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修身科是我国的道德教育课程,其历程展现了我国道德教育在清末民国二十年间的曲折发展。从修身科的历程发展对中学修身教科书的进行阶段划分,更能清晰发现国内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追求的演变过程。修身科是清末教育制度改革中从日本引入的道德教育课程。在壬寅癸卯学制中确立了修身科作为各科之首的独特地位;而后壬子癸丑学制中,废除了与修身科同时期设置的读经科,将修身科保留下来;在尊孔复古的风潮中,修身科和读经科呈现出倒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身科是我国的道德教育课程,其历程展现了我国道德教育在清末民国二十年间的曲折发展。从修身科的历程发展对中学修身教科书的进行阶段划分,更能清晰发现国内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追求的演变过程。修身科是清末教育制度改革中从日本引入的道德教育课程。在壬寅癸卯学制中确立了修身科作为各科之首的独特地位;而后壬子癸丑学制中,废除了与修身科同时期设置的读经科,将修身科保留下来;在尊孔复古的风潮中,修身科和读经科呈现出倒退趋势,为巩固封建思想而存在;直至壬戌学制中,公民科取代了修身科作为学校道德教育课程。教科书是教师的教学用书,其编纂出版与国家的教育宗旨密切相关。修身教科书是修身科的教学用书,是在符合修身科要求的基础上编写的,融合了编者独特的道德伦理思想,有一定的时代性和个人的意识表达的道德教育载体。由最初翻译日本的修身伦理教科书到后来国人结合实际情况自编各类修身教科书,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国家教育制度变化,表现在道德教育的要求中也有相应的不同。清末修身科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迫于形势引入国外的思想和制度,不像日本的教育改革,是为了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主动积极地促进与西方思想的交流。所以清末的修身教科书表现的是在“家天下”的传统儒家道德体系中,有选择性地吸收西方道德作为补充和论证的依据。民国成立,人们对思想相对解放,学生在道德教育中要成为自由平等的国民,因此修身教科书中保留个人私德的同时,重视个人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公共道德的发展。到袁世凯复辟期间,国家对于意识形态的控制经由教育制度的制定加强了,不同于民国初年的道德要求。复辟强调孔孟道德和儒家传统,却是为了禁锢学生的思想,以恢复封建统治。修身教科书则以孔子之道为重要内容,篡改自由之本义,牵强附会于传统道德之中。复辟失败后,修身科在道德教育中的弊端尽显,公民科应运而生。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对学生道德品性的要求跟随社会变迁而改变,但是其中对于儒家思想的编写方式未有太大的调整,基本都是遵循传统经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进行道德教育。在修身科不同的发展阶段,教科书中强调的道德有所不同,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研究中学修身教科书,要对中学修身教育的整体进行回溯,与当时的社会变迁相结合,从中汲取到时人跟随时代变革步伐不断努力的进取精神,有助于我们在道德发展中把握时代脉搏,选择适合本土并且能升华自身的精神内涵进行进一步阐发。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于当代的教育及个人发展有所启发。而且通过对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进行文本分析,理应能够获得中学修身教科书的内在发展逻辑和脉络。研究视角不再局限于出版史与教科书的近代发展关系中,试图将中学修身教科书从德育视角分析中提取出来,就中学修身教科书本身及其文本进行相关的研究与分析。对中学修身教科书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回溯,并将其与时代要求相结合进行研究。
其他文献
大河口墓地位于山西省翼城县大河口村北的台地上,是晋南地区发现的一处重要墓地。自发掘以来,研究成果丰硕,但因公布资料受限,对铜礼器墓葬的研究尚十分有限。为了解决相关问题,本文利用原始资料对大河口墓地青铜礼器墓葬进行研究。本文运用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文化因素分析法、情境分析法等考古学方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大河口墓地铜礼器墓葬进行分析,试图解决铜礼器墓葬的年代、等级、埋葬礼俗、文化因素、位置和墓地
在明晰社会变革-知识转型-高等教育质量观念转变-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变迁这样的思路之后,本文从知识的角度出发,采用知识生产模式1、模式2和模式3的理论要点,分别对精英化、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其质量管理体现内控特征。学者们在特定的学科认知体系下循着知识的发生逻辑进行教学和研究,“内控”是指学术权威作为唯一的“守门人
