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伦理风险与规避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zz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标志着人类开始步入“智能化”时代,为了加快我国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进程,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首次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写入国家文件。在此,效率最大化的智能服务将作为建立智能社会的第一要务,而智能教育便是其中之一重要抓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在脱颖而出的同时,也出现了某些非预期现象,若不能妥善应对将极有可能导致教育沦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附庸”失去其教育价值。《规划》中在分析人工智能战略态势时重点强调,由于人工智能具有不确定性这一重大特质,极有可能为各个行业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我们需要及时地甄别一切风险以避免产生因技术使用而造成的危机。因此在教育领域对人工智能应用进行伦理风险预测并针对这些风险提出合理的规避建议是极其必要的,这将有利于降低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伦理风险,在智能时代的教育过程中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本文采用文献法和理论分析法,阅读大量文献厘清人工智能和伦理风险的概念,借鉴教育伦理学和技术伦理学的相关思想讨论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将会出现哪些伦理风险,分析出现这些伦理风险的原因,基于问题和原因尝试寻找规避这些伦理风险的现实路径。具体内容及观点包括:首先,基于文献对人工智能和伦理风险做出自己的理解,简要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弱、强、超级人工智能分类,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的基本特征和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尝试和预测,为后文伦理风险的讨论奠定事实基础。其次,借鉴教育伦理和技术伦理思想,结合实际预测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伦理风险:在人权上有教育主体和智能教学机器的伦理风险;在技术上存在人为操作影响决策、数据算法安全和技术滥用的伦理风险;在代际上可能会改变教学过程中的代际关系和转变社会就业市场与人才培养方向;在责任上有问责不明的伦理风险。再次,以伦理风险的讨论为基础,分析产生这些伦理风险的原因,包括人工智能技术超前和理论建设滞后的矛盾、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不足、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伦理规制缺失、人类主体责任意识淡薄。最后,根据产生以上伦理风险的原因,为规避这些伦理风险提出自己的见解:加快理论建设步伐,促进人工智能教育理论及其伦理和交叉学科的建设创新;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创造优越的融合环境和技术交流平台,推动社会各方助力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推进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伦理制度、技术伦理准则和多方监管建设;增强人类主体责任意识,培育其信息和道德素养,与机器建立和谐的共生乃至共教关系,从而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未雨绸缪以谋求更优质效果和高效率的学习服务。
其他文献
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共三级武装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太行区对民兵的整训参战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历史事实,这一历史事实背后的复杂情景和价值很值得挖掘。解放战争初期,随着形势发展,太行区需要大量民兵走出乡土社会,辅助或直接参加解放战争。中共太行区要求民兵参战,表面似乎很简单明了,一旦深入分析和追问,会发现民兵参战问题背后的复杂。面对民兵天然的恋家乡土观念和怕参战小农思想,中
作为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在培养高级人才和促进学术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学术委员会是高校校内学术权力最重要的载体。高校的学术委员会制度作为现代大学制度中的重要部分,其健康发展能够有效保障高校学术委员会在校内的顺利运行。教育部在2014年明确规定要设立高校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制度建设已经进入各个高校多样化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进程中,有
基于当前国家大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背景下,依然存在的教师课内少讲,课外有偿补课;为谋求私人利益收受家长贿赂;面对危急情况不作为等现实问题,本研究关注教师德性的价值和意义,尝试从内寻求解决师德问题的途径。研究重点是对教师德性结构的理论分析和现实表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德性追寻的可能路径。研究借鉴陈根法关于德性结构的分析框架,结合知、情、意的活动规律提出教师德性的三维结构,分别是教师德性之向善、教师
卢梭的《爱弥尔》一书往往被人视作教育学经典而为人称道,且确实产生了名副其实的影响,相形之下《爱弥尔》中蕴含的政治哲学思想却遭到研究者的冷遇,不免令人心生不解。卢梭将《爱弥尔》规划为自己的民主理论要著,在其中卢梭以与哲人对话为基点出发,对假想的学生倾注别样的教育意图。通读《爱弥尔》全书发现,表面上爱弥尔是卢梭的学生,实际上爱弥尔只是卢梭本人的倒影。而且在卢梭的思想中,自然人的真正喻意不仅指能够按自己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而地方高校为适应变革需求,进行一流大学建设,从根本上而言,就是要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教学督导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上世纪90年代,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要,国内的很多大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决定效仿中小学教育督导,并借鉴西方高校的督导模式,建立学校的教学督导。C大学是一所典型的地方高校,属于省内重点大
本文通过对画面中有青铜元素的中国现代油画作品进行分析以及对中国现代油画家庞薰琹、厐壔、杨昌碧等关于青铜器的作品进行分析阐述,寻找青铜语言向油画语言转化的可能性,探索青铜纹样的感官经验和现当代审美意象相结合融入到作品创作之中的方式,然后对自己毕业作品中青铜在画面中的艺术形式表达进行分析。通过对青铜器审美意象的绘画表现形式研究,将古代的青铜器语言合理转化再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用当代绘画语言再现青铜
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传统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农业技术是我国农民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来的,注重利用天时地利发展生产的同时改善作物自身的生长环境。它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农业知识,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依靠。老农是传统农业技术的主要继承者,他们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这些经验是我国农民几千年来农业生产实践的产物。其中有继承前人的农业生产经验和老农
修身科是我国的道德教育课程,其历程展现了我国道德教育在清末民国二十年间的曲折发展。从修身科的历程发展对中学修身教科书的进行阶段划分,更能清晰发现国内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追求的演变过程。修身科是清末教育制度改革中从日本引入的道德教育课程。在壬寅癸卯学制中确立了修身科作为各科之首的独特地位;而后壬子癸丑学制中,废除了与修身科同时期设置的读经科,将修身科保留下来;在尊孔复古的风潮中,修身科和读经科呈现出倒退
本文基于太原市自2015年至2020年上半年,有关空气污染物浓度及空气质量指数(AQI)的数据,探究太原市空气质量的时间分布特征以及演变规律,同时针对太原市空气质量指数进行预测,研究太原市未来的空气质量变化情况。本文运用了R软件、Python和MATLAB等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首先,将数据按年、季、月的时间进行分类,绘制出描述性的统计图,直接观察出各项空气污染物在年
师生间的交往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对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哈贝马斯所创立的交往理性,其内涵在于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为媒介,通过对话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是具有主体间性、对话性和语言性的。交往理性与师生交往的内在联系表现在两个层面,即共同面向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共同追求理想和谐的交往状态。从交往理性的视域下对师生交往的分析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从理论层面来说,师生交往的内涵丰富,从本质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