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对水体层化的响应:过程与机理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ping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口是陆海相互作用的敏感地带,该区域咸淡水交汇、径潮流相互作用。细颗粒沉积物的起动、絮凝、沉降和最大浑浊带形成演化等河口沉积动力过程决定了河口沉积物的时空分布,并深刻影响着河口及近岸海域的地貌演化、土地利用、港口的安全性和航道稳定性。河口最大浑浊带发育与演化的动力因素与成因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包括垂向环流模式、潮波变形输沙、底床沉积物再悬浮作用、水体层化效应、絮凝沉降过程等。已有水体层化效应的研究大多关注盐度层化,事实上,最大浑浊带的悬沙层化亦十分显著,但悬沙层化对最大浑浊带影响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兼顾盐度-悬沙层化效应与最大浑浊带时空演化的分析与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河口沉积动力过程的机理认识及预测未来最大浑浊带的演变趋势。本文采用现场观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剖析长江口南槽的案例,分析最大浑浊带对盐度-悬沙层化效应的响应过程,探讨其物理机制。2018年7月和12月在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进行了两次现场观测,采用锚系船载剖面结合坐底式水下三脚架的方法获得连续沉积动力过程观测数据,并收集了2013年2月和9月在南槽最大浑浊带的历史观测资料。根据层化效应指标(Richardson数)对洪枯季的盐度、悬沙层化特征进行分析,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定量研究了影响悬沙浓度的主控因素,揭示了盐度、悬沙层化与沉积物分布之间的沉积动力学联系;通过FVCOM数值模拟进行理想实验,讨论影响显著的层化效应,包括盐度层化和悬沙层化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它们对于最大浑浊带范围与强度的贡献。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实测资料分析,在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存在显著的潮汐不对称现象。对于流速,受径流作用,口内大潮时流速高于其下段。对于盐度,受洪枯季径流量差异以及枯季较强风浪的影响,口门处在2018年洪季盐度存在分层,而在枯季则是强烈混合。对于悬沙浓度,大、小潮对比上,枯季口内口外大潮平均悬沙浓度高于小潮,而受层化效应影响,洪季口门处小潮最大悬沙浓度高于大潮;洪、枯季对比上,2013年与2018年洪季最大悬沙浓度均超过5 g/L,且均超过枯季的3倍;年际变化上,2018年洪季最大悬沙浓度位于口门,而2013年观测时在其下段。(2)针对层化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发现,2018年洪季的盐度层化和悬沙层化均比枯季显著:在长江口南槽最大浑浊带,盐度导致的分层主要分布在上层和中层,而悬沙的分层主要在近底层。除盐度、悬沙对层化效应有贡献外,低流速剪切作用也很重要,一方面促进稳定层化,另一方面通过稳定层化“捕获”大量近底沉积物加强流速剪切,最终形成的层化状态是流速剪切与垂向密度梯度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结果。(3)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发现,2013年洪季拦门沙海域大潮时6 g/L高悬沙浓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潮流导致的沉积物再悬浮作用,叠加涨潮流携带的口外水下三角洲再悬浮沉积物;2018年洪季,拦门沙海域悬沙浓度,在大潮期间主要受潮流再悬浮作用以及盐度和悬沙层化影响,在小潮期间则主要受到盐度和悬沙层化效应的影响,同时与絮凝沉降过程相关。(4)最大浑浊带的层化效应机制包含盐度层化与悬沙层化。盐度层化能够抑制湍流的产生,阻碍近底层的沉积物向上层扩散,悬浮沉积物在底部聚集形成超过5 g/L的高悬沙浓度;同时,底部高悬沙浓度与上层较低的悬沙浓度之间形成悬沙密度梯度,导致了悬沙层化,有利于在近底捕获更多的悬浮沉积物。盐度层化与悬沙层化形成了层化效应与悬浮沉积物之间的“正反馈机制”,其中盐度层化是导致悬沙层化的重要因素,理想实验的结果也表明相较于仅考虑悬沙层化,仅考虑盐度层化条件下会形成更高的悬沙浓度。(5)经过验证的FVCOM模型进行理想实验表明,枯季最大浑浊带范围、强度小于洪季,大潮小于小潮。洪季盐度或悬沙层化影响下的浑浊带范围与强度高于枯季,大小潮的相对差异小于洪枯季。仅考虑悬沙层化条件下,浑浊带范围与强度虽随洪枯季和大小潮周期变化,但浑浊带中心位置均保持不变,位于九段沙上段以下15 km。仅考虑盐度层化条件下,浑浊带中心位置则随洪枯季和大小潮变化:相较于枯季大潮,枯季小潮浑浊带中心向上段迁移约5 km;相较于洪季小潮,枯季小潮向上段迁移约10 km。在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极端事件频发和河口工程建设等因素使得长江口水深变化数据难以及时更新,给精细化的悬沙数值模拟工作带来挑战。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层化效应和最大浑浊带对工程建设及短时间尺度的极端事件等的响应过程研究。
其他文献
