利运行。教育部在2014年明确规定要设立高校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已经进入各个高校多样化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有
基于当前国家大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背景下,依然存在的教师课内少讲,课外有偿补课;为谋求私人利益收受家长贿赂;面对危急情况不作为等现实问题,本研究关注教师德性的价值和意义,尝试从内寻求解决师德问题的途径。研究重点是对教师德性结构的理论分析和现实表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德性追寻的可能路径。研究借鉴陈根法关于德性结构的分析框架,结合知、情、意的活动规律提出教师德性的三维结构,分别是教师德性之向善、教师
卢梭的《爱弥尔》一书往往被人视作教育学经典而为人称道,且确实产生了名副其实的影响,相形之下《爱弥尔》中蕴含的政治哲学思想却遭到研究者的冷遇,不免令人心生不解。卢梭将《爱弥尔》规划为自己的民主理论要著,在其中卢梭以与哲人对话为基点出发,对假想的学生倾注别样的教育意图。通读《爱弥尔》全书发现,表面上爱弥尔是卢梭的学生,实际上爱弥尔只是卢梭本人的倒影。而且在卢梭的思想中,自然人的真正喻意不仅指能够按自己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而地方高校为适应变革需求,进行一流大学建设,从根本上而言,就是要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教学督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上世纪90年代,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要,国内的很多大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决定效仿中小学教育督导,并借鉴西方高校的督导模式,建立学校的教学督导。C大学是一所典型的地方高校,属于省内重点大
本文通过对画面中有青铜元素的中国现代油画作品进行分析以及对中国现代油画家庞薰琹、厐壔、杨昌碧等关于青铜器的作品进行分析阐述,寻找青铜语言向油画语言转化的可能性,探索青铜纹样的感官经验和现当代审美意象相结合融入到作品创作之中的方式,然后对自己毕业作品中青铜在画面中的艺术形式表达进行分析。通过对青铜器审美意象的绘画表现形式研究,将古代的青铜器语言合理转化再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用当代绘画语言再现青铜
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传统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农业技术是我国农民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来的,注重利用天时地利发展生产的同时改善作物自身的生长环境。它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农业知识,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依靠。老农是传统农业技术的主要继承者,他们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这些经验是我国农民几千年来农业生产实践的产物。其中有继承前人的农业生产经验和老农
修身科是我国的道德教育课程,其历程展现了我国道德教育在清末民国二十年间的曲折发展。从修身科的历程发展对中学修身教科书的进行阶段划分,更能清晰发现国内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追求的演变过程。修身科是清末教育制度改革中从日本引入的道德教育课程。在壬寅癸卯学制中确立了修身科作为各科之首的独特地位;而后壬子癸丑学制中,废除了与修身科同时期设置的读经科,将修身科保留下来;在尊孔复古的风潮中,修身科和读经科呈现出倒退
本文基于太原市自2015年至2020年上半年,有关空气污染物浓度及空气质量指数(AQI)的数据,探究太原市空气质量的时间分布特征以及演变规律,同时针对太原市空气质量指数进行预测,研究太原市未来的空气质量变化情况。本文运用了R软件、Python和MATLAB等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首先,将数据按年、季、月的时间进行分类,绘制出描述性的统计图,直接观察出各项空气污染物在年
师生间的交往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对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哈贝马斯所创立的交往理性,其内涵在于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是具有主体间性、对话性和语言性的。交往理性与师生交往的内在联系表现在两个层面,即共同面向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共同追求理想和谐的交往状态。从交往理性的视域下对师生交往的分析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从理论层面来说,师生交往的内涵丰富,从本质上来
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标志着人类开始步入“智能化”时代,为了加快我国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进程,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首次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写入国家文件。在此,效率最大化的智能服务将作为建立智能社会的第一要务,而智能教育便是其中之一重要抓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在脱颖而出的同时,也出现了某些非预期现象,若不能妥善应对将极有可能导致教育沦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附庸”失去其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