不同的生活环境与地理形态下造就了不同性格的人们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以至产生相对应的基本体态,区别于别的民族民间舞蹈。大致来说,想要了解并且学习一个民族或民间的舞蹈,首先要了解它的形态特征,也就是了解其风格特征。一样的,提到我们的山西民间舞,对于女性舞蹈部分,大家便会想到“耸肩歪头”“前挺后翘”“提、(?)、拧”这三种体态特征,这三种体态在舞蹈曲线中形成的都是具有山西特色的女性“三道弯”形态美感,故统
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共三级武装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太行区对民兵的整训参战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历史事实,这一历史事实背后的复杂情景和价值很值得挖掘。解放战争初期,随着形势发展,太行区需要大量民兵走出乡土社会,辅助或直接参加解放战争。中共太行区要求民兵参战,表面似乎很简单明了,一旦深入分析和追问,会发现民兵参战问题背后的复杂。面对民兵天然的恋家乡土观念和怕参战小农思想,中
作为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在培养高级人才和促进学术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学术委员会是高校校内学术权力最重要的载体。高校的学术委员会制度作为现代大学制度中的重要部分,其健康发展能够有效保障高校学术委员会在校内的顺利运行。教育部在2014年明确规定要设立高校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已经进入各个高校多样化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有
基于当前国家大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背景下,依然存在的教师课内少讲,课外有偿补课;为谋求私人利益收受家长贿赂;面对危急情况不作为等现实问题,本研究关注教师德性的价值和意义,尝试从内寻求解决师德问题的途径。研究重点是对教师德性结构的理论分析和现实表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德性追寻的可能路径。研究借鉴陈根法关于德性结构的分析框架,结合知、情、意的活动规律提出教师德性的三维结构,分别是教师德性之向善、教师
卢梭的《爱弥尔》一书往往被人视作教育学经典而为人称道,且确实产生了名副其实的影响,相形之下《爱弥尔》中蕴含的政治哲学思想却遭到研究者的冷遇,不免令人心生不解。卢梭将《爱弥尔》规划为自己的民主理论要著,在其中卢梭以与哲人对话为基点出发,对假想的学生倾注别样的教育意图。通读《爱弥尔》全书发现,表面上爱弥尔是卢梭的学生,实际上爱弥尔只是卢梭本人的倒影。而且在卢梭的思想中,自然人的真正喻意不仅指能够按自己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而地方高校为适应变革需求,进行一流大学建设,从根本上而言,就是要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教学督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上世纪90年代,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要,国内的很多大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决定效仿中小学教育督导,并借鉴西方高校的督导模式,建立学校的教学督导。C大学是一所典型的地方高校,属于省内重点大
本文通过对画面中有青铜元素的中国现代油画作品进行分析以及对中国现代油画家庞薰琹、厐壔、杨昌碧等关于青铜器的作品进行分析阐述,寻找青铜语言向油画语言转化的可能性,探索青铜纹样的感官经验和现当代审美意象相结合融入到作品创作之中的方式,然后对自己毕业作品中青铜在画面中的艺术形式表达进行分析。通过对青铜器审美意象的绘画表现形式研究,将古代的青铜器语言合理转化再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用当代绘画语言再现青铜
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传统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农业技术是我国农民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来的,注重利用天时地利发展生产的同时改善作物自身的生长环境。它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农业知识,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依靠。老农是传统农业技术的主要继承者,他们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这些经验是我国农民几千年来农业生产实践的产物。其中有继承前人的农业生产经验和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