四足机器人被广泛地运用在救援、野外作业等作业上,作为一种地面载具,开展对四足机器人在不同地面,即硬质地面和松软地面下的步态规划研究有重大意义。本文围绕四足机器人在不同地面下的步态规划问题,开展对腿部机构运动学、动力学、足端地面力学、稳定性分析、落足点计算以及步态规划等问题的研究。(1)开展了对腿部结构的运动学问题的研究。本文基于实验室已有的可切换自由度(单自由度和双自由度之间可切换)的腿部机构,针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是最基本的物理过程之一。在涉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各类模型中,半经典Rabi模型和量子Rabi模型是两个基本且重要的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量子系统的研究和控制中,包括核磁共振、腔量子电动力学(QED)和电路QED。半经典的Rabi模型描述的是一个量子比特与一个单模的经典场的相互作用。量子电池作为一种用于临时储存能量的小型量子机械系统,可以作为媒介将能量从产生能量处转移到能量消耗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能源资源的紧缺,电动汽车以其零排放、零污染和电能可再生的优势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电动汽车的碰撞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之一。电池包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在电动汽车遭受碰撞冲击时,电池包系统很可能会产生起火、爆炸、短路等现象。在对电动汽车结构进行研发设计同时,考虑整车的碰撞安全性能,特别是电池包的安全性能是十分必要的。论文以一款由传统燃油车改装而来的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建
作为推动检验医学进步的存在,医学检验仪器正在向高、精、尖的方向不断发展,部分检验设备却逐渐缺失基层大规模应用的适用性,“三大常规检验”之一的尿液检验分析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尿液检验分析在许多疾病诊断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肾脏与泌尿系统疾病,在预后观测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依据。为保证尿液检验分析结果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尿液干化学分析与尿沉渣检测结果缺一不可。然而购买两类设备的高额成本与完成两次检验的繁琐
缺陷存在于广泛的材料家族中,其中不乏有二维异质结材料。当两种晶格失配度较大的材料形成异质结时,界面区域会出现失配位错以释放一部分应变能。目前关于横向异质结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共格界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系统研究了含有失配位错的半共格锯齿型BN/Al N异质结纳米带的电子和光学性质。本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文中构建了多种界面的锯齿型BN/Al N纳米带结构,发现界面处存在失配位错
河口湿地位于陆海交互地带,地球生物化学过程活跃。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大量活性氮输入到河口环境中,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而深入理解氮循环微生物过程有助于应对河口氮污染等环境问题。硝化过程在氮循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全程硝化菌(comammox)的发现,即单一微生物个体将氨直接催化为硝酸盐,改变了一百多年来硝化过程需要两种不同微生物催化的传统认识,该发现也使comammox成为硝化微生物过程的
从古至今,人类就没有放弃过对飞行的探究,尽管固定翼飞机和旋翼飞机等人类发明的飞行器已经足够优秀,但是其飞行性能比之自然界的飞行生物,尤其是昆虫,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自然界的生物普遍使用的是扑翼进行飞行——通过调整翅膀的运动模式,使自己拥有出色的飞行机动能力。生物的扑翼飞行一直是科学家们的研究重点。对扑翼的研究有助于我对扑翼飞行器的设计研究,尤其是厘米量级的微飞行器(MAV)。这是因为,在厘米量级的小
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和轨迹跟踪是机器人领域的关键技术,是移动机器人自主完成作业的基础。随着应用需要,人们对路径规划和轨迹跟踪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路径规划方法和轨迹平滑方法未考虑移动机器人的动力学,路径不符合实际运动导致轨迹跟踪效果不理想,对于重心较高的移动机器人存在横向受力频繁变化的问题。本文以装校特殊模块的转运车为研究对象,该车因结构特殊和模块较重使转运车重心较高,研究转运车的路径规划优化以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新技术的出现也促使高等教育模式发生重大的转变,推进教育信息化成为现代化教育为顺应时代发展而必须坚持的目标。为进一步促进现代化教育的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增强教育信息化程度,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然而,针对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在线课程的建设情况来看,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在线课程,存在资源冗杂、课程分散、组织结构不集中、针对性不强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获取人员的位置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有助于人们的生活服务。由于人们大部分时间处于室内环境中,因此,行人室内定位成为目前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对于室内的复杂情况,行人航位推算(Pedestrian Dead Reckoning,PDR),具有易实现、自主性好、成本低等一些优点,但是,会随时间推移误差不断累积;超宽带(Ultra Wide Band,UWB),具有